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沙面作为广州近代史和租界史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屈辱与抗争的见证,也是文化交融与时代复兴的象征,又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被称为“露天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沙面,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珠江白鹅潭北岸的椭圆形小沙洲,初名中流沙,拾翠洲,后改名“沙面”。宋元明清时期是广州通商要津。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强迫清政府签订《沙面租界协定》,将其划为租界,1861年正式成为英法殖民地。租界内设立十多个国家领事馆、九家外国银行及四十余家洋行,形成封闭的殖民据点,直至1946年才被中国政府收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沙面现存150余座欧式建筑,融合新巴洛克、仿哥特、券廊式等风格,被誉为“露天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代表性建筑包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汇丰银行旧址(新古典主义,1920年重建)。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哥特式)。英国领事馆(占地最大,19世纪末重建)。这些建筑既是艺术瑰宝,也承载着屈辱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重大历史事件包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沙基惨案:(1925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英法军警枪杀反帝游行群众,致52人死亡、170余人重伤,后广州将沙基北马路命名为“六二三路”立碑警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广州起义:(1927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共产党员张太雷在此组织武装起义,牺牲5700余人,凸显革命抗争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与苏联、波兰、越南等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的确立,其他国家的外事机构亦设立在沙面,1957年,广州市政府为取缔沙面带有殖民色彩、美化侵华行径的路名而进行重新命名,以简单的“沙面+数字序号”作为基本结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9年,周总理视察沙面,指示要妥善保护此地风貌,以作革命史迹见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8年,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著名港商霍英东先生抢得先机,相中白鹅潭畔沙面南岸,填江建中国第一批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96年,国务院公布沙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面定为整体性文物保护区,其中53栋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