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何必妄自菲薄!样板戏的成就绝不逊于国外,于会泳更是天才

忙乎(感谢关注 分享)

<h3>现在的人看到样板戏,可能觉得挺新鲜的,不太熟悉,但在六七十年代那会儿,它可是红遍全国,最受大家欢迎的艺术创作呢。</h3></br><h3>样板戏是那个特殊年代里,主要用戏剧形式展现的舞台艺术,有示范和试验的意味,它曾是革命浪漫主义的典范,但现在却遭到了不少批评。</h3></br><h3>样板戏确实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有亮点也有不足,但就算是最爱挑刺儿的评论者,也不得不夸它艺术水平高超。</h3></br><h3> <h3>知名作家、编剧阎肃曾激情满怀地评价样板戏,他讲道:“咱们没必要看轻自己,样板戏的成果丝毫不比国外的差,于会泳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h3></br><h3>样板戏到底有过什么亮点?为啥它随着时代变迁,慢慢被大家遗忘了呢?还有,于会泳到底是啥人物?</h3></br><h3>样板戏是六七十年代在全国特别流行的一种舞台表演,特点突出,感染力超强,既是种艺术样式,又透着点政治意味。</h3></br><h3>样板戏是在某个特殊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固定的套路,样板原本指的是一种板形的模具,有示范、榜样的意思。</h3></br><h3>样板戏的源头能一直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延安搞的戏剧革新活动。那时候,革命者和戏剧工作者为了打造无产阶级的文艺作品,对原来的艺术样式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动,对京剧、芭蕾舞剧这些剧目的展现方式一次次地调整,最后弄出了既有革命味儿又有现代范儿的新剧目。</h3></br><h3> <h3>像京剧里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和《杜鹃山》,还有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这些都是样板戏里最棒、最有名的剧目。</h3></br><h3>样板戏从诞生之初,就蕴含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和革命情怀。自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打造属于自身的文学体系,把文学当成推动革命发展的有力武器,样板戏正是这样一件“武器”。</h3></br><h3>样板戏成了某些政治势力用来稳固自身地位和推动革命的帮手,所以里面的人物设定都很鲜明,主要是为了凸显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风采,把他们塑造得极为高大,这些英雄在精神层面无比崇高,近乎完美,理想化特质很明显,他们确实令人敬仰,但和现实生活差得太远了。</h3></br><h3>样板戏确实吸引了很多老百姓,让他们主动去学,可戏里的英雄人物太不真实了,现实里很难碰到这样的人。</h3></br><h3> <h3>创作者借鉴神话里造神的方法,精心雕琢角色,塑造出如神祇般的人物形象。这类角色毫无私情私欲,一心只为大众,但他们的缺陷也十分突出,至今仍被很多人指责不真实。它们虽是革命浪漫主义的典范之作,属于红色经典,可终究受制于所处时代的局限。</h3></br><h3>现在说起样板戏,戏剧家们常会指出它的三大不足,其中头一条就是内容太受限,不管啥样板戏、啥主题,翻来覆去讲的总是那么一个模式和一个情节。</h3></br><h3>多数样板戏主要是为了展现革命时期的斗争,故事里都是英雄们克服重重阻碍,战胜凶狠的恶徒,传达了做好事有好报、做坏事遭报应的道理。</h3></br><h3>样板戏的问题挺多:主题和角色都太固定,没啥新花样,这种非黑即白的表演方式,跟现实脱节,容易让观众产生误解,缺点特别明显。</h3></br><h3> <h3>第二个原因是样板戏掺杂了政治因素,它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主题,都是有意这样设计安排的。</h3></br><h3>第三点是因为它一出现,就把其他老牌艺术的生存地盘给占了。</h3></br><h3>样板戏确实存在这些不足,这些不足也确实需要关注。</h3></br><h3>就算样板戏有很明显的不足,可咱也得明白,它压根儿就不是啥没用的东西,它的艺术价值和在当时的时代作用可不能小看。</h3></br><h3>样板戏有着“红色经典”的美誉,曾在特定历史阶段大放异彩。它率先开启了戏曲表现形式的革新之路,在新中国成立、新旧时代交替之际,大胆对传统艺术动刀,革新了舞台、美术、音乐、戏剧等传统表现形式。它汇聚了众多艺术家的才智,堪称新中国戏曲改革与现代化的巅峰之作。</h3></br><h3>样板戏的唱调、展现手法和艺术创意都值得关注,后人评价样板戏时要保持公正,认识到它的亮点、传播力和感染力。</h3></br><h3> <h3>要是后人全盘否定样板戏,那就等于否定了那个年代艺术家们的智慧成果,会让新时代的戏曲革新陷入困境,要是完全丢弃样板戏,戏曲表演艺术还可能出现重大断层。</h3></br><h3>知名作家、剧作家阎肃曾对样板戏给出过评价,他认为样板戏的成就,一点儿都不比国外的艺术差。</h3></br><h3>阎肃是文艺界的标杆人物,他亲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艺术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为我国的文化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对样板戏的看法相当中肯。