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额尔古纳黑山头之巅的观景台,正对着两河交汇的地方,根河与额尔古纳河在此相拥,河水蜿蜒成大地呼吸的脉络。俯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湿地,在暮色中如一幅铺展在大地的青绿织锦,灌丛、林木、草甸晕染出深浅渐变的色彩,一直漫向天际。</p> <p class="ql-block"> 湿地尽头,云层被夕阳点燃,披上一道金黄色的光带,整片原野渐次泛起橘色的焰火,额尔古纳河在余晖中静静流淌,宛如一条闪亮的丝带。河对岸的俄罗斯山峦化作墨色的剪影,在暮色中渐渐隐去。额尔古纳河就像一条天然的纽带,温柔地连接着两个国家的疆域,也连接着两种不同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羊群在草坡上悠闲地吃草漫步,像大自然随手撒下的绒花,又像是从古老牧歌里走出的精灵。山脚下的边境村庄,蓝顶的房屋在黄绿相间的草原上勾勒出别致的轮廓,像是孩童精心搭建的积木,错落间透着温暖的人间烟火。当金色的光瀑穿透云层,暖黄的光晕笼罩着村落,更添了几分童话般的色彩,也多了几分游牧文化与边境风情的交融之美。</p> <p class="ql-block"> 读过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当文字与现实在此重叠,风中不再有驯鹿的铃响,落日余晖里也寻不见萨满起舞的火光,书中鄂温克族的故事已凝缩成永恒的文字,唯有山河,仍是自由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黑山头的黄昏,是羊群的悠然、村庄的宁静、山河的壮阔、湿地的灵秀共同谱写的交响乐曲。</p> <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从黑山头镇出发,沿着X904县道一路向北。这条中俄边境上的公路,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卡线”,额尔古纳河如一条银色的丝带,与公路蜿蜒并行。风里裹挟着草香和河水的湿润,河面时而铺展如湖,青灰色的水波漫进天际;时而又突然收窄,河水几乎要蹭着路基流淌。地图上那条细细的边境线,此时有了生命的律动。</p> <p class="ql-block"> 黑山头至五卡一带,额尔古纳河在此舒展着更为婀娜的身姿,在湿地间勾勒出一个个开阔的河湾,远处山丘平缓伸向天际,草木在这里交织,浓淡相宜,湿地里水泽如镜,整个天地都浸透着未被惊扰的澄澈与旷远。</p> <p class="ql-block"> 五卡到七卡的这一段路,额尔古纳河在这里肆意蜿蜒,绕出连环的“S”形河湾,浅绿的水藻在河湾里铺成绒毯。岸边的边境铁丝网沿着河岸织成线,紫色的野花缠着网眼生长,远处红顶的边防哨所隐约伫立在绿意深处,与河对岸俄罗斯村庄的木屋隔河相望,一岸坚守,一岸烟火,在河湾的缠绵里静静对视。</p> <p class="ql-block"> 从七卡去往九卡,直至室韦的最后一段路程,额尔古纳河愈发任性,曲曲折折将两岸土地拧成湿地与河湾交错的秘境,额尔古纳河的湿地景观愈发浓墨重彩,大片的灌丛在湿地里铺展,黄绿相间的枝叶,像是大自然随手打翻的调色盘,将湿地染得层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 右岸的草场上,马匹低头啃食青草,一个个“瑞士卷”般的草垛散落其间,为浓绿的草原添了几分俏皮灵动;左岸俄罗斯的山峦层层起伏,叠着灰绿的朦胧影调。这是卡线独有的对称美学,河这边是我的国,有草色盛得化不开的绵密,河那边是邻国的山,有着轮廓浓得像水墨的悠远。</p> <p class="ql-block"> 倏然间,我理解了边民心中卡线的深刻意义。从清朝开始,朝廷为防范沙俄侵扰,就在额尔古纳河沿岸设置“卡伦”(满语,意为哨所),从满洲里一直延伸至室韦,派兵驻守巡逻,形成了早期边境防线;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在原有卡伦路线基础上修建简易道路,用于边防部队巡逻和物资运输;九十年代末,又在卡伦的旧址基础上,逐渐改造为边防公路,沿途串联起额尔古纳河、湿地、草原、森林等景观,也串联起往昔的风云变幻与今日的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卡线不仅是贴着界河的路,更是刻在土地上的界,铁丝网、哨所,还有沿途偶尔遇见的边民屋舍,是守护者的坐标,是边民世代的根,更是一脚踩下去,就能触到的温热的家国边界。</p> <p class="ql-block"> 我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看着它流淌的模样,在X904边境公路旁的每一段河湾里,在河水与草甸的相拥中,在两国隔河相望的烟火里。额尔古纳河的风光,也从不是孤立的景致,是水与路、岸与山、两国风土交融成的诗画长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