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日的风拂过河面,我们一行乐水的朋友从泗阳启程,沿着大运河的脉络,追寻一段流动的文明。这一路,历史与现代交织,自然与人文共生,每一步都踏在时光的痕迹上。</p> <p class="ql-block">走进泗阳博物馆,迎面而来的不是冷冰冰的展柜,而是千年来人与水相依的呼吸。治水名人的碑刻静静立着,像一位位沉默的老者,讲述着与洪流搏斗的岁月。“全黄图”展开的不只是河道变迁,更是一代代人对安澜的祈愿。花溪湿地的鸟鸣仿佛从展板里飞出,中运河的画卷缓缓铺展——原来大运河从不只是运输的通道,它是土地的血脉,是文化的根系,是活着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一块锈红石碑上,“全黄图”三个大字沉甸甸地压在心头。字迹虽经风雨,却依旧清晰如初,像一段被时间封存的记忆。它不只是地图,更像是一封写给后人的信,诉说着古人如何以智慧丈量江河,如何在洪流中守住家园。站在这碑前,仿佛听见了黄河改道时的咆哮,也听见了无数无名者挑灯绘图的叹息。</p> <p class="ql-block">深棕色的展板上,古地图蜿蜒如河。白色的文字在昏黄灯光下泛着微光,像星子落在纸面。那些山川、城池、堤坝,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流动的故事。我盯着地图上“中运河”一段,忽然明白,这哪里是地理的标记?分明是祖先用脚步和心血写下的日记。</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泗阳港东作业区的喧嚣扑面而来。货船缓缓驶过,驳船压出的水纹一圈圈荡开,像是时间的年轮。岸边石碑上,“苏北”“中运河”几个字被风霜打磨得有些模糊,却愈发显得庄重。登上盐河大桥,一面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桥下河水悠悠,载着旧日漕运的回响,也流向今日的繁忙。</p> <p class="ql-block">“运河三千里,最美在泗阳。”路边的宣传牌上,卡通小人站在桥头挥手,桥梁与楼宇勾勒出城市的轮廓。这句口号不张扬,却透着一股子真诚。运河不是遥远的历史,它就在这片土地的呼吸里,在人们每日的往来中,成了生活本身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一座钢架桥横跨河面,垂柳低拂,枝条轻点水面,像是在写一首无声的诗。桥身简洁,没有繁复装饰,却与两岸的绿意融为一体。走在这桥上,不像是穿越空间,倒像是滑入了一幅水墨长卷,现代与自然在此刻达成了默契。</p> <p class="ql-block">宽阔的河面上,货船停泊如休憩的巨兽,船体颜色各异,蓝的、绿的、灰的,像是从不同年代驶来。对岸是高楼与树林的交错,电塔的影子斜斜地投在水面。这里没有刻意的雕琢,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秩序——人与河,城与野,竟如此自然地共存。</p> <p class="ql-block">两艘货船在河心缓缓前行,前船绿身蓝篷,尾端红旗飘扬,后船小巧些,也带着一面红。河水平静,倒映着阴沉的天与两岸的树。这画面没有喧嚣,却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我想,这或许就是运河的脾气——不疾不徐,却从不停歇。</p> <p class="ql-block">盐河大桥的桥头,金色的“盐河大桥”四字刻在白栏上,典雅中带着几分古意。桥上那面五星红旗在风中舒展,像一团不灭的火。桥下是流动的水,桥上是流动的人与车,新与旧、静与动,在这里悄然交汇。</p> <p class="ql-block">一块石碑立在林间,刻着“中运河”和“10”,字迹已有些风化,落叶散落四周。它不像在宣告什么,倒像是默默记着里程,记着水流的方向,也记着走过的脚步。这样的碑,在河边随处可见,它们不说话,却比谁都懂得这条河。</p> <p class="ql-block">老街的牌坊飞檐翘角,木石之间透着旧时的风韵。不远处,一座蓝色桥塔的斜拉桥凌空而起,钢索如琴弦,弹奏着现代的节奏。一边是青砖灰瓦的低语,一边是钢铁线条的吟唱。新与旧并未对峙,反而在这片水岸上,奏出了一曲和谐的双声部。</p> <p class="ql-block">公园入口,两尊石狮子静立台阶两侧,中间一块“御码头”石碑,沉默地诉说着昔日的皇家气派。绿植修剪得齐整,远处高楼隐约可见。这里曾是权力的渡口,如今成了百姓的休憩之地。河水依旧流淌,只是岸边的故事,早已换了主角。</p> <p class="ql-block">斜拉桥高耸入云,桥塔如双峰并立,钢索斜织成网,托起整座桥的轻盈。车流在桥面若隐若现,两岸绿意盎然。它不像横跨河流,倒像是从水中生长出来的,带着水的灵性,也带着人的意志。</p> <p class="ql-block">步入乡野,泥路湿滑,车辙里积着雨水,两旁草木疯长。风力发电机在远处缓缓转动,叶片划过阴沉的天空,像在书写某种无声的诗。油菜花田金黄一片,与绿林相映,竟有种粗犷的浪漫。我停步林间,看一只螳螂伏在枝头,前肢如祈祷般举起,牵牛花在脚边悄然绽放——自然从不喧哗,却处处是诗意。</p> <p class="ql-block">粉红的芦苇在风中轻摇,像一群低语的舞者。远处输电塔矗立,与这片柔美形成奇妙的对照。科技与自然,刚硬与柔软,在这里并不冲突,反而彼此映衬,像是大地的两种语言,说着同一种安宁。</p> <p class="ql-block">一朵紫色牵牛花攀在枝头,花瓣宽大,花心洁白,绿叶脉络清晰。它不争不抢,却美得让人驻足。这花,像是河岸的精灵,用最柔软的姿态,讲述着最坚韧的生长。</p> <p class="ql-block">一对背影沿着小桥走向远方,背包鼓鼓囊囊,脚步却轻快。桥下是水,远处是金黄的田野与转动的风车。他们不回头,仿佛知道,身后这条河,会一直陪着他们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途经坝南、磨盘一队,河长公示牌立在绿荫下,石碑静默守望。它们不张扬,却让人安心——这条母亲河,始终有人在守护。回望这一路,水声潺潺,像在低语,也像在回应。这不止是一场行走,更是一次与水的对话,一场穿越千年的沉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