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8号-10号与爸妈一起在上海访亲探友。 </p><p class="ql-block">从19度的杜塞回到了36度的上海,立刻被夏末的热浪给打懵了。虽然酷暑难耐,只要可以出去玩我什么都可以忍!上海艳阳高照,家中旅居上海的长辈带着我们一家和其他亲人一起游览了上海的著名景点。</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徐汇区使馆区街景。 上海徐汇区街道古色古香,干净整洁,城市面貌极佳。 </p> <p class="ql-block">街头老洋房</p> <p class="ql-block">徐汇区著名打卡景点武康大楼。</p><p class="ql-block">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I.S.S Normandie Apartment)又称东美特公寓,位于上海徐汇区淮海中路1842-1858号。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ISS)出资兴建,由旅居上海的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p> <p class="ql-block">武康大楼是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限,大楼底层采用骑楼样式,将店面橱窗向内收缩,留出人行道空间。</p><p class="ql-block">在南欧,意大利,瑞士,法国等欧洲国家有很多类似风格的建筑。我非常喜欢这种拱形回廊式的人行通道。 </p><p class="ql-block">和家人一起走在回廊上,避开了炎炎夏日的阳光。</p> <p class="ql-block">路过宋庆龄故居,当然要进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里各种古树,韵味十足,非常喜欢。</p> <p class="ql-block">从故居花园眺望主楼</p> <p class="ql-block">花园一角长凳,安静舒适。想象一下宋庆龄女士生前在树下静坐,看书读报。</p> <p class="ql-block">浦东东方明珠</p> <p class="ql-block">9月8号下午与爸妈一起去上海浦东美术馆(简称浦美)看巴黎奥赛博物馆在上海的特别展览。 两位在德国认识的朋友正好有空,又都在上海,于是约在浦美一起看展。 妈妈也约了昔日的同事看展聚会。</p><p class="ql-block">两年没见,很高兴可以再次见到昔日的故友。</p> <p class="ql-block">奥赛博物馆,是巴黎的近代艺术博物馆,主要收藏可追溯至1848年到1914年间的法国绘画、雕塑、家具和摄影作品。该博物馆则收藏世界上最多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作品,以及著名的象征主义、现实主义和学院艺术。 </p><p class="ql-block">奥赛博物馆出借100多件艺术品到上海,机会难得,可以在家门口看到世界闻名的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拾穗者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 该画描绘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该画人物形象造得真实生动,笔法简洁,色调明快柔和,凝聚着米勒对农民生活的深刻感受,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应该是奥赛出借浦美最著名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佩列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教室 (Dance Class at the Opera, rue Le Peletier (1872)),由法国艺术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于1872年左右创作的一幅画作。早期芭蕾舞是贵族圈里的娱乐节目,平民阶级没有机会接触高档艺术。 这幅画表现了19世纪末芭蕾舞已经走进了平民的生活,在歌剧院公开演出。</p> <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1814年法国战役”,埃内斯特·梅索尼埃创作于1864年。最初是为了纪念1814年拿破仑军队战败的历史事件,通过军事题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1814年法国战役是拿破仑战争中反法同盟第六次对法国发起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其中著名战役有1813年莱比锡战役,1814年2月拉罗梯埃尔战役,1814年3月巴黎战役。</p><p class="ql-block">画家用拿破仑标志性的灰色军大衣,拿破仑军队士兵的体态与神态以及泥泞的地面,表现战场细节,也渲染拿破仑再次战败后悲壮沉重的氛围。