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王斌</p><p class="ql-block">图:网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9074685</p> <p class="ql-block"> 作为抗战胜利80周年的献礼之作,《我们的河山》跳出传统战争剧的套路,以沂蒙县域为切口,铺展了一幅“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壮阔画卷,让观众在真实的历史细节中触摸到抗战的精神内核。</p> <p class="ql-block"> 影片没有将镜头聚焦于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以崮城县青年党员庄埼风的蜕变为主线,用一个人的成长,折射出全民抗战中“平凡英雄”的力量,让观众看见信仰如何将文弱书生锻造成守护河山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 初登场的庄埼风,带着知识分子的青涩与理想主义。他怀揣革命热情回到家乡,却在减租减息、组织农救会时屡屡碰壁——百姓的疑虑、地主的阻挠、战友的误解,让他明白“纸上谈兵”的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剧中“缝裤子”的细节尤为动人:他蹲在田埂上,笨拙地为贫农缝补磨破的裤脚,指尖的针线不仅缝好了衣物,更缝住了与百姓的距离。这一幕没有激昂的口号,却道尽了“从群众中来”的真谛,也是他成长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战火是最好的熔炉。当日军铁蹄踏进校园,当战友倒在自己面前,庄埼风眼中的怯懦被怒火与坚定取代。他不再是只会宣讲理论的书生,而是学会在地道里制定战术,在炮火中安抚百姓,甚至在危急时刻用锄头与敌人搏斗。王雷用细腻的表演,将角色的转变藏在眼神里——从最初的闪躲犹豫,到后来的锐利果敢,再到面对牺牲时的隐忍坚毅,让“成长”不再是剧情标签,而是可感可知的生命轨迹。</p> <p class="ql-block"> 庄埼风的故事,从来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赞歌。他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百姓的信任、战友的支撑,更离不开信仰的指引。这个角色之所以动人,正因他像极了抗战年代无数平凡的革命者:没有超凡的武功,却有不屈的信念;没有惊天的壮举,却能用坚守点亮希望。当他站在战后的土地上,望着重建的家园,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蜕变,更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重生的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