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透“戏剧三角”,才算摸到自我改变的门——20251003 小水滴(张明道)学习第1744天

心💃

<p class="ql-block">一、金句:</p><p class="ql-block">(一)同情弱者,就帮不了弱者。</p><p class="ql-block">(二)责任不是谁错了,该罚谁,而是事情发生了,谁能站出来让事情更好。</p><p class="ql-block">(三)一个真正的责任者,其实也是一个行动者和创造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今日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透“戏剧三角”,才算摸到自我改变的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月3号,全民幸福社燎原计划学习进入第三天,今天沉下心把“戏剧三角”上下两集学完,没有走马观花的浮躁,反而满是“原来如此”的通透,忍不住把这份感悟记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最先印在脑子里的,是几个看似普通却藏着深意的关键词:脚本、穿越、习惯、人生策略、定位、投影、评判、情节。以前听这类词总觉得是“理论符号”,今天才懂,它们其实是拆解人生困境的“密码”——我们反复陷入的纠结、躲不开的矛盾,本质上都是自己的“脚本”在循环,是“定位”错了方向,是把对外的“评判”当成了真相,每一个关键词,都对应着一个可以调整的人生出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让我豁然开朗的,是三句直击人心的关键句,每一句都推翻了我过去的固有认知。第一句“同情弱者,就帮不了弱者”,戳破了我一直以来的“善意误区”——原来一味共情、陪着抱怨,不是帮人,而是把人困在“弱”的处境里;第二句“责任不是谁错了,该罚谁,而是事情发生了,谁能站出来让事情更好”,让我重新懂了“负责”的意义,以前总纠结“追责”,现在才知“解决问题”才是核心;第三句“一个真正的责任者,其实也是一个行动者和创造者”,更是把“责任”和“成长”连在了一起,不是被动承担,而是主动创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集内容里,最让我反复琢磨的,是“戏剧三角”里角色的关系与转换。上集把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的“纠缠”说透了:这三个角色之所以会反复切换、难以改变,核心是“自证执念”在作祟——可能是为了证明“我没错”,可能是为了证明“我值得被帮”,这种双向的、带着执着的自证,会让人陷入自我对抗,越想改越改不了。但破解方法也很简单:不用硬劝自己“别执念”,反而要允许自己沉浸其中,把这份执念的情景放大,等对抗感慢慢消失,自省自悟就会自然发生,最后就能从受害者,真正变成自我救赎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集则把角色边界拉得更清晰,还加入了行动者、创造者、责任者,让“改变路径”变得具体。原来每个角色都有明确的定位:创造者擅长提新建议、掌方向,是自我救赎的主动方,总以“人生主角”自居;行动者擅长把想法落地;拯救者、加害者、受害者还是老样子,最关键的是受害者和责任者的拉扯——很多时候我们陷在循环里,就是因为在这两个身份间来回晃,总想着改变外界,却忘了从自己内心出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从受害者、责任者,走到行动者、创造者,关键就在于“觉察”:很多人之所以转换不了身份,是因为觉察太慢,总放不下过去、不放过自己,没法把对自己的“批判”,变成借鉴经验的“借用”,最后就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救赎的内耗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今天学完最大的收获,不是记住了多少角色定义,而是知道了“该怎么做”:往后要常停下来审视自己,看看是不是又抱着执念不放,是不是又在自我批判里打转,有没有能力把“批判”换成“借用”,能不能随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说到底,学“戏剧三角”不是为了“躲开某个角色”,而是为了学着爱自己、给自己力量,慢慢活成主动掌控人生的创造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