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 闲云清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5492357</p> <p class="ql-block">埃塞俄比亚是人类的摇篮,320万年前的“露西”化石,被认为是目前所知的人类最早祖先,有“人类祖母”的美誉,埃塞俄比亚具有 3000 年文明史,是非洲最古老的独立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的国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三一大教堂,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是埃塞俄比亚最著名的教堂,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下令建造,历时约10年,为纪念在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年代(1935-1941)牺牲的埃塞俄比亚人。外观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元素,宏伟庄重,高耸的钟楼和精美的屋顶设计,建筑表面的雕刻、浮雕等装饰细节,展现了精湛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亚的斯亚贝巴圣三一大教堂(Holy Trinity Cathedral)作为埃塞俄比亚正教的核心圣地之一,其外部建筑以“传统埃塞俄比亚宗教形制与拜占庭式元素的融合重构”为核心特质,在东非高原的天光下勾勒出庄重而富有地域辨识度的轮廓。</p> <p class="ql-block">这座落成于20世纪中叶的建筑,既承载着埃塞俄比亚对基督教信仰的千年坚守,也以建筑语言诉说着国家历史与宗教文化的交织,其外部每一处构件、形制与装饰,均是功能与象征的精密结合。</p> <p class="ql-block">从整体形制观之,教堂主体呈规整的“拉丁十字”布局,却在十字四翼的末端以埃塞俄比亚传统宗教建筑特有的“帐篷式穹顶”替代了常规哥特式尖顶,形成“西方布局骨架+东非地域肌理”的独特形态。</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由中央主穹顶与四周四座次级穹顶构成层级分明的天际线:中央穹顶以混凝土为骨架,外层覆以赤陶色陶瓦,穹顶基底直径达18米,自墙体向上以平缓的弧线收束,顶端矗立着高约3米的青铜制“三位一体”符号——由交织的圆环形纹饰环绕十字架,阳光下泛着温润的金属光泽,既标记了建筑的宗教核心,也成为视觉焦点。</p> <p class="ql-block">四座次级穹顶对称分布于十字四翼的端部,尺寸约为中央穹顶的1/3,形制与主穹顶一脉相承,仅在顶端以简化的青铜十字架替代复杂符号,形成“一主四从”的穹顶群落,既强化了建筑的均衡感,也暗合埃塞俄比亚正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与“四福音书”的教义隐喻。</p> <p class="ql-block">建筑立面的材质选择与构造逻辑,进一步凸显了地域适应性与宗教表达的统一。墙体以亚的斯亚贝巴本地产出的浅灰色火山岩为主要原料,石块经切割打磨后以水平错缝方式砌筑,每块石材的边缘均保留了细微的凿痕,既保证了结构稳定性,又在立面形成富有肌理的“横向纹理带”,与穹顶的弧形线条形成刚柔对比。</p> <p class="ql-block">立面基部约1.5米高的区域,采用深褐色玄武岩砌筑,石材尺寸较上部更大,且表面经抛光处理,形成沉稳的“基座视觉带”,既抵御地面潮气侵蚀,也在视觉上赋予建筑“扎根于高原土地”的厚重感。墙体与穹顶的衔接处,以白色石灰砂浆勾勒出清晰的线条,砂浆表面经精细抹光,与火山岩的粗糙肌理形成明暗与质感的反差,使建筑轮廓在高原强烈的日照下更显清晰。</p> <p class="ql-block">立面装饰则以“极简形制承载丰富符号”为原则,避免繁复堆砌,却处处暗藏宗教与文化密码。