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帽子走四方】 扎尕那与郎木寺的人文景观巡礼

莱茵河畔 (拒闲聊 不加WX)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篇号:53701807</span></p><p class="ql-block">文字、出镜:莱茵河畔</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甘南扎尕那与郎木寺</p> <p class="ql-block">当第一缕晨曦刺破天际,给“世界的扎尕那”镀上一层金边时,我们正站在藏寨的木质栈道上,看晨雾如轻纱般在山谷间缓缓流淌。这座隐匿于甘南迭部的藏寨村落,仿佛是被时光遗忘的仙境,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人文与自然交融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的名字意为“石匣子”,四周的石灰岩山峰如天然城墙,将这片藏寨温柔环抱。清晨的藏寨还未完全苏醒,土黄色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地铺展在山坡上,屋顶的石板在微光下泛着古朴的光泽。这些建筑以当地特有的片石、木材搭建,墙体厚实,是藏民适应高原气候的智慧结晶,承载着数百年的居住历史。</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石砌的小道缓缓行走,每一步都像是在叩击历史的门扉。两侧的民居保留着最纯粹的藏地风貌,石墙斑驳,窗棂上的彩绘虽历经风雨却依旧鲜活。偶然路过一户人家,木栅栏里的黑马正悠闲地啃食青草,这一幕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藏寨生活的质朴与悠然。</p> <p class="ql-block">藏寨里的转经筒是人文信仰的具象化。那些刻满经文的铜筒,在岁月的摩挲下愈发温润。当地藏民坚信,每一次转动转经筒,都是对信仰的一次虔诚叩问。我轻轻推动转经筒,金属的摩擦声在寂静的村落里回荡,仿佛与千百年的信仰产生了共鸣。</p> <p class="ql-block">在藏寨村落的过道露台,我们停下脚步。眼前是连绵的青山,山坡上的云杉与野花相映成趣,黄色的小花在绿草间星星点点,宛如大自然随手撒下的颜料。</p> <p class="ql-block">此刻的扎尕那,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村落的完美共生,它的美不仅在奇峰云海,更在藏民世世代代的生活印记里。</p> <p class="ql-block">这片草甸曾是藏民的牧场,如今虽有了人工栽种的痕迹,却依旧保留着高原生态的野性之美。远处的山路蜿蜒向藏寨深处,仿佛在邀请人们探寻更隐秘的人文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座标志性“世界的扎尕那”石碑,是现代与传统的交汇点,提醒着我们这片秘境正以独特的姿态迎接世界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离开扎尕那的仙境,我们驱车前往此次行程的第三站——郎木寺。一路云雾缭绕如世外桃源的仙境一般、随着海拔的缓缓变化,眼前的景观也逐渐切换成另一种风格。</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自然景观的每一次呼吸都与人文活动的痕迹相融:幼苗的生长是对未来的期许,云雾的流动是高原气候的诗意表达,而我们的到访,则是在这自然与人文的对话中,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抵达郎木寺时,我们稍作休整,便被这座“东方小瑞士”的独特气质吸引。找了一家藏菜馆,藏式风格的装潢瞬间将我们包裹:雕花的木柜古朴典雅,上面摆放的藏式器皿精致考究;墙角的壁炉散发着温暖的气息,与窗外的高原凉风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我们点了一桌地道的藏餐,那一碗咸香的酥油茶是必不可少的主角。初尝时的浓郁奶香与淡淡咸涩在舌尖交织,细细品味却有回味无穷的醇厚,这是藏地饮食文化的独特表达,也是高原人民适应环境的味觉智慧。</p> <p class="ql-block">吃饱喝足,我们前往郎木寺的核心——那座融合了藏传佛教与伊斯兰教文化的寺庙。寺庙建筑色彩浓烈而庄重,白色的墙体上点缀着金色的装饰,红色的殿门与黑色的帷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寺庙的台阶坐下,戴着牛仔帽的身影与古老的建筑相映成趣。抬手间,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路——这座寺庙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甘南地区文化交融的见证,藏、回、汉等民族在此和谐共处,谱写着多元文化的动人乐章。</p> <p class="ql-block">从扎尕那的晨雾藏寨到郎木寺的梵音小镇,一天的行程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人文景观长卷。我们在扎尕那触摸了藏寨建筑的历史温度,在郎木寺品味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之美。每一处景观都有其背后的人文故事,每一段历史都在当下的景观中鲜活呈现。带着帽子走四方,我们不仅是在打卡风景,更是在与这片土地的人文历史深情对话,让每一次按下快门的瞬间,都成为文化传承与景观欣赏的双重盛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