</h3></br><h3>中华文化促进会的一位副主席曾这样夸赞阎肃,说他的作品就像党和军队之间的一条情感纽带,没有刻意去拔高政治意义,而是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温暖着他深爱的观众们。</h3></br><h3>阎肃文字功底深厚,作品饱含深意,让人深受触动。他之所以大力推崇样板戏,是因为样板戏是服务工农兵的文艺理念和实践的成果体现。他认为,对样板戏应持客观态度,能分辨好坏,对得起自己的内心。</h3></br><h3> <h3>有些人不管事实如何,仅凭个人情感就全盘否定样板戏,可他们自己又拿不出比样板戏更优秀、更有影响力的作品,这实在让人觉得好笑。</h3></br><h3>不只是阎肃,汪曾祺、艾青、田华也都曾大力称赞过样板戏。李丽芳就讲过:“几百年来帝王将相的故事演了那么多,可谁敢说哪个能比得上那八部样板戏呢?”</h3></br><h3>艾青也曾为样板戏说过话,他认为一味否定样板戏,其实也是一种政治先行,属于另一种形式的文化管控。样板戏真正实现了传统戏曲与现代元素的结合,中外艺术的交融,它把多种艺术形式汇聚在一起,让现代京剧达到了新的高度。</h3></br><h3>艾青也曾感慨:“优秀的文艺作品,哪是旁人三言两语就能轻易否定的呢。”</h3></br><h3>汪曾祺讲过:“好钢经得起烈火锻造,样板戏也一直红火,起初我们觉得样板戏会随着改革拉开序幕,可回头一看,没想到它已经到了最鼎盛的时候。”</h3></br><h3> <h3>样板戏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艺术水准,能走进每家每户,产生这么广泛的影响,全靠它自身有真功夫、硬实力。</h3></br><h3>它之所以能成功,全靠背后的创作团队,而于会泳更是这团队里的顶尖高手,简直是个奇才。</h3></br><h3>于会泳曾当过文化部部长,早先他在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过书,他打小就痴迷音乐,可惜家里太穷,书都没念完就不得不辍学了。</h3></br><h3>1946年,他投身到了革命队伍中,在文艺团体里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后来因为成绩突出,被选送到上海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进修班深造。</h3></br><h3>他在上海音乐学院攻读理论时,专注钻研民族音乐,对民乐、京剧、地方戏曲以及西方古典音乐都有所探索,并出版了多部颇具影响力的音乐作品。</h3></br><h3>他之前提出过一个关于音程关系主导作用的新观点,在音乐理论圈子里引发了广泛关注,还被大家纷纷应用起来。</h3></br><h3>于会泳特别看重戏剧和音乐的创新,他把主要精力都花在了《智取威虎山》和《海港》这两部戏上,把传统的京剧唱法和西洋音乐融合起来,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唱腔,这些唱段既保留了京剧的韵味,又有了新的突破。</h3></br><h3> <h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样板戏成了风靡一时的艺术潮流,于会泳将自己对音乐的独到见解融入样板戏创作,这让上级领导对他刮目相看。</h3></br><h3>汪曾祺夸于会泳是音乐天才,他对样板戏的音乐掌控得特别轻松,对音乐有独到见解,总能调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唱腔。他就像个有天赋的老厨师,凭感觉和灵感就能谱出曲子,他的音乐就是样板戏的精髓所在。</h3></br><h3>为了能写出更出色的作品,他到处拜师学艺,钻研了四十来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把民族音乐、古典戏曲以及西方音乐都糅合在了一起,汲取各家所长,创作出多首乐曲,为样板戏的音乐风格打下了基础。</h3></br><h3>《智取威虎山》作为于会泳的经典之作,从最初的小说形式,到后来改编成话剧,再到最终呈现为京剧,经历了多轮蜕变。</h3></br><h3> <h3>于会泳为了打造更出色的剧目,日夜都难以安心入眠,精神一直高度集中,好在最终这部剧赢得了极好的评价和反响,连汪曾祺都对其大加赞赏。</h3></br><h3>于会泳仿佛是音乐界的神奇工匠,在打造作品时,既守住了老传统的那份独特魅力,又给戏剧添上了不一样的光彩。</h3></br><h3>于会泳靠着对样板戏的独到见解和出色的音乐才华,一路高升,当上了文化部部长。不管他个人怎么选择,也不谈政治影响,他对样板戏的功劳还是不能被抹杀的。</h3></br><h3>《智取威虎山》一上演就收获了满满的好评,一下成了文艺圈里的“大红人”,老百姓都抢着去看。</h3></br><h3>从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京剧,现在变得特别容易懂,大街小巷都飘着那朗朗上口的样板戏旋律。</h3></br><h3>多年过去,再次瞧瞧那些样板戏,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政治让它火了一把,却也成了它的绊脚石。后来人聊起它,看法不一,有的批评它政治味儿太浓,不接地气,说它就像特殊时期的一场幻梦,终会醒;也有的夸它是赞美百姓、宣扬真善美的佳作,让京剧再次焕发活力,成了京剧界的巅峰之作。</h3></br><h3> <p class="ql-block">殷承宗聊起样板戏时表示,就算别人都看不上样板戏,他也绝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样板戏推动了传统京剧的思想转变,为它注入了现代元素,从不同视角看样板戏会得出不同结论,后人评价时应保持公正,避免主观偏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始运梅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