主立面(西立面)居中开设主入口,入口上方呈尖券形,券顶由两层石材叠涩砌筑,外层石材表面雕刻有连续的“几何缠枝纹”——这种源自埃塞俄比亚古代阿克苏姆王朝的纹饰,以三角形与圆形交替缠绕,既象征“信仰的永恒循环”,也呼应了埃塞俄比亚正教艺术中“以几何代具象”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主入口两侧对称设置两座窄窗,窗洞同样为尖券形,窗框以白色大理石镶嵌,与浅灰色墙体形成鲜明对比;窗格由铸铁锻造为“十字网格纹”,网格节点处铸有小型圆形装饰,既保证了内部采光,又以金属的坚固性隐喻“信仰的不可动摇”。</p> <p class="ql-block">主立面两侧的北、南立面,结构与装饰逻辑与主立面一致,但增设了“壁柱式分隔”:每侧立面均以4根浅灰色火山岩壁柱将墙面划分为5个均等区域,壁柱顶端与穹顶基部的水平腰线衔接,既强化了立面的垂直感,也使建筑在视觉上更显规整。</p> <p class="ql-block">每个区域的居中位置开设与主立面同款的尖券窗,仅在窗券顶端的石材上雕刻有微小的“橄榄叶纹”——橄榄树为埃塞俄比亚本土树种,也是基督教文化中“和平与救赎”的象征,这种细微装饰既贴合地域语境,也为立面增添了含蓄的宗教意涵。</p> <p class="ql-block">建筑的基座与台阶设计,进一步强化了其“神圣空间”的属性。主入口前方延伸出宽20米、深8米的半圆形平台,平台地面以深褐色玄武岩铺砌,石材间以灰色砂浆勾缝,表面经长期踩踏已形成温润的包浆。</p> <p class="ql-block">平台边缘设置高0.6米的石质栏杆,栏杆立柱顶部雕刻为“圆球形”,既符合埃塞俄比亚传统建筑的装饰习惯,也避免了尖锐造型的肃穆感。平台下方由12级宽约0.3米的石阶连接地面,石阶同样以浅灰色火山岩砌筑,每级台阶的前沿均打磨为弧形,既便于行人踩踏,也在视觉上形成柔和的线条过渡。</p> <p class="ql-block">石阶两侧对称设置两座小型石质方尖碑,高约5米,碑体表面雕刻有埃塞俄比亚正教的“几何化十字架”与“圣经叙事浅浮雕”——左侧浮雕展现“耶稣受难”场景,右侧展现“圣母抱圣子”场景,浮雕线条简洁有力,以抽象手法传递宗教叙事,与教堂整体的极简装饰风格保持一致。</p> <p class="ql-block">此外,教堂外部的附属建筑与环境布局,也与主体建筑形成有机整体。主体建筑东侧环绕着一圈宽3米的柱廊,柱廊由24根圆形火山岩立柱支撑,立柱顶端为简化的“科林斯柱头”——仅保留柱头的卷草纹轮廓,去除繁复细节,既呼应了拜占庭建筑的柱廊传统,也融入了地域的简约审美。</p> <p class="ql-block">柱廊内侧的墙面开设小型尖券窗,窗下摆放着由信徒敬献的石质烛台,烛台表面刻有捐赠者的姓名与祈祷文,成为“神圣空间与世俗信仰”连接的媒介。柱廊外侧种植着多株高大的橄榄树与柏树,树木枝干舒展,既为建筑遮挡高原强烈的日照,也以植物的生机与建筑的石质冷峻形成对比,营造出“神圣与自然共生”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若说圣三一大教堂的外部是“地域与宗教形制的显性融合”,其内饰则是“信仰叙事与艺术表达的隐性共生”——当脚步跨越玄武岩台阶、推开厚重的橡木主门,外界高原的天光与喧嚣被瞬间隔绝,取而代之的是由光影、色彩、材质构筑的沉浸式神圣场域。</p> <p class="ql-block">这座内饰以“埃塞俄比亚正教传统壁画为核心、拜占庭式空间层次为骨架”,既延续了埃塞俄比亚千年宗教艺术的基因,又通过现代建筑技术强化了空间的庄严感,每一处细节均服务于“引导信徒趋近神性”的核心目的,形成“视觉引导信仰”的独特内饰逻辑。</p> <p class="ql-block">从空间布局观之,内饰严格遵循埃塞俄比亚正教教堂“三进式神圣层级”划分,以物理空间的递进暗合“世俗—过渡—神圣”的精神升华路径。最外侧为“前廊(Narthex)”,作为信徒进入主殿的过渡空间,其长约15米、宽8米,地面铺设与外部平台同源的深褐色玄武岩,却以金色铜条嵌缝,铜条经岁月氧化形成暗哑的光泽,既与外部材质形成呼应,又通过金属元素暗示“从世俗到神圣的转换”。</p> <p class="ql-block">前廊两侧墙面以白色石灰砂浆抹平,上部约2米高的区域绘制着“旧约叙事壁画”:左侧从“创世纪”到“诺亚方舟”,右侧从“摩西出埃及”到“大卫王加冕”,壁画采用埃塞俄比亚传统“蛋彩+矿物颜料”技法,以红、蓝、金为核心色调——红色取自高原赤铁矿,蓝色源自进口群青,金色则为金箔研磨后调胶绘制,色彩饱和且带有细微的颗粒感;人物造型遵循正教艺术“非写实”原则,头部比例夸张、眼神直视观者,衣纹以直线条勾勒,既传递出叙事的严肃性,也符合埃塞俄比亚宗教艺术“以符号代具象”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前廊尽头以三扇拱形木门与中殿分隔,木门为橡木整体雕刻,表面浮雕着“葡萄藤缠枝纹”,藤蔓间穿插小型十字架,既象征“圣餐的恩典”,也以木质的温润软化了石质空间的冷峻。