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所到的记忆(22)一一黄石

菩提树

<p class="ql-block">2012年的春暮,我受农工民主党基金会委托,从北京来到湖北黄石,为健康扶贫项目做业务培训。忙碌之余,我用一天的时间游历了这座兼具厚重工业历史与秀丽自然风光的城市,这趟旅程成为我一生所到的记忆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我来到了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踏入园区,一座巨大的采矿遗址映入眼帘,仿佛翻开了一部尘封的工业史书。“亚洲第一天坑”静静横卧在群山之间,像大地睁开的一只深邃的眼睛,凝望着天空,也凝望着过往。它曾是火焰与汗水浇铸的战场,如今却被成片的槐林温柔覆盖。四月的风穿过林间,带来淡淡的槐花香,与岩石的冷峻形成奇妙的对照。站在观景台上俯瞰,矿坑的轮廓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层层叠叠的岩壁像是时间的年轮,一圈圈刻着这座城市的筋骨与呼吸。园中陈列的老式采矿车和蒸汽机械,锈迹斑斑却依然挺立,像沉默的守卫,讲述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奋斗故事。我轻轻抚过一台老钻机的扶手,指尖传来粗粝的触感,仿佛触到了那个轰鸣年代的脉搏——那时没有精致的口号,只有铁与火的较量,和一群把青春埋进山体的普通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离开矿山公园,车行山路,我前往东方山。随着海拔渐升,城市的喧嚣被抛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山林间清冽的空气和鸟鸣的合奏。山路蜿蜒,两旁树木葱茏,偶有野花从石缝中探出头来,倔强地开着。抵达山顶时,弘化禅寺的飞檐已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步入寺门,香烟袅袅升起,钟声自高处悠悠落下,敲在心上,也荡开了尘念。几位香客合十祈愿,神情宁静,仿佛在这方寸天地里找到了安放灵魂的角落。我并未跪拜,只是静静站在殿前,看阳光穿过古树洒下斑驳光影,听风拂过檐角铜铃的轻响。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信仰,或许不是求得什么,而是学会放下。站在寺前高台远眺,群山连绵如墨线勾勒,城市在远处若隐若现,而我,像是站在了时间之外。</p> <p class="ql-block">午后,我来到磁湖。湖面如镜,倒映着天光云影,偶有微风掠过,便漾起细碎的波光,像是谁不经意撒了一把碎银。湖畔绿道上,老人慢走,孩童嬉戏,情侣依偎,生活在这里显得格外从容。我沿着湖边缓步前行,看垂钓者静坐如雕塑,竿尖轻颤,仿佛连时间都慢了下来。一时兴起,我租了艘小船,轻轻划向湖心。水波温柔地托着小舟,四周忽然安静得只剩下桨声欸乃。回望岸边,楼宇与山色交融,现代与自然在此达成了默契。一只白鹭从芦苇丛中惊起,掠过水面,飞向远处的湿地。那一刻,我忽然觉得,一座城市的美,不在于它有多繁华,而在于它能否让人心安。</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走进黄石的夜市,寻觅属于这座城的烟火滋味。老城区的街巷早已灯火通明,香气四溢。我循着人声与香味拐进一条小巷,一眼就瞧见那家排着长队的老字号港饼铺。买上一块,咬下去的瞬间,酥皮“咔”地裂开,芝麻与糖馅的香甜在舌尖化开,暖意直抵心底。又寻到一家卖太子豆腐的小摊,老板熟练地将嫩豆腐浇上酱汁、葱花、辣椒油,一勺送入口中,滑嫩鲜辣,竟让人忍不住连吃两份。坐在小凳上,就着一杯冰镇劲酒,看街边人来人往,听方言俚语交织成市井交响,我才真正触摸到了这座工业城市的温度——它不只是钢铁与矿石的堆叠,更是无数普通人日复一日的生活热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天的行程结束,我坐在江边的长椅上,望着长江缓缓东去。晚风拂面,带着水汽的凉意。对岸灯火渐次亮起,映在江面,如星河倾泻。这座城市,曾以矿石喂养新中国,如今又在废墟上种出绿意,在喧嚣中守住宁静。它不张扬,却自有力量;它有伤痕,却从不沉沦。这一日所见,是工业的骨骼,是山水的魂魄,是人间的烟火,更是记忆深处那一抹无法复制的春光。多年过去,我仍会想起那天的槐花香、豆腐的热气、湖心的寂静,和那一口咬下时,满嘴芝麻香的港饼——那是我记忆里的黄石,一座在长江中下游交接处,依江而建、因矿而兴的城市,既承载着三千年的青铜文明记忆,又书写着中国近代工业的传奇,一座把历史嚼碎了咽下,又吐出诗意与温情的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