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溪畔的汲水声

一方

<p class="ql-block">拍摄, 后期: 一方</p><p class="ql-block">文字, 编辑: 一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徐悲鸿先生的“巴渝汲水图”作品简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资料网络)</b></p> <p class="ql-block">徐悲鸿的《巴渝汲水图》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创作于1937年,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艺术创新而著称。以下从创作思路和作品影响两方面进行简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创作思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时代背景与创作动机</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悲鸿随中央大学内迁至重庆。战时重庆物资匮乏,人民生活艰难,尤其是日常取水成为一大难题。徐悲鸿目睹民众在陡峭江岸汲水的艰辛,深受触动,决定以艺术记录这一现实场景,表达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p><p class="ql-block">2. 艺术构思与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 · 主题选择:作品聚焦于巴渝(重庆)民众江边汲水的场景,通过描绘挑水工攀爬陡峭石阶的艰辛,展现劳动人民的坚韧与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 构图创新:采用高耸的竖幅构图,强化石阶的陡峭感和汲水过程的艰难。人物动态各异,形成连续的画面叙事,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张力。</p><p class="ql-block"> · 中西融合:徐悲鸿以西方写实技法为基础,结合中国画的线条与笔墨,人物造型精准,肌肉线条充满力量,同时保留水墨的意蕴,体现了“中西合璧”的艺术理念。</p><p class="ql-block"> · 象征意义:汲水行为不仅是生活场景的再现,更隐喻中华民族在苦难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传递出对抗战民众的敬意与鼓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作品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艺术价值与创新</p><p class="ql-block"> 《巴渝汲水图》打破了传统山水画和人物画的界限,将劳动主题提升至宏大叙事的高度,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的典范之作。其构图与技法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现代中国画在题材与形式上的革新。</p><p class="ql-block">2. 社会意义与文化影响</p><p class="ql-block"> · 现实关怀:作品以平民视角记录战时生活,体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引发了社会对底层民众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 时代精神:在抗战背景下,作品通过描绘普通人的坚韧,强化了民族凝聚力和抗争精神,成为鼓舞民众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 · 国际传播:徐悲鸿的作品在海外展览中广受关注,《巴渝汲水图》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和艺术语言,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现代艺术的深度与活力。</p><p class="ql-block">3. 市场与收藏</p><p class="ql-block"> 该作品在艺术市场上具有极高价值。2010年,《巴渝汲水图》在北京拍卖会上以1.71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徐悲鸿作品拍卖纪录,印证了其艺术与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渝汲水图》既是徐悲鸿现实主义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现代艺术融合社会关怀与形式创新的典范。它通过细腻的笔触与宏大的叙事,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民生活,同时赋予劳动以崇高的美学价值,至今仍被视为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盘溪畔的汲水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滨路的风里,总缠着些旧时光的絮。沿盘溪河岸走,青石板路忽然拐入一处陡峭高坎,溪水从这里飞流直下,穿过桥下融入嘉陵江。桥面一组青铜雕像正弯腰汲水——扁担压勒着肩头,脚踝浸在浅滩,姿态与泛黄的画页上那幅《巴人汲水图》重合时,时光便在嘉陵江的浪里打了个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是1938年的重庆,雾总比阳光来得稠。徐悲鸿先生带着家国的忧思迁居山城,在磐溪石家花园里支起画架。彼时的江北,盘溪入嘉陵江处坡陡滩浅,沿岸百姓每日肩扛木桶,踩着湿滑的石阶往返汲水,弯腰、俯身、负重上行的身影,在晨雾里弯成一道倔强的弧。先生看在眼里,心头发沉,遂以笔为秤,称量这民生的重。他用遒劲的线条勾勒出七八个汲水者,从晨光熹微到日头渐高,木桶的轨迹在画面上织成网,网住了巴人世代相传的坚韧,也网住了一个时代的沉郁与力量。这幅《巴人汲水图》后来成了传世名作,画里的石阶、滩涂、负重的背影,都成了盘溪河岸抹不去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重庆的岁月,是徐悲鸿艺术生涯里沉甸甸的一章。他不仅在这里完成《巴人汲水图》,还在简陋的画室里创作《愚公移山》,以磅礴气势鼓舞抗战士气;他创办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处,在敌机的轰鸣中坚持授课,把对艺术的赤诚播撒在山城的岩缝里。那时的重庆,既是他躲避战乱的栖身之所,更是他汲取灵感的源泉——长江的涛、爬坡的梯、市井的烟火,都化作他笔端的魂,让他的画从此多了几分川江号子般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盘溪入江口早已换了模样。江北区将这片曾印满汲水足迹的河岸,改造成了口袋公园。青铜雕像复刻着画中的姿态,旁边的石碑刻着《巴人汲水图》的故事,徐悲鸿先生的手稿拓片嵌在长廊壁上,与对岸的江景遥遥相对。晨练的老人在雕像旁打太极,孩童围着木桶雕塑嬉笑,偶尔有懂画的人驻足,指着雕像说:“看,这就是画里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风掠过江面,带起细碎的浪声。那声音里,仿佛混着当年汲水者的脚步声、徐悲鸿先生的画笔声,还有如今公园里的笑语声。原来有些故事从不会被淹没,就像这盘溪的水终究汇入嘉陵江,那些关于坚韧、关于热爱的记忆,也早已融进了这片土地的肌理,在时光里静静流淌,生生不息。</p> 巴人汲水图(手机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