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题记:今年,国庆、中秋两节同在一个假期,因而假期八天,整个华厦呈现一大特点:“人潮”。自己兴浓笔勤,将把假期所见所闻写成系列文章,题为“赶人潮”,记载这“太平盛事”。(刊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一、“人流”形成的因素</p><p class="ql-block"> 国庆前几天,儿子打来电话征求意见询问:“爸妈,国庆与我们一同去广西旅游吗?如去,我们好做安排。”</p><p class="ql-block"> 与儿子小家一同旅游,何乐而不为呢?但一想起节假期间的人,特别有前年国庆一同去湖北游,上黄鹤楼花三个多小时,根本无法品味该楼厚重的历史,去眺望大江两岸的风景,领略“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的诗情画意,仅仅是随着“人潮”到此打卡拍照,证明曾到此一游。最要命的是登武当山,访“仙道”,拜“金顶”,哪能如意?上下花了七个小时,除了“随波逐流”,看了黑鸦鸦的人头外,所换来的是一身臭汗和双腿的酸疼。马上回绝说,“儿子,我们已退休,有大把的时间,不与你们年轻人‘争食抢景’了。”儿子听了觉得在理,便说,“那我们回来过中秋吧。”听了他这“两不误”的安排,内心满是喜欢与期待。从那时起,便与老伴开始“闻风而动”地为儿他们回家动了起来。国庆当天,儿子一小家已加入到了广西游的“人潮”中,开始“探险游”起来。</p><p class="ql-block"> 临近国庆的前一天,我打电话给哥哥姐姐,问外甥什么时候回?双节有什么打算?他们的答复与我们的想法一样,不“赶人潮”,就在长沙,我们姊妹走动走动即可。外甥正好出差,已于今日下午到家陪父母过节敬孝。</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我们两家后代的假期安排:玩好,也不丢失中国传统——敬孝。</p><p class="ql-block"> 昨日为假期第三天,好动的我一早便对老伴说,“今天天气阴到多云,凉爽,我们也到步行街、太平街去看看热闹吧。”于是,早餐过后,乘地铁至五.一广场。到达目的地,我们俩老便成了“人潮”里的两颗水珠,只能随“潮”而动了。</p><p class="ql-block"> 据昨日中央台新闻联播报道,国家头两天,全国流动人数已近三亿人次。</p><p class="ql-block"> 天呀,这怎么不会形成“人潮”?我想,这流动的人头中,回家探父母与外出旅游双重因素,应该是“人潮”形成的重要因素吧。</p><p class="ql-block">(照片摄于10月3日上午的长沙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 (儿子小家三在广西,摄于2025年10月1日。)</p> <p class="ql-block"> (视频为儿媳10月1日晚所传,记录他们小家三人驾着山地车涉水时的实况,惊险、刺激,够味。)</p> <p class="ql-block"> (照片摄于去年与姐姐一家在海南过春节。)</p> <p class="ql-block"> (照片记载去年过完春节与外甥拥抱分别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二O二五年十月四日凌晨写于长沙至德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