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树下,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喑哑地响着无数小铃铛。”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下的这段文字,曾让很多人重新认识栾树。</p><p class="ql-block">这个秋天,社交平台上,“晒栾树”成了一种风潮。有人蹲在树下,拍摄满地滚动的蒴果;有人举起手机,捕捉阳光穿过薄如蝉翼的果瓣;还有人什么也不多说,只静静配一句:“铁生,你书里的栾树开花结果了。”</p><p class="ql-block">这棵被史铁生写进生命沉思里的树,如今为何会成为人们争相驻足、拍照分享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对许多人而言,真正“看见”栾树,是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开始的。</p><p class="ql-block">他笔下那几棵大栾树,“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精巧得连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一个”。</p><p class="ql-block">栾树的美,是一种需要耐心等待的绽放。春夏时节的绝大部分时间,它满身翠绿,低调,毫不抢眼。默默积蓄力量后,直到夏末秋初,才恍然苏醒,献上一场铺天盖地的美。</p><p class="ql-block">有人用“奇妙、震撼、绚烂”来形容它开花与结果时的盛景。开花时,黄色小花攒成半米长的圆锥花序,密密匝匝挂满枝头。微风一吹,花瓣簌簌飘落,落成一场无声的“黄金雨”。花刚谢,枝头便冒出三片嫩皮合抱的蒴果,像微缩的灯笼,从清新的嫩绿,慢慢被秋意染成粉红、胭脂红、珊瑚红,高高悬于树冠,让人瞬间读懂了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p><p class="ql-block">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树种,栾树的种植历史悠久。《山海经》便记载,“有木名曰栾”。有趣的是,尽管资历深厚,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栾树却很少被文人吟咏。有一种说法是与其特殊身份有关。古礼规定“天子树松,诸侯柏,大夫栾”,栾树在古代是大夫墓前专属的“大夫树”,受礼制所限,极少被广泛种植,也难得走入文人的创作视野。</p><p class="ql-block">史铁生遇见栾树时,它早已褪去了传统礼制的色彩,成了地坛里寻常却亲切的一景。那时的他,坐着轮椅日复一日来到这座“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在草木间寻找生命的答案。</p><p class="ql-block">他曾说“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但真正写入笔下的树却不多。而正是对栾树这番深刻书写,使它从一棵具体的树,渐渐升华为一种象征积极生命态度的表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地坛,作为史铁生“第二次生命”的起点,见证了他从最初的自我封闭,到逐渐敞开心扉,并最终形成对生死命题的哲思。而栾树,是他与命运低声对话时,轻轻落在肩头的一束光。</p><p class="ql-block">在栾树下,他曾经偶遇一个埋头捡拾“小灯笼”的小女孩。秋日的地坛里,弱小的身影正拾取着她的童趣。不远处,小女孩的哥哥默默守候。那份发自内心的呵护,被他悄然写进了记忆。</p><p class="ql-block">几年后,史铁生再次在地坛的栾树下遇见这对兄妹。那时,小女孩因为智力有碍被几个路人戏耍。史铁生正要上前解围,远处的哥哥已骑着自行车飞奔而来,吓退了那些人……这段偶遇让史铁生有感而发,于是,他在书中写道,那些被她用裙裾兜在怀里的“小灯笼”洒落一地,随风轻轻滚动,“仿佛喑哑地响着无数小铃铛”。随后,哥哥把妹妹扶上自行车后座,带她无言地回家。</p><p class="ql-block">这个画面,开启了史铁生对命运的深刻思考。他说,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p><p class="ql-block">史铁生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与苦难和命运的深刻对话。我们从栾树的枯荣中,可以读出他留下的启示:花落与叶枯,是生命无法回避的注定;但花开与果红,也来自生命的馈赠。就像那个被哥哥小心呵护、有家可回的小姑娘,纵然命运无常,也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不可摧折的韧性。</p><p class="ql-block">这何尝不像是史铁生留给我们的精神馈赠?他那从苦难中生长出的丰沛思想,恰似满树明艳的“小灯笼”,照亮了无数后来者的路。于是每年秋天,当栾树再次挂满蒴果,总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捧着一束红色的“小灯笼”,轻轻地@已离去的史铁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栾树是城市秋日里当之无愧的“氛围感大师”。今年它格外惹眼,一句被广泛转发的网评,道出了缘由:“因为热爱生活的人变多了。”</p><p class="ql-block">曾经,我们穿行于城市街道,却对路旁的栾树近乎视而不见。</p><p class="ql-block">而今,越来越多人开始主动慢下来,渴望在流动的时间中抓住一些真实而恒久的东西。我们学着像史铁生那样长时间地“定点观察”。有人在树下驻足仰望,有人选定一棵栾树,用手机记录它每日的变化,创作属于自己的“栾树纪录片”。</p><p class="ql-block">而栾树,也值得这份“慢下来”的心境。因为它不只是秋天的“颜值担当”,更蕴含着慷慨的生命气息。它枝繁叶茂时为人遮荫,开花结果时为城添景;花蜜吸引蜂蝶,种子喂养鸟儿,就连它的花朵也可入药,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有“栾华”能“消目肿”的记载。</p><p class="ql-block">若说这些是其外在的奉献,那么栾树骨子里的那份“从容”,则赋予了它另一种生命境界。当别的树木在秋风中匆匆落叶时,它却循着自己的节奏:先开花,将夏末的余温酿成枝头的璀璨;再结果,把秋日的萧瑟化作盏盏“灯笼”的绚烂;最后落叶,也泰然自若,为季节的轮回静静落款。</p><p class="ql-block">这般从容的生命姿态,仿佛在解答某种人生困惑。史铁生曾在文章里坦言:“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而栾树,只用满树繁花与累累“灯笼”给出答案,“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它让我们领悟,真正的勇敢不是执意对抗命运,而是在坦然接受的同时,依然认真活出生命的厚度与光彩。</p><p class="ql-block">那么,何不试着像栾树一样生活?认真度过人生的每一程,便不负时光。而今秋意正浓,愿你能暂缓奔忙的脚步,为这一树摇曳的“小灯笼”,作一次用心的停留。</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