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果我不说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这会是哪里?是恩施?还是庐山?</p><p class="ql-block">日喀则境内,喜马拉雅山脉有5条沟。上次我走过亚东沟,陈塘沟。这次来吉隆沟。</p><p class="ql-block">从海拔4300多米的吉隆县城一路向南,延伸至吉隆镇的2800米,巨大的落差造就了丰富的垂直自然带。</p> <p class="ql-block">一路从高原沿盘山公路下来,路边突然听到的轰鸣的水流声,从车窗一看,一条巨大的瀑布从山崖上挂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周围的山峦云雾缭绕,原始森林忽隐忽现。近处的山岗郁郁葱葱。碧绿的树洁白的云,不断翻滚,组合成变幻莫测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吉隆沟的垂直自然带谱系完整。山顶终年积雪,山腰森林密布,山谷流水潺潺,真实展现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景。</p><p class="ql-block">这是吉甫峡谷,刀削一样的崖壁形成巨大的垂直落差,树从间,崖壁上,又一股白色的水流从崖壁上喷薄而出,直流而下。</p> <p class="ql-block">白色的水柱冲刷着下面的岩石,就像一个巨大的哈达挂在崖上。</p> <p class="ql-block">山脚下有猴子,一只金丝猴机灵的串上了树枝,我没有来得及拍摄。而这显然是另外一个三口之家。他们带着孩子在山岗上静静的栖息。</p> <p class="ql-block">山上的水在山脚下汇成了溪流。把河岸的石头冲刷得异常光滑。</p> <p class="ql-block">吉隆沟是官道、商道、战道与佛道四道合一之地。历史上,这是中原通向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这个吉甫峡谷,吉甫这个读音,在藏文里是“分手”的意思。这个“分手”,又讲述了怎样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吉隆沟吉甫峡谷有一座铁索吊桥是连接峡谷两岸吉甫村,也是当地的标志性景观之一。这座吊桥于2006年由国际援助组织援建,由一位瑞士女工程师设计并指导安装。桥宽1.5米,长约60米,距水面250多米。吊桥为藏式钢木结构。桥面由木板铺设而成,桥身由钢索牵拉固定,凌空飞架于吉甫峡谷之上,风一吹便会轻轻晃悠,给人带来惊险刺激的体验。桥身上则挂满了五色的经幡和洁白的哈达。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增添了浓郁的宗教氛围和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走过这座铁索吊桥,就来到这个村庄。一条小道从村里穿行而过。现在,路两侧的农家为了迎接旅行到此的客人,都将自己的房子装饰得漂亮起来。</p> <p class="ql-block">路的两侧开了餐馆,商店,茶室,让旅行到这里的客人有了歇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看到两个藏族孩子,他们看到游客多了,就很大方地打招呼。姐姐带着弟弟。他们家正在造新房子,姐姐就带着弟弟在街上玩。</p> <p class="ql-block">姐姐看上去比较成熟。小小的年纪却带着自信的表情。</p> <p class="ql-block">弟弟则有点害羞,见到我这个陌生人,就悄悄地瞟着他姐姐。</p> <p class="ql-block">山岗上的小路不是一般的路。1千3百年前,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的赤尊公主,迎亲的队伍和送亲的队伍就在这条小道上会合。</p> <p class="ql-block">然后,送亲的队伍在这里留下了赤尊公主,和迎亲的队伍挥手告别。告别,就是“吉甫”的意思。这是告别的地点,在这里有个山洞,里面放了佛像。每天都有很多藏族人,和其他地方来的游客,在这里点燃一把桑烟,纪念那个有历史意义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那个利用山洞建成的小小寺院,门前有转经筒,门口堆满了洁白的哈达。</p> <p class="ql-block">历史像过眼的云烟,这个历史的时刻带着遥远的回声。分手,实际上是一段佳话。让不同年龄的,不同民族的人,记住了那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乘天还没亮,我们悄悄来到了乃村的观景平台,那是一个,海拔约3000米的山坡。藏语意为“大山顶上的圣地”,是喜马拉雅山脉腹地一处天然形成的360度雪山观景平台,被誉为“珠峰后花园”。