</p> <p class="ql-block">穿过前廊便进入核心的“中殿(Nave)”,作为信徒聚集的主要空间,其长25米、宽18米,顶部对应外部的中央穹顶与四座次级穹顶,形成“一主四从”的穹顶内饰结构。</p> <p class="ql-block">中央穹顶内壁为白色石膏基底,自穹顶基部向上绘制“放射状光环纹”:以圆心处的“三位一体”符号为核心,向外辐射出12道金色光环,每道光环内绘制一位“使徒像”,使徒身着红色长袍、手持经卷,姿态对称分布;光环间隙填充蓝色背景,点缀以银色星辰纹(银粉调胶绘制),既模拟“天国穹顶”的意象,又通过色彩对比凸显核心符号。</p> <p class="ql-block">穹顶与墙体的衔接处,设置一圈高1.2米的“拱券饰带”,饰带以浅金色石膏浮雕“几何十字纹”,十字交叉处嵌有小型彩色玻璃(红、蓝、绿三色),高原天光透过外部窗洞折射后,经彩色玻璃过滤,在饰带上形成流动的光斑,使静态的浮雕产生“神性流动”的动态感。</p> <p class="ql-block">中殿尽头以一道“圣屏(Iconostasis)”与最内侧的“至圣所(Sanctuary)”分隔,这道圣屏是整个内饰的视觉核心与宗教焦点,也是埃塞俄比亚正教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圣屏高5米、长12米,以核桃木为基材,整体呈“三段式对称”结构:左右两侧为立柱支撑的拱形框架,中间为三扇可开启的“圣门”(中央为“皇家门”,仅神职人员可开启;两侧为“信徒门”)</p> <p class="ql-block">圣屏表面通体覆盖金箔,再以蛋彩绘制壁画,顶部横梁绘制“基督 Pantocrator(全能者)像”——基督身着蓝色长袍、左手持经卷、右手比“祝福手势”,面部以金箔打底,再以细线勾勒五官,眼神庄重却不失温和;横梁下方左右对称分布12幅“使徒像”,与穹顶使徒像形成呼应,但尺寸更大、细节更丰富,使徒的衣纹褶皱处添加了红色阴影,增强了立体感。</p> <p class="ql-block">三扇圣门均为橡木雕刻后贴金绘彩:中央皇家门绘制“基督与圣母”,基督位于右侧、圣母位于左侧,二者均面向观者,手部交叉作“祈祷状”;两侧信徒门分别绘制“圣米迦勒天使”与“圣加百列天使”,天使身着金色铠甲、手持权杖,姿态威严。圣屏底部设置高0.8米的石质基座,基座为白色大理石,表面雕刻“连续式百合花饰”,百合为埃塞俄比亚正教“纯洁与复活”的象征,既与圣屏的金色形成质感对比,也以石材的厚重支撑起圣屏的神圣性。</p> <p class="ql-block">至圣所作为教堂最神圣的区域,仅允许神职人员进入,其空间长10米、宽8米,顶部对应外部的中央穹顶,内饰更显简洁却仪式感十足。地面铺设与前廊同款的玄武岩+铜条嵌缝,但铜条为镀金材质,形成更明显的“神圣标识”;墙面以金色丝绸帷幔覆盖,帷幔边缘缝制红色流苏,既遮挡了石质墙体的冷峻,又以织物的垂坠感营造“天国帷幕”的意象。</p> <p class="ql-block">至圣所中央摆放着“圣坛(Altar)”,圣坛为整块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长3米、宽1.5米、高1米,表面打磨得光滑如镜,仅在边缘以金色铜条镶嵌出十字轮廓;圣坛上方悬挂着一盏“七枝烛台”,烛台为纯金打造,枝桠上放置七盏琉璃烛台,对应“启示录中的七个教会”,烛火常年不熄,既为至圣所提供基础照明,也象征“神性的永恒之光”。</p> <p class="ql-block">圣坛两侧对称摆放两座“ incense burner(香炉)”,为黄铜铸造的球形结构,表面镂空雕刻“十字纹”,内部燃烧的乳香(埃塞俄比亚本土所产)烟雾透过镂空处溢出,弥漫整个至圣所,既符合正教仪式传统,也以香气强化了“神圣空间的感官体验”。</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装饰华丽,拥有彩色玻璃窗、精美的壁画以及宗教题材的艺术品。教堂内的马赛克镶嵌画和宗教绘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生动展现了埃塞俄比亚正教会的宗教故事和信仰内涵。