癖好为舟 渡人生之趣

一赞一菩提

<p class="ql-block">  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道:“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癖好,是藏在生活褶皱里的微光,是赋予日子温度与色彩的魔法。花因蝶舞而添灵动,山因泉鸣而显生机,石因苔生而具古意,人亦因癖好而有了鲜活的灵魂。尤其对退休老人而言,癖好更是对抗空虚的铠甲,是把“数着日子过”变成“盼着日子活”的密钥,让人生充适美好,而非空对时光流逝。</p> <p class="ql-block">  癖好不必宏大,哪怕是寻常小事,也能滋养出丰盈的心境。邻居李爷爷退休前是机关干部,退休后却迷上了侍弄月季。他家阳台不大,却挤挤挨挨摆了二十多盆月季,从“粉扇”到“绯扇”,从“果汁阳台”到“龙沙宝石”,每一盆都被他照顾得枝叶舒展、花苞饱满。每天清晨,他总戴着老花镜蹲在阳台,小心翼翼地修剪枯叶、擦拭花瓣上的露水,嘴里还念叨着“今天‘粉扇’该浇水了”“‘龙沙宝石’的花苞要撑不住了”。遇到花期,他会把开得最艳的月季剪下来,分给楼道里的邻居,脸上满是“我家孩子出息了”的骄傲。对李爷爷来说,月季不是简单的花草,而是他退休生活的“牵挂”——为了等一朵花开,他会提前几天查天气预报;为了治一片黄叶,他会翻遍养花论坛找方法。这份“月季癖”,让他的日子有了盼头,原本可能空落落的上午,因为侍弄花草变得充实,原本可能寂寞的午后,因为观察花苞舒展变得有趣。</p> <p class="ql-block">  癖好也可雅致,在与爱好的对话中,能寻得精神的栖居地。社区活动中心里,总能看到王奶奶的身影——她总带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针线、碎布和一本翻得卷边的《刺绣图谱》。王奶奶退休后学了苏绣,起初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没想到一钻进去就是十年。她绣过“岁寒三友”,松针的苍劲、竹节的挺拔、梅花的傲骨,在她的针线下活了过来;她也绣过市井小景,卖糖葫芦的小贩、跳皮筋的孩子、摇着蒲扇的老人,每一个细节都透着生活的暖意。有一次,社区举办非遗展览,王奶奶的苏绣作品《清明上河图》片段惊艳了所有人——那细细的船缆、小小的行人、粼粼的波光,都是她一针一线绣了半年的成果。王奶奶说:“绣的时候心里特别静,眼里只有针和线,什么烦恼都忘了。”对她而言,苏绣不是简单的手工活,而是与传统对话的方式,是让精神有所寄托的“桃花源”。退休后的日子不再有工作的忙碌,却因为这份“刺绣癖”,多了一份专注与从容,少了一份空虚与无聊。</p> <p class="ql-block">  当然,癖好虽好,亦需“适可而止”,过则成累,反失其趣。楼下的赵爷爷曾痴迷下棋,每天天不亮就去公园占座,一下就是一整天,饭也顾不上吃,觉也顾不上睡。儿女劝他注意身体,他总说“下棋解闷,比在家待着强”,结果没过多久就因过度劳累住进了医院。后来赵爷爷调整了节奏,每天只下两小时棋,其余时间要么去公园散步,要么在家练书法,日子过得张弛有度。这便如古人所言“嗜欲深者天机浅”,癖好本是为了丰富生活,若因沉迷而透支身体、忽略家人,反倒违背了初衷。真正的好癖好,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乱投医”,是让日子更充实,而非让生活失了平衡。</p> <p class="ql-block">  人生如旷野,不是轨道,而癖好便是旷野上的花草,让单调的路途变得斑斓。对年轻人而言,癖好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对退休老人而言,癖好则是对抗时光寂寞的温柔力量——它让“等死”的日子变成“盼花开”的期待,让“无聊”的时光变成“绣山河”的专注,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有了值得铭记的细节。花不可无蝶,人不可无癖,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热爱,让人生在癖好的滋养下,活得充适、美好,且有滋有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