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悠悠</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5818288</p> <p class="ql-block"> 晨光穿透薄雾,我站在江夏灵山的山巅,俯瞰着这片曾被称为"灰山"的土地。矿坑碧湖如一块被遗忘的翡翠,镶嵌在赭红色的崖壁之间。明代袁宏道笔下"湖水拖蓝浅,桃花蘸水明"的意境,此刻在这海拔百米的矿坑中竟有了新解——这汪由地下水和雨水汇成的湖泊,因富含矿物质而呈现出独特的蓝绿色调,与四周新植的刺槐、乌桕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p> <p class="ql-block"> 沿着修复者精心设计的栈道下行,脚下的每一步都踏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1959年,武汉水泥厂选择此处开采石料,近半个世纪的粗放开采让灵山变得千疮百孔。"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当地老人王青山的回忆与眼前的景象形成强烈反差。如今,矿坑边缘种植的爬山虎已悄然爬上崖壁,在岩石的裂缝中寻找生机,正如白居易所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p> <p class="ql-block"> 正午的阳光洒在高山草甸上,我席地而坐,看孩子们追逐着蒲公英的种子。这片由7600平方米草坪构成的"武汉小新西兰",曾是堆放矿渣的废渣场。生态工程师们通过客土改良、微生物修复等技术,让贫瘠的土地重新焕发活力。远处的矿野奇遇民谣音乐会正在上演,4米高的可行走机器人偶在花海中缓缓移动,恍惚间竟与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词句产生了奇妙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在景区的生态教育馆,一组数据令人震撼:经过十年修复,灵山的植被覆盖率从51.8%提升至63.4%,记录到640种动植物物种,其中包括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来自约旦的国际学员玛艾亚在参观时感叹:"中国的生态治理经验令人印象深刻,我要把这些成功实践带回国分享。"</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矿坑边缘的科普长廊,我看到了生态修复的"中国方案"。在垂直的岩体上,技术人员通过喷射的方式将土壤、花种与泥浆混合,给陡峭的崖壁穿上"花衣";在平缓区域,错落有致地补种了栾树、桂花等乡土树种。这些措施不仅稳固了山体,还为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正如荀子所言:"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惊叹的是那处落差达50米的灵花水瀑。水流从山顶倾泻而下,在阳光照射下形成一道彩虹。这道人工瀑布不仅是景观,更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水泵"——它将湖水抽到山顶,再通过溪流和沟渠滋润沿途的植被。景区工程师告诉我,这个设计灵感来自都江堰的治水智慧,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生态哲学。</p> <p class="ql-block"> 暮色四合,我坐在矿湖畔的露营地,看夕阳将天空染成橘红色。不远处,几位游客正在体验"喊泉"项目,他们的呐喊声化作喷泉的高度,仿佛在与自然对话。这个互动装置巧妙地将声能转化为水能,隐喻着人类与自然的能量交换。</p> <p class="ql-block"> 回望灵山的蜕变,从"矿山"到"灵山"的转变,不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明代僧人在此建寺的传说,如今有了新的注脚——当生态修复者们用科技和耐心唤醒这片土地时,他们何尝不是在续写现代版的"点石成金"?正如《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p> <p class="ql-block"> 在"爱丽丝奇幻之旅"主题巡游中,我看到一个穿着骑士服装的小男孩正与4米高的机器人偶互动。这个场景恰是灵山精神的缩影:人类不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与万物共生的伙伴。从卖矿石到卖风景,从GDP崇拜到生态文明,灵山的故事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哲理。</p> <p class="ql-block"> 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矿坑的尽头,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江夏灵山,我找到了这种久违的共鸣。这片由伤痕累累的矿坑蜕变而成的生态秘境,不仅治愈了大地的创伤,更唤醒了人类与自然和解的良知。</p> <p class="ql-block"> 作为2025年国庆期间的游客,我既是这场生态奇迹的见证者,也是生态文明的传播者。愿我们都能像灵山的修复者们一样,以谦卑的姿态面对自然,用智慧和耐心修复伤痕,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不再是奢望,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p> 文字/图片/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