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城隍庙

亮晶晶0603108

<p class="ql-block">宁波府城隍庙,别称郡庙。郡庙位于海曙区县学街22号,宁波府城隍庙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明洪武四年春,迁建于今址;明洪武十四年,定名为“宁波府城隍庙”。</p> <p class="ql-block">怀棠祠是中国城隍文化中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设置,用以缅怀当地历代惠政代表人物。宁波府城隍庙选取了八位对宁波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作为八大陪祀神。他们分别是:建立宁波子城的刺史韩察、修建第一座灵桥的刺史应彪、筑它山堰的县令王元肆、修筑罗城的刺史黄晟、建城隍祠的刺史沈承业、北宋鄞县知县王安石、明初迁庙于今址的知府张琪、本地民族英雄钱肃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大和七年,鄮县县令王元暐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得法常大师指点和十兄弟的帮助,定堰址、谋规划,纠工兴建。苦历三年,垒石成堰。从此“七分之地,皆赖灌溉”。它的建成,使曾经的鄞西平原成为浙东重要的产粮区。它山堰为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迄今千余年,仍然发挥着阻咸、蓄淡、引水、泄洪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唐长庆年间,应彪任会稽郡明州刺史。他看到波涛滚滚的奉化江,将明州城(今宁波)江东与江西(今海曙)隔成绝地,两岸百姓靠竹筏、渡船过江,不但给两岸的商帮在生意上带来困难,而且造成百姓生产、生活十分不便。特别是多雨季节,山洪暴发时。每年总会有人殒命于江中。为了方便百姓,应彪在长庆三年,组织义工在奉化江近三江口处,连舟16艘,用蔑索联结,上铺6尺木板,长55丈,宽1丈4尺,建造了宁波历史上第一座跨江浮桥,被誉为当时明州史上最伟大的创举。</p> <p class="ql-block">唐长庆元年,明州刺史韩察经朝廷批准把明州州治迁至三江口,为此,韩察征调民力修建子城。建成的子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南端为樵楼(今鼓楼),北侧为州衙。韩察对子城的选址也作过缜密考量。子城距离姚江南岸不到 300米,而三江口附近的姚江岸是唐代外海船码头所在地,子城官署地近姚江岸,便于官员前往处理涉舶事务;其次,三江口一带原本是两江汇流、塘沼密布的卑湿之地,需要在干爽宜居之处设立子城,而韩察选定的子城所在地,正是一片两晋以来就有庶民聚居的区域。子城的修筑,标志着三江口宁波港城的正式建立。</p> <p class="ql-block">他的右边是年方而立之年的北宋鄞县知县王安石。</p><p class="ql-block">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源于他在浙江鄞县的实践。北宋庆历年间,王安石知鄞县,为了倡导重教好学的风气,专门请来五位大儒,尊师重教,鄞县官方教育从此开始。他关心农业生产,重视调查研究,劝督乡民疏浚川渠,于是应鄞县的水利建设取得了成效。王安石敢于在青黄不接时把鄞县官仓里的存粮借贷给穷苦百姓,并约定秋收后增加少量利息偿还,这样既帮助了穷苦百姓,又使县衙粮仓里的粮食可以新陈相易,不致霉坏。王安石治鄞三年一千天,影响宁波千年。</p> <p class="ql-block">进门瞻仰,在正中“慰我民兮”匾额下,供奉着三位年龄神态各异的官员,位居正中的是五代时首建城隍庙的郡守沈承业</p><p class="ql-block">沈承业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刺史,他在梁贞明二年在子城西南五十步,修建了第一座城隍神祠。从此,宁波有了城隍神,民间有了城隍崇拜,城隍纪胜就是一座城市的庇护神。同时开始了一座庙与宁波这座城的同生历史,宁波城的阴阳两界,也都有了明确且专业的管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他的左边是修筑罗城的刺史黄晟</p><p class="ql-block">黄晟,字明远,唐代鄮县人。浙东南道南面指挥使,明州刺史。唐乾宁五年(898年),刺史黄晟发动民众在三江口西南修筑罗城,这是明州城的一次大拓展,奠定了日后宁波州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修筑罗城的原委,黄晟墓志云:“此郡先无罗郭,民苦野居,晟筑金汤壮其海峤,绝外寇窥觎之患,保一州生聚之安。”罗城建成之后,大大纾解了明州民众对战乱的恐慌心理,黄晟也因此被视为宁波城市之父。</p> <p class="ql-block">文献记录宁波最大的一次火灾是明洪武四年春正月,一场大火把位于“治西南”,就是沈承业始建的城隍庙烧毁殆尽,郡守张琪只好“以郡治南握兰坊故元帝师殿为庙以祀神。”也就是今天县学街城隍庙址。</p> <p class="ql-block">钱肃乐,明末官员、抗清英雄。字希声,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崇祯十年进士,历官太仓知州、刑部员外郎。弘光元年的夏天,正在东钱湖畔养病的原明刑部员外郎钱肃乐,被义士们感召,在宁波府城隍庙聚集士绅议事抗清,闻讯而来的百姓达万余人。