这幅画以精准的细节和现实主义手法闻名,是19世纪历史画的经典代表。</p> <p class="ql-block">奥赛博物馆在浦美的特别展览的主题是“缔造现代”,艺术品展现了学院派,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到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等现代艺术流派的发展。</p><p class="ql-block">想要了解梵高莫奈等印象派作品的杰出之处,首先要了解这些艺术大师们打破或突破的是什么艺术流派。</p> <p class="ql-block">油画“贝勒岛荒野海岸的岩石”,克劳德.莫奈创作于1886年,是莫奈在法国布列塔尼半岛贝勒岛创作的重要作品。这幅画以印象派风格呈现大西洋海岸景象,是其艺术生涯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莫奈采用“非对称张力”构图,将地平线压缩至画面顶部,以巨石与海浪的对抗关系打破传统透视法则。 他通过“并置色块”手法表现岩石的质感,深褐,墨绿和赭红堆叠表现岩石自然风化效果,而海浪则用蓝,紫,白三色短促笔触表现海浪飞溅的动态。这幅作品标志着莫奈从“自然模仿”向“色彩诗人”的转变。深褐色礁石象征自然的永恒与残酷,紫色海浪代表时间的流逝,柠檬黄天际线暗示希望的存在。 </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令我想起了葡萄牙南部大西洋海岸的景象。 </p> <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梵高自画像”,创作于1887。 如果直视这幅自画像里梵高的眼睛,是否可以看到画家矛盾,孤独,不稳定的内心?</p> <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由文森特.梵高创作于1888年。 这幅画看似平平无奇,描绘了不过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在法国南部阿尔勒旅居时租住的卧室。 然而,这幅画给人的视觉效果是不稳定,床和椅子的画法不符合透视法,墙上的画是歪的,几乎要掉下来;窗户是半开半掩的,玻璃被蒙上,窗外的风景完全隔绝在窗外。画作色彩丰富,让人眼花缭乱,却不会感到焦躁不安。 这幅画看似鲜艳明亮,但又表现了作者不稳定,疲惫和孤独的内心。梵高就是在这里割了自己的左耳,并因精神失常被送进了阿尔勒的医院。1889年,在梵高入院接受治疗后,他又创作了这幅油画的第二版和第三版。 后面两版本梵高当作礼物送给母亲和妹妹。 </p> <p class="ql-block">纸板油画“白猫”,由皮埃尔.博纳尔于1894年创作。这幅画描绘的白猫采用垂直压缩构图,呈现出日本风格的艺术特征。 这种表现手法体现了画家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提炼能力。 </p> <p class="ql-block">与昔日老友一起参观奥赛艺术展,喝咖啡,聊天,非常开心!时光飞逝,又到告别之际。祝愿大家各自安好,后会有期!</p> <p class="ql-block">在普美附近餐馆吃晚饭,食物精致美味,令人感叹上海大都会饮食高标准。饭后与亲人长辈们在浦东散步看看夜景。东方明珠和上海三件套在夜色中闪耀。 </p> <p class="ql-block">9月9日清晨闷热潮湿,出去跑步,看看豫园,城隍庙和外滩。 </p><p class="ql-block">下图是眺望上海三件套。</p> <p class="ql-block">豫园入口,清晨还没有开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对面的墙面浮雕。</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入口</p> <p class="ql-block">历史古建筑区</p> <p class="ql-block">新城&旧巷,过去和未来!</p> <p class="ql-block">晨曦中的外滩, 很多人出来晨跑。</p> <p class="ql-block">外滩Skyline </p> <p class="ql-block">外滩旁的中山东一路</p> <p class="ql-block">9月9号下午,我们和其他亲人一起游览了上海新天地,吃了网红冰激凌。</p> <p class="ql-block">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中西融合的都市旅游景点。上海新天地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 老城新貌,各种餐馆在街边露天摆着桌子,供客人用餐, 咖啡甜品店林立,各种外邦菜系供人选择。这个商业模式应该非常受外国游客喜爱,是中国历史风貌和现代商业模式的完美融合。 </p><p class="ql-block">与亲人们相聚上海,机会难得。美好时光,记录留念!衷心感谢旅居上海的亲人长辈们的热情款待,让我们一家在上海度过了难忘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祝愿所有长辈亲人朋友们平安康健,心想事成!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