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抗生素耐药性(AMR)已成为当今全球公共卫生最紧迫的挑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抗菌素耐药性每年导致近500万人死亡,成为仅次于心脏病和中风的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2024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大会高级别会议上,全球领导人批准了一项政治宣言,承诺到2030年将抗菌素耐药性导致的死亡人数减少10%,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对这一沉默疫情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 全球挑战:抗生素失效的严峻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致命的感染因抗生素的出现而变得可治疗、可治愈,这项医学支柱支撑了近一个世纪的医疗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抗菌素的误用与过度使用已成为耐药性产生的主要驱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0年至2015年间,全球抗生素消费量激增65%,高达70%的ICU患者接受经验性广谱抗生素治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过度使用不仅加速了耐药性的产生,还破坏宿主微生物群,增加艰难梭菌感染和继发真菌定植的风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使是多粘菌素等“最后手段”药物,其耐药率也在持续上升。例如,CRKP中对多粘菌素的耐药率已达30%,传统抗生素疗法面临日益严峻的局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耐药细菌的蔓延使每个人面临威胁,而儿童、老年人和重症患者承受的风险最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 创新策略:“去抗生素化”治疗新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耐药危机,医学界正在探索“去抗生素化”策略,整合三大支柱:通过管理项目减少抗生素暴露、采用非抗生素疗法直接靶向多重耐药菌,以及通过环境和微生物组干预阻断传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噬菌体疗法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应用前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PATH中心在成立后的前2年内收到785份噬菌体疗法咨询请求,最终17名患者接受了治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果显示,7名患者实现了感染彻底清除,验证了噬菌体疗法作为安全挽救疗法的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单克隆抗体则通过另一机制发挥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们特异性结合关键细菌毒力因子,削弱感染性并促进免疫清除,避免直接杀菌压力相关的耐药风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项评估α毒素单克隆抗体用于预防ICU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多中心试验显示,它能使VAP风险降低31.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菌肽和纳米技术的结合创造了协同抗菌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菌肽具有独特的杀菌机制,包括破坏膜完整性、抑制细胞壁合成和干扰细胞内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纳米技术则通过增强其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靶向递送,克服了抗菌肽的临床应用限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工智能也加入到这场战斗中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开发出一种利用生成式AI设计新型抗生素的方法,合成了24种化合物,其中7种表现出选择性抗菌活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种先导化合物在小鼠感染模型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且毒性极低,作用机制独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 多部门协作:“同一健康”方针下的综合治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生素耐药性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单一部门的努力都难以奏效。联合国粮农组织、环境署、世卫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组成四方联盟,共同推广 “同一健康”方针,认识到人类、动物、植物和环境的健康紧密相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人类健康方面,全球领导人设定了明确目标:到2030年,至少70% 的人用抗生素应是世卫组织“可用”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副作用较小,导致耐药的可能性较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染防控也设立了具体目标——到2030年,100%的国家在所有卫生保健设施中提供基本的用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服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农业和动物健康领域,宣言承诺通过优先实施感染防控措施和确保在动物卫生领域谨慎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显著减少全球农业食品系统中抗微生物药物使用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环境因素在耐药性的发展和传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境在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发展、扩散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言强调需要防止和解决抗微生物药物排入环境的问题,并呼吁进一步研究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环境因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4 未来方向:研发缺口与全球合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耐药危机加剧,世卫组织警告称,新治疗方法和诊断工具的研发管线严重不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床研发管线中的抗菌药物数量已从2023年的97种降至90种,其中仅15种具备创新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与抗菌药物研发的148家企业中,90%为员工不足50人的小型企业,这些机构急需新型融资模式的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球专家建议设立2030年的“10-20-30”目标:AMR死亡人数减少10%,全球不恰当的人类抗生素使用减少20%,不恰当的动物抗生素使用减少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香港的成功案例展示了综合治理的效力。通过跨界别合作,社区药房抗菌素的批发供应量由2016年的18.5%持续下降至去年的3.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属世卫组织“可广泛使用”分类的抗生素占比则由2016年的55.8%上升至去年的62.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生素的发现曾经开创了现代医学的黄金时代,而从现在到2030年的几年,将决定我们是否步入所谓的“后抗生素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球领导人已承诺到2030年将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导致的死亡人数减少10%,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持续的创新、投资和国际合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中谷由纪子所言:“抗菌素耐药性正在加剧,但新治疗方法和诊断工具的研发管线不足以应对耐药细菌感染的蔓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场战役不仅发生在实验室和医院,也存在于农场、环境和日常生活中,需要我们每个人采取负责任的行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