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DongFeng-61 land-based intercontinental missile,代号DF-61),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战略重器,承载着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神圣使命。202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阅兵式上,东风-61震撼亮相,以雷霆之势驶过天安门广场,向世界宣告中国战略力量的崭新高度,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家战略“王牌”。</p> <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15日,中国与苏联签署技术援助协定,开启了导弹事业的起步之路。同年11月,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接见中国留学生时豪迈指出:“现在世界正在大变,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们说西风压不倒东风,东风一定压倒西风!”这句充满战略远见与浪漫情怀的论断,不仅鼓舞了亿万国人,更成为中国导弹命名的灵感源泉——“东风”之名由此诞生,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12月,中国启动对苏联P-2近程导弹的仿制工作,命名为“1059”。然而,正当研制进入关键阶段,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并带走全部技术资料。面对封锁与困境,中国航天人挺起脊梁,自力更生。1960年11月5日,“1059”导弹在酒泉成功发射,飞行550公里后精准命中目标,标志着中国迈出了掌握导弹技术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1964年3月12日,“1059”正式命名为“东风一号”,成为中国导弹家族的开篇之作,象征着我国在导弹技术领域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此后不久,三枚“东风二号”导弹相继试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自主研制导弹的能力。1965年3月,周恩来总理批准研制“东风二号甲”,作为运载核武器的中近程改进型号。同年11月13日,首枚“东风二号甲”试射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试验震撼完成——一枚搭载原子弹的“东风二号甲”从大漠腾空而起,核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并成功引爆,标志着中国真正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战略核打击能力。</p> <p class="ql-block">自那时起,“东风家族”不断壮大,书写着中国战略力量的辉煌篇章。1980年5月18日,中国首枚洲际弹道导弹“东风五号”从酒泉腾空而起,30分钟后跨越万里,精准溅落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宣告中国正式迈入洲际导弹时代。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东风家族”首次公开亮相,揭开神秘面纱。1999年国庆50周年,东风-31导弹惊艳登场,彰显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东风-5B作为“东风五号”家族最新成员亮相,展现技术迭代成果。2017年建军90周年朱日和沙场阅兵,东风-31AG首次公开,凸显机动生存能力。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东风-41作为压轴利器首次亮相,赋予中国全球战略投送与精确打击能力。2024年9月25日,火箭军向太平洋公海成功发射一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导弹,精准落入预定海域,再次验证了中国战略力量的可靠与强大。</p> <p class="ql-block">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采用先进的车载机动发射方式,具备“小快灵”的突出特点。其高度机动性使其可灵活部署于复杂地形,有效规避卫星侦察与固定监视,尤其可在山区快速展开发射,极大提升了战场生存能力,为实施二次战略反击提供坚实保障。同时,该导弹射程远、体积大,飞行轨迹主要位于大气层外甚至近真空环境,不受潜射或空射平台的空间与环境限制。更大的内部载荷空间不仅增强了导弹的毁伤威力,也为搭载多种突防手段——如假弹头、电子诱饵、干扰装置等——提供了充分条件,显著提升突破敌方反导系统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针对东风-61的震撼登场,军事专家王强指出,从其展示出的外形尺寸、结构形态以及兼具机动与井基发射能力来看,其综合性能已超越东风-5B与东风-41。据体积推算,其射程可达11000至12000公里以上,足以覆盖全球主要战略目标区域。专家普遍推断,东风-61采用分导式多弹头设计,未来或将发展出多种改进型号。更为重要的是,东风-61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东风”系列的命名逻辑与序列演进规律,预示着中国战略导弹体系正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p> <p class="ql-block">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是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战略“王牌”。在中国阅兵式的壮丽画卷中,16辆东风-61洲际核导弹发射车组成的钢铁洪流震撼亮相,以雷霆万钧之势驶过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又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全球新一代陆基机动洲际导弹的首次公开亮相。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核威慑体系迈入全面升级的新纪元——西方世界必须重新评估与中国战略博弈的力量天平。</p> <p class="ql-block">作为未来战争形态下的“大国盾牌”,东风-61凭借14枚独立制导弹头的分导式打击能力、全球覆盖的射程优势以及灵活机动的部署特性,正在重塑21世纪的核战略格局。从公开资料看,其核心价值集中体现在技术突破上——它是反导系统的“破局者”。东风-61最引人瞩目的技术特征,是其先进的分导式多弹头(MIRV)系统。这一将14枚核弹头集成于单枚导弹的设计,绝非简单叠加,而是当代弹道导弹技术的巅峰体现。该系统由具备制导与动力能力的母舱与多个子弹头构成,母舱可在大气层外按预定程序逐一枚释放弹头,实现“一箭多星”式的精确打击。</p> <p class="ql-block">分导式多弹头系统由带有制导和动力装置的母舱与多个子弹头组成,母舱能够在大气层外按预定程序逐个释放子弹头,使其分别导向不同目标,实现 "一箭多星" 式的精确打击。与早期的集束式多弹头相比,东风 - 61 的分导式弹头具有革命性进步。集束式弹头如同无制导的子母炸弹,只能向同一目标区域投掷弹头,而分导式弹头的母舱具备机动能力,可以在不同高度、以不同弹道释放子弹头,使各弹头之间形成 60-90 公里的攻击间隔。这种能力意味着一枚东风 - 61 导弹就能同时打击敌方多个战略目标,大幅提升了单次打击的威慑效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