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断岸铁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晨光刚漫过辽东丘陵的脊背,我们便踏着露水上路了。农家院老板孔庆君指的方向,藏在层叠的玉米地尽头——那是中朝边境,是鸭绿江的方向,也是一段沉甸甸的时光在地理上的坐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0公里的路,车轮碾过乡道的碎石,也碾过记忆里的褶皱,待江面的风裹着湿润的凉意扑进车窗时,那座断了臂膀的钢铁大桥,已在晨雾中露出斑驳的轮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鸭绿江断桥的名字,带着一种直白的沧桑。它不像江南石桥那般藏着烟雨朦胧的诗意,也没有都市跨江大桥的流光溢彩,只是以一种残缺的姿态,锚在江水中。桥身是青灰色的钢铁,锈迹沿着铆钉的缝隙蔓延,像岁月刻下的皱纹。走上桥面,脚下的钢板带着微凉的触感,每一步都能听见鞋底与金属摩擦的声响,那声响混着江风,竟像是旧时光里的回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行的人说,这桥原叫“鸭绿江大桥”,是上世纪初日本人修建的。彼时的东北大地,正被列强的铁蹄踏得支离破碎,这座桥从诞生起,就带着屈辱的烙印——它是侵略者掠夺资源的通道,是割裂山河的利刃。后来抗战胜利,它又成了连接两岸的纽带,直到抗美援朝的炮火袭来。1950年11月,美军的炸弹将桥身从朝鲜端炸沉,钢梁扭曲成狰狞的形状,从此,它有了新的名字,也有了新的生命重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的断裂处,江风更烈了。对岸的朝鲜清晰可见,远山如黛,屋舍错落,鸭绿江的水带着泥沙的浑浊,平静地从桥下流过,仿佛早已将炮火与硝烟揉进了波澜不惊的日常。可桥身上那些深浅不一的弹孔,却固执地保留着当年的痕迹——有的弹孔小而圆,是步枪子弹留下的印记;有的则豁开一个大口子,边缘的钢铁被高温烧得发黑,能想象出炸弹爆炸时,火光如何撕裂夜空,钢梁如何在巨响中扭曲、坠落。这些弹孔不是伤疤,更像一枚枚勋章,钉在桥的脊梁上,诉说着一场以弱胜强的壮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伸手触摸桥身的钢铁,指尖能感受到锈迹的粗糙。那锈迹不是腐朽的象征,而是时光沉淀的质感。当年,无数志愿军战士就是踏着这座桥奔赴战场的吧?他们穿着单薄的衣裤,背着简陋的武器,脚下的钢板或许还带着寒霜,身后是祖国的炊烟,面前是枪林弹雨。桥的这头,是母亲挥别的手帕,是孩子懵懂的眼神;桥的那头,是燃烧的村庄,是需要守护的和平。他们走过时,或许没有时间细看这座桥的模样,可他们的脚步,一定在钢板上留下了滚烫的温度——那是青春的温度,是信仰的温度,是一个民族不愿屈服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江面上有货船游轮缓缓驶过,汽笛声低沉,与桥身的寂静形成一种奇妙的呼应。货船的甲板上堆着集装箱,色彩鲜亮,与断桥的青灰形成鲜明对比。这画面忽然让人想起,断桥的“断”,从来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当年炸弹炸断的是桥身,却炸不断两岸人民的情谊,炸不断一个国家站起来的决心。如今,断桥旁早已建起了新的中朝友谊大桥,车流不息,商贾往来,而这座断桥,则成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用钢铁的语言,讲述着过去与现在的关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桥的一侧,立着几块石碑,刻着当年修建和炸毁桥梁的历史。石碑的字迹有些模糊,却依然能辨认出“1909”“1950”这些年份。这些数字像一个个坐标,将断桥的生命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1909年,它是列强侵略的见证;1950年,它是保家卫国的象征;如今,它是和平年代的警钟。它静静地站在江水中,不说话,却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量——它告诉每一个来这里的人,和平从来不是凭空而来,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民族的尊严,从来不是喊出来的,是用铁骨铮铮的行动拼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晨光渐渐升高,驱散了江雾,断桥的轮廓变得更加清晰。阳光落在弹孔上,反射出细碎的光,像星星落在钢铁上。我忽然注意到,桥的缝隙里长出了几株野草,嫩绿的叶片在风中摇曳,与青灰的钢铁形成一种倔强的对比。这野草多像当年的志愿军战士啊,在艰苦的环境里,依然能扎根、生长,用微弱的力量,书写出生命的坚韧。它们也像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无论经历多少风雨,总能从苦难中汲取力量,在废墟上重建希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身旁的老者指着江对岸,说他小时候听爷爷讲过,当年志愿军过江时,对岸的朝鲜人民曾举着油灯在江边引路。那些油灯的光,在漆黑的夜里连成一条线,与桥上的火把呼应,成了黑暗中最亮的光。如今,那些油灯早已熄灭,可那束光,却永远留在了鸭绿江的记忆里,留在了两国人民的心里。就像这座断桥,虽然不再承担交通的功能,却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友谊与和平的精神桥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下断桥时,江风依然在耳边吹着,带着江水的气息。回望这座桥,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站在江水中,看日出日落,看潮起潮息,看两岸的风景从战火纷飞变成安居乐业。它的身上,有锈迹,有弹孔,有岁月的痕迹,可正是这些痕迹,才让它有了超越建筑本身的意义——它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崛起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60公里的颠簸,此刻都成了值得。我们从农家院的炊烟中来,带着对日常的琐碎,却在断岸的铁痕里,触摸到了一个民族的筋骨。鸭绿江的水还在流,断岸的铁痕还在,那些刻在钢铁上的故事,那些藏在铁痕里的精神,会像江水流淌一样,永远流传下去——因为这铁痕,是山河的记忆,是岁月的印章,是《断岸铁痕》里,最沉默也最深情的告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