<p class="ql-block"> 孝义市清玉戏曲艺术博物馆是原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团长王清玉创办的。我去年初次到访这座博物馆,从进门的一层到三层,楼内各展厅满是戏曲物件,服装道具琳琅满目。看到这么多戏曲文物,我有些不可思议:这么多东西是怎么收藏起来的?当即联系樊学明老师:“樊老师,您得写写王团长的博物馆,这地方太值得写写了,好让大家也分享一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朋友们,你想了解清玉戏曲博物馆的魅力,可搜索“耕读人生”公众号,读一读樊学明所写《带你走进清玉戏曲艺术博物馆》这篇文章。读过之后,一定会让你产生想去看看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7年开始,王清玉骑着旧电动车穿梭在孝义的街巷村落,叩开一个个老艺人的家门。为抢救一件即将被当废品卖掉的碗碗腔戏服,他连夜赶去收购;在旧货市场发现《白洋河》早期曲谱时,他掏空口袋买下,饿着肚子走了十多里路回家。在收藏的路上,妻子始终全力支持。尽管艰辛,他还是在2018年办起了“义乐园戏曲文化收藏馆”,直至2024年,经山西省文物局核准升格为正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座两千余平方米的场馆,藏着三晋戏曲的半世历史。三层小楼与一座戏台构成的空间里,中国戏曲展厅的脸谱诠释着行当密码,山西戏曲展厅的呼胡凝着梆子余韵,孝义戏曲展厅的曲谱记录着碗碗腔从乡野小调走向大雅之堂的历程。一万多件藏品中,既有侯兆勋捐献的戏曲主题茶叶罐这样的艺术珍品,也有八大样板戏的旧海报与唱片;既有名家手稿,也有普通艺人的演出笔记,每一件都被王清玉细细标注来历与故事。曾有人出高价求购一幅老艺人字画,被他断然拒绝:“这是给孝义人留的根,多少钱都不能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珍贵的是,这里成了国家级非遗“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传习基地,博物馆成了吕梁艺术学校学子的实习课堂。王清玉常亲自当讲解员,拿起戏服教学生辨认刺绣纹样,握着唢呐示范吹奏技巧,眼里满是期待:“你们年轻人喜欢,老祖宗的东西才能传下去。”他还组织票友演出、邀请老艺人开讲,让沉寂的戏台重新响起锣鼓声,让“无孝不成班”的老话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今年戏曲学子斩获六朵“小梅花”奖励时,他高兴得彻夜难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9月29日,著名表演艺术家侯玉兰的二百余件戏曲遗物,无偿捐赠给清玉戏曲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侯玉兰遗物的入藏,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这位孝义籍晋剧名家的戏服、头饰、剧本与获奖证书,不仅填补了馆内晋剧青衣行当实物史料的空白,更让博物馆的收藏多了份深厚的情感分量。当这些带着舞台温度的遗物,与馆内既有藏品并置陈列——张焕先生推动皮影发展的事迹与侯玉兰的艺术人生遥相呼应,梁镇川“风流三部曲”手稿与老艺人的演出笔记彼此印证,孝义戏曲的传承脉络愈发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万余件珍宝汇聚于此,更有越来越多像侯玉兰家属这样的捐赠者,主动送来家中“传家宝”。王清玉知道,自己多年的坚守早已超越个人理念,这座博物馆已然成为孝义戏曲文化的保存收藏地,成为传承戏曲的文化桥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清玉守护的,是一代代艺人的赤诚,是一座城市特色文化的宝藏。他的这份坚守,会让梨园的薪火,在岁月里绽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简介:王来福,孝义市人,原孝义市新跃村支部书记,孝义市读书会名誉会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