这里不仅能将希夏邦马峰(8027米)、卓奥友峰(8201米)等多座8000米级雪山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到达山坡上时,天才蒙蒙亮,山坡上有一个水潭,倒映着洁白的山峰。大地还在沉睡,山峦还没有苏醒。深蓝色的天幕下,群山等待着太阳的呼唤。</p> <p class="ql-block">渐渐地,天边的云染上了红色,天空开始一点点发亮。</p> <p class="ql-block">阳光在雪山的边沿上镶上了一条金色的边。</p> <p class="ql-block">这条金色的边一点点在扩大,雪山的上方好像开始燃烧起金色的火焰。</p> <p class="ql-block">周围的其他冰峰也亮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金色的火焰好像蔓延起来越烧越大,越来越旺。</p> <p class="ql-block">日照金山的美丽时刻令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群山在水中的倒影,演奏了这一出金色狂想曲。这就是大地的颂歌。</p> <p class="ql-block">留下这绝美时刻的剪影。</p> <p class="ql-block">从乃村出来后,就到了吉隆镇。吉隆,这个地方名称一定要搞清楚,吉隆县,县府在4千米以上沟的上面,那里距离著名的僧人米拉日巴(1040年 - 1123年)的出生地比较近,米拉日巴是藏传佛教史上著名的密宗修行大师,噶举派第二代祖师。</p><p class="ql-block">吉隆村则在2800米海拔的山谷地带。吉隆镇在靠近吉隆村的地方,那里是连通尼泊尔的商贸口岸。</p> <p class="ql-block">吉隆镇的大街四周有山峦围绕。主主干道通往一个寺院。</p> <p class="ql-block">那个寺院是尼泊尔风格的,是全国重点文保,是叫帕巴寺。从里面大殿的壁画看,至少也有几百年了。虽然外面看上去比较新,是包住了里面的古老大殿。</p> <p class="ql-block">帕巴寺整体为楼阁式石木塔结构,高四层,塔内有楼梯可盘旋至顶。其建筑逐层收分,层层出檐,并设有壶门、小窗等。塔角套有黄铜火焰形套饰,顶部以黄铜刹顶和红铜盖顶,这些都体现了其浓郁的尼泊尔寺庙风格。</p> <p class="ql-block">尼泊尔的赤尊公主远嫁吐蕃时途经此地,把随身携带的三尊佛像。一尊是释迦摩尼8岁等身像。两尊整个檀木雕成的观音像。一尊放在布达拉宫的帕巴拉康,上有同治皇帝题词“福田妙果”。另一尊则安放在吉隆镇,并建造了帕巴寺。</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在布达拉宫看那尊观音像,因为距离较远,看得不很清楚。帕巴寺的观音像则可以近距离仔细端详。(寺内不能拍摄选自公开的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早上,寺院的焚香炉升起白色的桑烟。藏族百姓一家老小到寺院转经,期待平安吉祥。</p> <p class="ql-block">吉隆镇因为是和尼泊尔通商的口岸,大街上尽是尼泊尔人开的商店。出售尼泊尔精湛的手工艺品和日常商品。</p> <p class="ql-block">即便是远离大城市的一个小镇,商业也如此繁荣,在街上晃悠真是极大的放松。</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在让人极度放松的世外桃源吉隆沟,就住了两天。前两天在高原连续上了几个5千多米海拔的景点。这真是个很好的调节。</p><p class="ql-block">然而我们总还是要继续上路。于是重新上路。往阿里方向。</p><p class="ql-block">上沟的路上,云雾缭绕的山间,见到一个新建的村庄,建设得非常整洁。于是停车下来看一个究竟。</p> <p class="ql-block">吉隆沟云雾弥漫在山谷间,宛如仙境。这里住有达曼人,有着独特的历史。达曼在藏语意为“骑兵”。</p> <p class="ql-block">18世纪末,尼泊尔的廓尔喀王朝(今尼泊尔沙阿王朝前身)两次入侵西藏,掠夺后藏地区(日喀则、吉隆等地)。 1791年,清朝乾隆皇帝派大将福康安率军反击,一路追击廓尔喀军队至尼泊尔境内,迫使其求和并归还掠夺财物。</p><p class="ql-block">清军反击廓尔喀战争结束后,一部分廓尔喀士兵一直滞留于边境漂泊流浪。</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士兵与当地居民繁衍生息,达曼人就是他们的后商,2003年5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40余户达曼人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公民。这些流浪战士的后代终于有了身份。我路过时,看到政府为他们造了这么好的房子,村庄。感受到我国政府宽广的胸怀。</p> <p class="ql-block">于是,达曼人的后代就住进了这个政府为他们新建的村庄。