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藏金--宋提点刑狱游嗣立柯山题名残碑

慧一文

<p class="ql-block">大南门余家巷古钱币馆的墙面上,悬着一幅墨色斑驳的拓片。纸上游走的,是九百余年前一位提刑官在烂柯山留下的足迹。1936年,余绍宋主编的《金石书画》曾刊载此碑,称其为《宋提点刑狱游嗣立柯山题名残碑》。原碑已毁,唯余拓片数纸,在时光深处静静诉说。</p><p class="ql-block">据《烂柯山志》所载,元符二年(1099年)九月二十日,朝散大夫、提点刑狱公事游嗣立(字茂先)巡按浙东,“早离江山,薄暮抵宝岩,遂遊石桥,观烂柯岩,登绝顶,回宿是寺”。这位相当于现代高级法官的官员,在巡察民情之余,不忘寄情山水,“不唯得以究民瘼,又因以揽溪山之胜,亦缘幸矣”。侍行的是其子“男抃”——正是这个“抃”字,在后世曾引发了一场美丽的误会。</p><p class="ql-block">清代金石大家端方曾藏此碑拓本,并在1905年题款,误将题记归于北宋名臣赵抃(清献公)名下。然赵抃卒于1084年,岂能在十五年后“侍行”?碑中“男”字明确指向父子关系,这位侍行的“抃”实为游嗣立长子游抃。前人之误,情有可原——毕竟在衢州这片土地上,赵抃的声望太盛,让人自然联想。</p><p class="ql-block">细考游氏父子行踪,这是一段完整的浙东巡察之旅:元符二年八月二十六日,他们从杭州定山慈严院启程;九月十四日,在衢州仙岩洞留下题名石刻:“建安游茂先按浙東諸郡县道由僊巌少留”;六日后,九月二十日,登临烂柯山,在碑阴刻下游记。仙岩洞与烂柯山相距不远,六日行程,恰合情理。</p> <p class="ql-block">仙岩洞题石今犹在,字迹虽漫漶,“建安游茂先”与“抃侍行”仍可辨识。建安即今福建建瓯,这位游提刑的籍贯由此可考。其官职“提点刑狱公事”在宋代掌司法刑狱,兼有现代法官与检察官的职能。这一路的题记,不仅是山水游记,更是一位司法官员深入基层的见证。</p><p class="ql-block">《烂柯山志》载烂柯山碑“石屋约四五寸,分两面,纵橫约二尺方”,后为县令吴德潇移入衙署,遂不知所终。原碑的湮灭与拓片的流传,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金石命运史——石头会消失,但印在纸上的记忆却穿越时空,将元符二年的那个秋日定格永恒。</p><p class="ql-block">站在拓片前,仿佛看见游氏父子薄暮时分抵达宝岩寺,翌日清晨“由灵山之遂昌”,继续前往温、处、台、越的行程。提刑官的目光既审视民间疾苦,也欣赏溪山之胜——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情怀,恰如烂柯山的传说般,在现实与超然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p><p class="ql-block">而今,杭州定山与衢州仙岩洞的石刻犹存,烂柯山的原碑已杳。但这方残碑拓片,却让游嗣立这个原本只存在于方志中的名字,重新获得了生命。金石之可贵,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让每一个平凡的过客,都有机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