他审时度势,派举人张煌言奉表南下台州,请鲁王朱以海监国,使浙东抗清诸军有了统一的领导,并为浙东抗清斗争成为明末清初抗清运动中最悲壮的一章书写了雄奇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痘神殿</p><p class="ql-block">痘神娘娘是主司痘疹之神,也是护佑儿童的司命之神。痘也叫天花,曾在全世界流行,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对人类生命危害极大。1961年天花在我国彻底灭迹。该殿敬奉痘神娘娘,塑像呈现用勺子喂孩童药汤形象,边上分立两个手捧药罐和仙草的药童,不仅寓意祛痘除灾、防疫驱瘟、佑护健康的美好愿望,而且体现了中医药文化在宁波的源远流长及发展传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殿匾额“泽沛梓乡”</p> <p class="ql-block">二龙戏珠图腾,很有皇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殿</p><p class="ql-block">大殿是宁波府城隍庙最雄伟的建筑,由正殿和殿前卷棚形廊连接而成,屋顶呈八字型,宁波俗称"分水"。青黑瓦面做成一道白线,为宁波特有工艺。卷棚和月梁采用宁波传统"朱金漆木雕"工艺。抬梁与月梁间,有四尊鼓着腮帮子的壮小伙和瞪着眼的老人,造型滑稽且惟妙惟肖,称为"侏儒柱",由民国奉化江姓工匠制作。正殿前石柱上的楹联,内容大意是祈祷城隍神护佑宁波土地肥沃、五谷丰登,四明地区风调雨顺。暖阁是宁波府城隍庙的特色之一,采用浮雕、圆雕、镂空雕等雕刻手法,用上千个榫卵构件组装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殿</p><p class="ql-block">宁波府城隍庙敬奉的是汉将军纪信。据《史记》记载,纪信是刘邦身边的将军,在荥阳城突围时,为掩护刘邦,假扮刘邦向项羽投降,后被发现顶替而被烧死。刘邦建立汉朝后,追封纪信为"城纪城隍"之后,纪信被广泛作为城隍神敬奉。纪信神像持如意牌,采用传统漆线盘绘、贴金等填色工艺,呈现"国泰民安"字样,寓意倾听民声民怨和护佑城市繁荣。</p><p class="ql-block">文武判官是辅佐城隍的官吏,赏善罚恶。东侧为文判魏征,他是敢于直谏唐太宗的忠臣贤士。造像身穿红袍官服,执笔拿善薄,负责赏善。西侧是铁面虬鬓、正气浩然的武判钟馗,蓝袍怒目,手拿"罚恶"牌,呈刚正不阿的罚恶神形象</p><p class="ql-block">四值功曹是执掌"年月日时"的时间神,也是凡人与神灵间的联络者,主要记录人和神的功绩,兼做守护神分别为:值年神李丙、值日神周登,值月神黄承乙、值时神刘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王殿</p><p class="ql-block">浮雕图板采用宁波地区特有的生漆脱胎工艺,仿现藏于日本的南宋明州画家陆信忠绘制的《十王》而成。民间传说天帝册封秦广王、楚江王、宋帝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平等王、都王、转轮王为阎王,十个阎王分居地狱十殿,故有十殿阎王之称。民间信仰里,如成功通过第一个十王的审判,人死后第一个七天就会转世。否则每七天就会面对一个不同的十王审判,历经七七四十九天,一直到第一百天面对第八个十王,一周年面对第九个十王,三周年面对第十个十王的审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慈航殿</p><p class="ql-block">慈航道人,即慈航真人,又称慈航仙姑真人、慈航大士,是保一方平安的仙人。殿内主神像手拿拂尘和清静琉璃瓶法器,鹤发童颜及善眉三眼造型,两侧配"十二金仙"等文武神像,组合成群雕作品。整体融合山水元素,左上角"四明山心"古摩崖,体现了浙东地域背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房顶上的绘画,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门神,威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昌殿</p><p class="ql-block">城隍庙"文昌殿"是重修城隍庙后的一处新添景观。宁波历代学风卓著,自两宋至清代,宁波人累计中进士2478名,其中状元有13名。在古代,文昌殿赋予文人追求梦想的美好期盼,也是古人对文运功名读书作文的星宿崇拜的殿堂。殿内的文昌帝君手持"天书",左右分立捧状元簿的天聋捧文昌印的地哑两学生,神龛以镂空如意纹立柱工艺手法、以松竹梅"岁寒三友"倒挂花板,配合蝙蝠祥云卜头纹饰,传递出万事如意、坚韧不拔、精神可嘉、福到眼前的文运气息。</p> <p class="ql-block">到达城隍庙等红灯,路过一家有鱼缸的店子,里面的鱼氧得太好了,水质清澈,鱼儿活泼好动,一幅流动的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十四司</p><p class="ql-block">古代中央集权实行三省六部制,由部辖各司,形成较为完备的中央集权统治。在城隍文化中,"都、府、州、县"城隍庙根据级别分别设个数不同的司级神。宁波城隍庙属府级,可设二十四司。</p><p class="ql-block">西十二司:人丁司、赏善司、察过司、监狱司、罚恶司、功过司、速报司、瘟疫司、记功司、巡察司、警报司、改原司</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