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高剑父(1879—1951年),原名高麟,字爵廷,号剑父,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革命家、画家、教育家、企业家,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与高奇峰、陈树人称为“岭南三杰”。辛亥革命时期任孙中山广东同盟会会长、黄花岗起义副总指挥,亦曾出任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现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创办中华陶瓷工业总公司(景德镇),开办春睡画院、佛山陶瓷工业学校、南中美术院;上个百年发起“新国画”革命,提出“艺术救国”、“艺术要大众化,大众要艺术化”、“把新中国的新艺术带到海外去”、“向世界艺术迎头赶上”和“发展民族经济迎头赶超欧美”的口号并付诸实践。</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曲铁腾龙 向趣求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高剑父的“画字”书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文:李 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在岭南艺术的星空中,高剑父如同一颗璀璨的恒星,其书法艺术也是他艺术革新精神的高度浓缩。著名书法家、书论家欧广勇以“曲铁藤龙”四字精准捕捉了高剑父书法的精髓——如凝固的铁水般沉雄浑厚,似盘曲的龙藤般坚韧有力。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揭示了高剑父书法的外在形态,更深刻地指向了他内里的艺术灵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高剑父的书法线条粗犷奔放,不拘泥于传统笔法的桎梏,不囿于标准字形的束缚,真正达到了“一任我心”的自由境界。观其书作,那饱含力量的笔画仿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灵深处奔涌而出的情感激流。这种粗犷不是粗糙,而是经过千锤百炼后的返璞归真;这种不拘不是随意,而是深谙法度后的超然突破。在他的笔下,书法的工整与规范让位于生命的张力与艺术的直觉,每一个字都成为承载情感的容器,每一笔画都化作表达精神的轨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高剑父对书法传统的态度极为辩证——他深入传统,却又勇敢地打破传统。他不喜欢系统地只临一家贴,喜欢拼临多家,特别喜欢多读贴,表面看来这是对古人碑帖浅尝辄止地般临摹,其实不然。是他在用心读、用心悟,研习历史文化特质和传统书法家的心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石门颂》的开张奇崛、甚至怀素狂草的奔放不羁。然而,这些历史的痕迹在他的笔下被巧妙地解构与重组,形成了独具面目的“高家样”。他打破了出处,却不露痕迹,如同盐溶于水,虽有咸味,不见盐形。这种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正是他艺术智慧的集中体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据高励节回忆说,高剑父在学习书法甚至在创作时时,时常会从不同的先贤书贴中选出不同的字,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改造去拼合,通过集字、拼字的方式重构对书法的理解。这种方法看似零散,实则系统——它打破了传统学习的线性模式,以一种近乎现代“拼贴”的手法,实现了对书法元素的重组与创新。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他不仅吸收传统的精华,更注入了自己的理解与创造,使得每一个字都经过心灵的过滤与重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高励节先生“我爸爸书法是画字,画画是写画”的回忆,为我们理解高剑父的书法艺术提供了一把珍贵的钥匙。这句充满童趣的话,却道出了高剑父艺术创作的核心方法论——打破艺术门类界限,实现书画互通。更为有趣的是,高剑父甚至会询问身边的孩子会不会写某个字,当孩子写出后,他就按照孩子的字样子去“画字”。这一看似幼稚的行为,实则蕴含深意:他向往的是那种未经雕琢的天真之趣,是那种不受成法约束的本真表达。在孩子稚拙的笔画中,他找到了艺术最为珍贵的品质——纯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在工具材料上,高剑父同样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他尤其喜爱使用茅茏笔和鸡毛笔,这两种非传统的笔具共同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茅茏笔由茅草制成,弹性与硬度都与传统毛笔大异其趣,书写时产生的飞白效果、粗粝质感,恰好契合了他追求雄强、朴拙的审美理想。而鸡毛笔更是难以驾驭,其笔锋极软,若无深厚的控笔功力,墨色极易臃肿无神。高剑父偏择此难用之物,正彰显了他在书写时精湛的控笔能力——他能化工具的劣势为艺术的特色,使柔毫也能写出刚健之姿,于温润中见骨力。工具的选择从来不是偶然的,它直接体现了艺术家的美学取向。高剑父对茅茏笔和鸡毛笔的偏爱,正是他突破文人书风、追寻磅礴气势的必然选择,展现了一位艺术革新者不循常轨、主动挑战材料边界的探索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将高剑父的书法置于更广阔的艺术生涯中考察,我们会发现,他的书法革新与他的“新国画”理念同出一源。作为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折衷中西,融汇古今”,这一思想同样贯穿于他的书法创作中。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书法与绘画不是彼此分离的技艺,而是相互滋养的表现形式。他的“画字”不是简单地将绘画技法应用于书法,而是将绘画的意境、气韵融入书写,使书法获得更为丰富的表现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品读高剑父的书法作品,那沉雄的笔力、奇崛的结体、磅礴的气势,无不令人震撼。然而,在这种雄强的外表下,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细腻的文人情趣与深邃的哲学思考。他的书法既是力量的宣泄,也是心灵的吟唱;既是革新的旗帜,也是传统的延伸。在他的笔下,中国书法完成了一次从文人雅玩到现代表达的蜕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回望高剑父的书法艺术,那“曲铁藤龙”般的线条依然在我们眼前舞动,那“画字”和“拼字”的智慧依然给我们以启迪。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今天,高剑父的书法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宝贵的路径——尊重传统而不囿于传统,勇于创新而不失本体。他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真正的个性不是对法度的漠视,而是对规律的超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高剑父的书法,如一座孤峰,屹立于岭南艺术的天地间,向后人昭示着艺术创新的无限可能。在这凝铁腾龙之间,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笔墨技巧,更是一种文化自信与创造精神的生动写照。</b></p> 文 章 作 者 简 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本文作者李琰与高励节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李 琰:岭南文化学者/美术评论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1967年生,河南沈丘人。现为高剑父纪念馆馆长、广东省美术评论学会会长、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