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7106112</p><p class="ql-block">图/文:雪山飞狐</p><p class="ql-block">场地:延庆里</p> <p class="ql-block"> 十月一日的晨光,是被汉口老街区的风轻轻唤醒的。当第一缕阳光掠过胜利街的梧桐枝桠,我们同学四人踩着国庆的喜庆氛围,站在了三阳路与胜利街的交汇处——眼前那片红砖墙联排建筑,便是武汉新晋的文化地标,始建于1933年、刚在今夏焕新的延庆里。</p> <p class="ql-block"> 武汉延庆里由民国时期汉口钟表厂老板钟延庆出资修建,并以其名字命名。作为武汉保存最完整的老里分之一,延庆里融合了中西建筑特色,现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和江岸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抬眼望去,7栋里分建筑错落排布,不到一千平方米的街区,却装着武汉近百年的时光。红砖外墙被细心擦拭过,砖缝里还留着岁月的纹路,传统屋檐下悬着几盏简约的玻璃灯,恍惚间像看见1930年代的武汉人,正提着藤箱从这里走过。可转身又见墙根下的绿植顺着白色花架攀爬,开放式花园里的休憩长凳上,已经坐了几位捧着咖啡的年轻人,“修旧如旧”的巧思,就这样让历史与当下撞了个满怀。</p> <p class="ql-block"> 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踩上去能听见细碎的声响,像是在和民国时期的脚步声应和。两侧的红砖清水墙爬满了绿藤,叶片上的还沾着晨光,偶尔有阳光从拱券门窗的缝隙里漏下来,在墙面投下菱形的光斑。 </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住着银行职员,后来是供电局、铁路局的职工,如今砖墙依旧,却多了手作市集的毛线团、西洋古董店的铜制台灯,新旧就这样妥帖地挤在一块儿。</p> <p class="ql-block"> 拐进次巷时,一阵咖啡香飘了过来。我们笑着在店里小坐、闲聊,看着对面墙边翠绿的修竹和藤蔓植物,掏出手机拍红砖墙,恰好有两位穿汉服的姑娘走过,青砖、红墙、裙摆的流苏,倒像是把民国的光影和当下的热闹叠在了一起。那些被战火炸毁又修复的屋檐,如今正悬着艺术展的海报,老建筑的筋骨里,早住进了新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不经意间漫步至一处,抬眼便看见“延庆里”三个字嵌在砖墙上,像一枚被时光打磨过的印章。1933年的风仿佛还绕着这巷口打转,钟延庆当年亲手规划的75米主巷,如今正牵着我们的脚步,一步步走进汉口老里分的故事里。</p> <p class="ql-block"> 走到UPPERVOID时,同行的女生眼睛亮了——作为华中首店,这里的户外装备既实用又好看,背包上的反光条印着“武汉”二字,帐篷的颜色是老里分砖的红色。店员说这些装备都讲究可持续,连包装都是可降解的,正适合喜欢户外的年轻人。我们凑在帐篷里比划,想象着带着它去东湖露营的场景,笑声在不大的店里回荡。</p> <p class="ql-block"> 走出延庆里一个巷子口转角一处A4X艺术中心的落地玻璃窗吸引了我们。窗内正展出《不被定义的美》,阳光透过玻璃洒在画作上,连空气里都飘着艺术的温柔。作为武汉首展空间,这里没有传统美术馆的疏离感,路过的人都能推门进去,在画前驻足片刻,欣赏画作,就像延庆里的定位那样,把美学揉进了日常。</p> <p class="ql-block">展室的一处展板上写着:</p><p class="ql-block">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的喧嚣与注视中,我们时常被外界的声音定义,被社会的目光塑形,而这一间房间,是为“自己”而存在的空间。每一幅画,都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显影:不为了取悦谁,不为了达成目标,不为了成为“正确的样子”,她们只是“在这里”,真实、松弛、自由。比起光鲜亮丽地面对世界,生活的温度更往往存在于这类属于“自我”的小小天地——房间的陈设、花瓶的位置、阅读的姿势,都是心灵自由的可能性。“美”不是被凝视出来的形象,而是她们与生活之间默契共振的状态。它不止是外在的片面欣赏,更是对内在生活的感知力与掌控感。唯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看见自身最本质的光芒。当你走进这片空间,希望你也能感受到那句无声的邀请:“欢迎回到你自己”。</p> <p class="ql-block"> 阳光斜斜地照进巷子,我们坐在巷子的长椅上小息,看游客举着相机拍“延庆里”的门牌,红砖墙映着秋阳,那些1933年的砖木结构、1944年的修复痕迹、还有开街时的热闹,都揉进了十月一日的风里。离开时回头望,巷口的绿植正顺着砖墙往上爬,老里分的故事,等着我们这样的游人,在某个秋日午后,轻轻翻开新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光临和雅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