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去看望大姑和姑父。大姑在家包饺子,反复告诉我:“多吃点,才包的。”姑父侧着身子躺在里屋,手机播放着几段豫剧的唱腔。我好奇地问大姑:“姑父现在喜欢听豫剧了?”大姑笑着说:“他胡乱听呢。”姑父是河南人,可他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西安度过的。我想随着年岁增长,他对乡音的感触也会加深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初听的豫剧剧目是《卷席筒》,“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一路上我受尽饥饿熬煎。”那会儿,家里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我拿着收音机,将磁带里的唱腔播放一遍又一遍。我奶奶听着,我也在旁边听着。时隔多年,我仍记得部分唱词和那悲伤的情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回来的车上,我翻看2024年12期《读书》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是汪洋的《看长江浩浩流难住——戏曲里的中国记忆》。我觉得文中有一段话写得很好:“人生常有跌宕得失,每遇情绪起伏,有话要讲,总觉得直接说出来没有味道,套用两句戏台上的唱词就无比贴切。”确实,戏里戏外,人生有很多事情是不好说得清,道得明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