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碑 — 永远的精神家园

猪儿她娘

<p class="ql-block"> 嘿:解放碑!</p><p class="ql-block"> 好久不见!</p><p class="ql-block"> 我,一个客居它乡多年的重庆妹儿,心中的牵绊却一直是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志,每个标志性建筑都是一个城市历史的缩影与见证。</p><p class="ql-block"> 在重庆,最能体现重庆发展变化的当属解放碑。</p><p class="ql-block"> 在重庆人的心中,最应该被标记的也是解放碑。</p> <p class="ql-block">  解放碑,指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1941年12月31日,重庆市中区都邮街广场的一个弹坑上,一座名为“精神保垒”(意指坚决抗战的精神)的碑形建筑落成。</p><p class="ql-block"> 保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意喻“七七事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通体涂成黑色。</p><p class="ql-block"> 1946年10月,为纪念重庆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并确保这种地位能在战后继续延伸下去,时任重庆市市长的张笃伦提出在“精神堡垒”的旧址上,建立“抗战胜利纪功碑”。</p><p class="ql-block"> 1947年8月,中国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正式落成。</p><p class="ql-block">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对“抗战胜利纪功碑”进行改建,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字,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这就是重庆人人皆尽知的解放碑)。</p><p class="ql-block"> 解放碑正面向北偏东,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碑高27.5米,碑内设有旋梯可达碑顶,碑顶四面装有报时钟,碑台周围为花圃。</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象征,从此,解放碑成为重庆盛大集会、重大节日的庆典之地和当之无愧的纪念性建筑。被重庆人视为心中的精神堡垒。</p> <p class="ql-block">  过去,人们把去解放碑叫“进城”、“逛精神堡垒”。它是人们茶余饭后最爱逛的商圈。</p><p class="ql-block"> 如今,它依旧是重庆人心心念念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  时隔二十年。</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从远处慢慢地走近你。如华盖般的大树远远地遮蔽了你的容颜,走出绿荫,周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如同钢铁森林似地将昔日全城最高建筑的你映衬得小小的,可你在我心里,却永远都是高耸入云端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此时,正是下午四点整。解放碑钟楼的钟声如约而至。宏亮的钟声在这一方天地浑然响起,引得众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这样的钟声每天每时,年复一年,仿佛永不消逝。</p><p class="ql-block"> 钟声里,大片泼洒在纪念碑上的阳光,因了周边林立的高楼的阻挡而变成虚虚实实的光影。</p><p class="ql-block"> 如同年少时期那些在它面前哭了、笑了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在那明明暗暗的光影中,解放碑,你见证了我人生第一次至暗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没有月光的黑夜,灯火通明的碑前台阶上,父亲头戴白纸糊制的高帽,胸前挂着写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纸牌,正被一群穿着蓝色工装,喊着“打倒”、“踏上一只脚”口号的狂热的造反派压着腰批斗。</p><p class="ql-block"> 而身处碑下狂热人潮旋涡中的我,大腿上不知何时贴上来一只冰冷湿腻的手,我拼命地想推开它,却怎么也甩不掉它,终于,却带着一腔惊骇和恐惧逆着人潮跑回了家。</p><p class="ql-block"> 在那段黑暗的时光隧道里,我不记得自己是如何踉踉跄跄地走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烟。</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过去了,重新站在解放碑的台阶下,那场浩劫早已像风中的尘埃,消散得无影无踪。 但是,曾经的伤害是无法被原谅的。我依旧不能与过去被侵犯被侮辱的往事作出切割与和解。 </p> <p class="ql-block">  在解放碑的灯光注视下,我趴在父亲的背上,随着“和平电影院”晚间散场的人流,经过它身边时的愉悦。</p><p class="ql-block"> 在“八一路”好吃街,母亲把刚出笼的包子递到我手上,一个小乞丐突然冲出来,一把夺走时的惊吓。</p><p class="ql-block"> 在解放碑的花台边,软软小小的女儿拽着红汽球,跌跌撞撞的跑着、笑着时的怡然。</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 从青葱到青年,解放碑,你是我成长路上的忠实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如今,解放碑从一个弹丸之地,变成了集商贸、旅游、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和金融等诸多功能于一体,完整意义的商业步行街。跨入现代化商业区的行列。</p><p class="ql-block"> 解放碑,你是重庆经济快速发展和崛起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重庆人,你永远值得我骄傲。</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寻着过去的记忆,慢慢地描着你如今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解放碑右后边的重百大楼,前身为1950年5月1日成立的国营百货公司,最初以女性员工为主力,被称为“重庆三八百货商店”。</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三八商店”丰富多彩的商品, 是我童年时光里一抹多彩缤纷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  与重百大楼比肩而立的重庆时代广场原址上,有一座叫“群林巿场”的百货商场。这座始建于1948年的老市场,最初名为琼林市场,是老重庆人心中永恒的“百货之花”。旗下九龙服装出品的华达呢中山装、雪花呢大衣和毛呢西装是那时公务人员的“出国三件套”。</p><p class="ql-block"> 我的第一件西装就是在这里订制的。那是一件非常漂亮的蔚蓝色三眼西服,当时师傅要做成传统的两眼西装,是我不合时宜的坚持赋予了这件西服唯美的复古风格。</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一切在1996年的那个寒冬被一场大火吞没。重庆人心中的百货传奇由此湮灭。</p> <p class="ql-block">  这里应该是原来的“华华公司”的原址。</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随着日本侵略军的侵入,日货也冲击着民族工商业,由此激发了民众抵制“东洋货”,提倡用国货的爱国热情。这时,上海“大兴绸缎局”总经理王延松成立“华华绸缎公司”,倡导“华人华服,抵制日货,振兴民族工业”。并于1938年迁徙战时的陪都—重庆。抗战胜利后总公司迁回上海,重庆的店成为分店。</p><p class="ql-block"> 以前,成衣业并不发达,人们大多去百货商店买布料,然后去裁缝店缝制,解决穿衣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那儿曾是我常去的地方。它家的布料尤其是丝绸的品种和花色是全市最齐全的。我的所有衣物的衣料大都出自那儿。</p><p class="ql-block"> 最重要的是,新华书店和外文书店都在它旁边,那是我青葱岁月里最喜欢光顾的地方,没有之一!</p> <p class="ql-block">  解放碑前,人流来来往往如过江之鲫。</p> <p class="ql-block">  而我,一步一回头地,悄悄地离开,如同我轻轻地来。</p><p class="ql-block"> 我慢慢地挥挥手,仿佛作别我的青葱岁月和心目中那永远的“精神堡垒”。 </p><p class="ql-block"> 此心安处是吾乡。</p><p class="ql-block"> 一点没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