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二)

楚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湖北省博物馆是此次秋游的必游项目。要了解一个城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它的博物馆。为了看懂这个博物馆的精髓,特意先找来纪录片《楚国八百年》观看,了解楚国的历史,在此期间楚国是怎样从周朝边缘的弱小蛮夷发展为战国疆域最大的国家,其兴衰历程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统一进程。‌‌其中也包含着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和楚国的盛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报了一个人工讲解团,跟随导游的脚步观看湖北省博物馆的精华。</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楼大厅正面是一幅巨大的壁画。两只凤鸟对着一个中间象征着太阳的圆,寓意双凤朝阳。楚人崇凤,凤凰是楚人的图腾。中间的圆是以镇馆之宝的虎座鸟架鼓为原型。整体以红色和金色为背景,金色是青铜的原本颜色,青铜的学名叫吉金,展现了楚文化的深厚的历史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越王勾践剑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众多的参观者都是冲着这个宝贝而去的。一件文物用一个展厅来展示,说明此剑的珍贵。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望山一号墓出土。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重875克,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剑柄以丝绳缠缚。越王勾践剑历经二千多年依然寒光闪闪。出土时考古人员试剑的锋利度时轻轻一划,划破二十六层纸,锋利依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侯乙展厅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重要看点。初次看到曾侯乙时以为是一个人的名字,其实不然。曾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名,侯是爵位,乙才是该君的字,他姓姬。展厅展示了其墓区发掘出的曾侯乙编钟是一件重要文物。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鹿角立鹤通高143.5厘米(鹤高110厘米,底座45×41.4厘米),重38.4公斤,由底座、立鹤、鹿角榫卯连接而成。鹤作昂首立姿,头插上翘弧形铜质鹿角,全身饰错金涡云纹、三角云纹、羽毛纹等纹饰,背脊与双翅镶嵌绿松石,翅浮雕蟠螭纹,腹翅连接处饰蟠龙衔翅,鹤嘴部右侧铸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此器融合鹿、鹤瑞兽特征,象征“吉祥长寿”,出土时位于主棺东侧,功能推测与引魂升天相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侯乙尊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重近30公斤。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曾侯乙尊盘足为四条圆雕的双身龙,龙首、龙体、龙尾蜿蜒曲折,表现出充沛的生命力。曾侯乙尊盘的“零部件”数以百计,构成繁缛的纹样,呈现高低参差和对称排列的整体造型,可谓“巧夺天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侯乙铜鉴缶由外层方鉴与内层方尊缶组合构成。鉴缶之间的空腔夏季置冰、冬季盛温水,通过调节酒温实现冰镇与保温功能,被学界认定为中国现存最早的青铜“冰箱”。器物通体饰蟠螭纹、勾连纹及蕉叶纹,采用分铸焊接与失蜡法等复合工艺铸造,展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制造的高超技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侯乙建鼓底座为战国早期曾国(今湖北随州)礼乐用青铜器,该器物为曾侯乙墓随葬品,2010年作为世博会八件国宝之一在上海中国馆展出。</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铜尊缶,曾侯乙墓出土的酒器 ,能装800公斤酒。出土时缶内还留有大量的酒,说明缶的密封性极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彩漆瑟为曾侯乙墓出土的弹拨乐器,该瑟通长167.3厘米,高14厘米,以整木雕制,主体材质为榉木,形制与战国同类瑟一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是曾侯乙墓中他头上帽子的配饰,它采用十六节活环套链式结构,主体雕刻龙凤纹饰,是迄今最早的活链玉器作品,将中国玉器活环工艺历史追溯至战国时期。其复杂的透雕技法与链环衔接工艺代表了当时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在玉器工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侯乙墓出土的棺椁(外棺)。</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侯乙墓出土的内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楚墓中出土的咸鱼。距今2400多年 ,纹路清晰且还有弹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虎座凤架悬鼓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是一件把漆、雕、绘三种艺术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精美工艺品。彩绘的凤鸟扬首昂然站立,似乎在引颈长鸣;凤的双足踏在虎背之上,而作为百兽之王的猛虎则驯服地蜷卧在那里。整个作品的造型别致典雅,设计精良,体现了设计者绝妙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博物馆所展出的文物太多,仅三个馆就看了两个小时,这还只是在南馆。散团之后又去到北馆找寻没有看过的几个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湖北郧县人头骨化石是在湖北郧县出土的人头骨化石。经古地磁法测定年代为距今80万至100万年,定名为“郧县直立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元青花四爱图梅花瓶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以“风穿牡丹”和“四爱图”为主题纹饰,在肩部用青花绘三只凤凰在牡丹丛中嬉戏玩耍。腹部四个菱形开光内分别绘有四种图案,它们是《王羲之爱兰图》、《陶渊明爱菊图》、《周敦颐爱莲图》、《林和靖爱梅鹤图》。 现存元代青花人物图案稀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也是进一步研究探讨元代青花瓷器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被称为陶瓷中的熊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实在太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两三个小时下来也确实挺累的。原先还准备游览在博物馆附近的东湖,体力不支,只能放弃,想着再安排时间游览,不料后面几天连续下雨,考虑到未完成的行程,还得要保存体力,下次再说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酒店休息了几个小时又定了夜游长江的票,看看武汉长江两岸的风景。夜游长江也是武汉旅游的必游项目。我定的是船长9号游轮,晚7点从武汉23号码头起航。途径武汉关钟楼、龟山电视塔、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晴川桥等。一个小时的航程,尽揽两岸迤逦的夜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