</p> <p class="ql-block">圣三一大教堂是埃塞俄比亚正教会的重要活动场所,在埃塞俄比亚宗教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每年都有众多信徒前来参加宗教仪式和节庆活动, 在这里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地下室还埋葬着海尔・塞拉西一世及其家人,这也使其成为了一个具有重要历史纪念意义的宗教圣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朝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虽然,埃塞俄比亚宗教历史和基督教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但埃塞俄比亚正教会的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立的教会组织体系,建立了众多教堂、修道院,培养了大量的神职人员,他们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教义、礼仪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独特性。</p> <p class="ql-block">埃塞俄比亚正教会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在一些教义阐释和宗教仪式上与其他基督教派产生了差异。比如,在对《圣经》的解读、圣像崇拜的方式等方面,埃塞俄比亚正教会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做法。</p> <p class="ql-block">从圣三一大教堂的后侧视角,明亮的黄色墙面,深棕色的穹顶和装饰性尖顶,顶部矗立着十字架,大教堂融合多种风格的宏伟气质、依旧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身后的海尔・塞拉西博物馆,曾是海尔・塞拉西皇帝的私人住宅。海尔・塞拉西在埃塞俄比亚历史上是一位关键人物,其统治时期,埃塞俄比亚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有许多重要举措,影响深远。在海尔・塞拉西退位后,这里被改造成博物馆,用于展示与他相关的物品和埃塞俄比亚那段历史辉煌。</p> <p class="ql-block">纪念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的骑马铜像,以及在他统治时期的国旗和政府标志。海尔・塞拉西一世在埃塞俄比亚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曾长期统治埃塞俄比亚,在维护国家主权、推动国家发展等方面有诸多举措,他对埃塞俄比亚的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在三一大教堂不远处的德布雷・贝尔汉・塞拉西教堂,具有鲜明的埃塞俄比亚正教会建筑风格与文化特色,建筑外观呈圆形,色彩丰富,墙体部分为砖石结构,搭配绿、黄等色彩的装饰,门窗有精致的镂空花纹,顶部有带有宗教象征意义的装饰物件,整体造型独特且富有艺术感,是埃塞俄比亚正教会的重要教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中心,为了纪念埃塞俄比亚历史上为革命事业、国家发展等做出牺牲的烈士而建,承载着对先烈的缅怀与敬意,是埃塞俄比亚人民铭记历史、传承奋斗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了亚的斯亚贝巴具有标志性的纪念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埃塞俄比亚在其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众多争取独立、反抗侵略、推动社会变革的斗争,无数英烈为之付出生命。这样一个有着众多民族、多样文化的国家,革命烈士纪念碑超越了民族、宗教和地域的界限,成为全体国民共同的精神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