</p><p class="ql-block">村庄是沿山坡而建的。我在山坡的高处,看到一家人家,妇女带着孩子。面带微笑朝我看。</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到她家门口,问问她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吧。那是当然的。而且,现在时常会有游客路过,可以了解这里独特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这是达曼人后代的后代了。他们成了真正的中国人。</p> <p class="ql-block">路上,有看到另一家的妇女带着孩子出门。我问大人我可不可以为孩子拍张照。她很高兴。告诉我说,孩子已经有1岁零几个月了。</p> <p class="ql-block">小家伙很可爱。</p> <p class="ql-block">告别了这个云雾锁住了群山的达曼村。我又继续上路了。</p> <p class="ql-block">我又回到了高原,继续一路向西,在去冈仁波齐的路上要经过一座寺院,扎东寺,在日喀则的仲巴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是西藏重要的宗教和文化遗址。海拔约4700米。寺庙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吐蕃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扎东寺的历史地位非常崇高,远不止是一座普通的寺庙。扎东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由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所建。这与修建大昭寺、小昭寺是同一时期。</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个传说,文成公主入藏后,通过观星象、堪舆,发现西藏的地形犹如一个仰卧的罗刹女。在佛教中,罗刹女是凶恶的食人女鬼。拉萨的卧塘湖是罗刹女的心脏,而卫藏四茹(吐蕃的行政区划)的某些地方则对应着她的四肢和关节。</p><p class="ql-block">于是,文成公主想出一个“镇魔”的措施,镇压罗刹女的“风水”,确保吐蕃王朝的国运昌隆。</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听从文成公主的建议,在她的关键部位修建了12座“镇魔寺”,也常被称为“镇肢寺”。这些寺庙像钉子一样,将罗刹女牢牢地钉在地上,使其不能作乱。</p><p class="ql-block">在这张“镇魔”地图上,扎东寺是镇压罗刹女左膝盖或左肘的关键寺庙。</p> <p class="ql-block">这个传说中包含了真实的历史信息。松赞干布确实修建了包括扎东寺在内的一系列寺庙,这些寺庙的分布也确实与吐蕃王朝的疆域和控制节点高度吻合。传说为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披上了一件神密的外衣。</p> <p class="ql-block">山上寒风刺骨,经堂在一个院子里,虽然这里的海拔是4700米以上,但是院子里还能看到绿色的树。</p> <p class="ql-block">墙上画着四大天王,正厅也有四大天王,是外国人面孔。我们遵守寺院的要求,内部不能拍摄。经堂旁边各有护法殿,里面有佛塔穿出屋顶。四周有千年的壁画,很多被熏黑了,彩色严重剥落,有些还看到上面贴了旧报纸,可知在文革时期壁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p> <p class="ql-block">通往经堂的门非常狭小,透过门往里面看,很小的经堂里坐了不少闭目冥想的人。于是,我就不进去了,怕会打扰到这些人。为什么这里洋溢着浓重的神秘气氛?据称这里面藏了7根释迦摩尼的头发。</p><p class="ql-block">原来,“扎东”在藏语中有“七根头发”的意思。据说,这是因为该寺最初的主供佛像内,藏有七根来自“光音天佛”的头发。“光音天”是佛教观念中的一种天神。因此,寺庙得名“扎东寺”,意为“珍藏七根头发之寺”。</p> <p class="ql-block">我回出来,到院子里。但见低矮的门,堂内,堂外都有静坐冥想的人。据说是这样可以洗刷罪孽。</p> <p class="ql-block">寺院的墙外,同样也坐着冥想的人,呼啸的寒风并没有影响到那些人。我想,精神的力量已经在这些人的脑海里升华了。</p> <p class="ql-block">寺院的门外,寒风仍不停地吹,将寺院门上白色的帷幔吹得呼呼作响。</p> <p class="ql-block">寺院外,远出的一座山上,山顶有一座孤独的塔和寺院遥相呼应。在这天地间筑成了一扇大门。这扇大门通往冈仁波齐。</p><p class="ql-block">(下集写冈仁波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