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笔触 巴黎温度

倾听月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游记《异国风情》N0:2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撰文/摄影:倾听月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503040432</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4月26日清晨,巴黎的阳光带着初春特有的温柔,透过双层巴士的玻璃窗,在座位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我拿着刚刚买来的地铁图,指尖扫过崭新的纸面,目的地第十八区的蒙马特,在密密麻麻的线路里格外清晰。来巴黎前无数次设想,是先去看埃菲尔铁塔的钢铁轮廓,还是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可双脚落地巴黎,还是先迈向了画家广场。这里是画家的摇篮,毕加索、莫迪利亚尼等诸多艺术家早年都曾在此驻足创作,我想去触摸那支蘸着生活的画笔,感受独属于巴黎的温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了Abbesses地铁站,扑面而来的不是想象中大都市的喧嚣,而是窄巷里飘来的现烤可丽饼香气。街边的小店木质百叶窗半开着,窗台上摆着几盆粉色的天竺葵,一对情侣手牵手走过,风里都裹着暖意。顺着导航往高处走,路面渐渐有了坡度,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每一步都像踩在老巴黎的掌纹里。转过一个挂满彩色涂鸦的街角时,抬头便看见一块褪色的路牌:Place du Tertre——小丘广场,这就是我心心念念的画家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场比想象中更小巧,像个被画框框住的露天画室。大约有二十来位画家沿着石质围栏散开,每人面前支着一个折叠画架,不时有游客驻足询价。最靠近入口的位置,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画家正低头调色,他敞开的颜料盒里,挤得满满当当的油彩。我悄悄站在他身后看,只见他用扇形笔蘸了点钴蓝,在画布上方轻轻扫过,原本单调的天空瞬间有了清晨的薄雾感,这大概就是“广场笔触”的魔力,几笔就勾出了蒙马特的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沿着广场边缘慢慢走,每一处都是流动的风景。一位小男孩乖乖地坐在椅上,画家正专注地勾勒他可爱的模样。一对老夫妇凑在画架前,指着画里的蒙马特小巷低声说着什么,想必是想起了年轻时的往事。还有个背着双肩包的学生,手里捏着素描本,模仿着旁边画家的笔触,时不时抬头瞄一眼广场中央的喷泉。那喷泉不大,顶端立着个铜制的小天使,水珠落在池子里的声音,刚好和画家们的交谈声混在一起,场景很惬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停在一位老画家的画架前,看他捏着素描笔的手悬在纸面,笔尖起落间,细密的排线顺着人像颧骨弧度铺展开,暗部叠得紧实,亮部又轻得像落了层细雪,原本平淡的纸面上,人物的侧脸突然就有了呼吸般的立体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围画者各有节奏,有人用短线勾街景,有人用长线拉远景,每幅素描都藏着独一份的笔触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刻,我想起之前查过的广场历史,据说早在14世纪,这里还是蒙马特修道院外的一片空地。到了19世纪末,毕加索、莫迪利亚尼那些年轻的艺术家们,没钱租画室,就带着画架来这儿画画,饿了就啃一口面包,渴了就喝杯廉价的咖啡,偶尔还会用一幅小画换一顿饭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广场地面上嵌着几块青铜牌子,上面刻着当年那些艺术家的名字,还有他们在这里创作的年份。我蹲下来摸了摸其中一块,冰凉的金属上刻着“Picasso, 1904”,想象着120年前的画家坐在这里,看着来往的行人,把巴黎的烟火气一笔一笔溶进画布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正陶醉其中,旁边传来一阵笑声。是位戴眼镜的画家正在给一位中年男士画肖像,他故意把男士的头发画得翘起来,男士指着画纸笑得直拍手。阳光落在他们脸上,暖得像幅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忽然也动了心,请身旁的一位画家为我画张速写。画家下笔很快,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偶尔抬头看我一眼,还会打趣说“别紧张,把巴黎的风画进眼睛里才好看”。十几分钟后,画递到我手里时,我愣了一下,他没把我画得有多精致,却把我身后的广场画得很清楚。坐在风景中间的我,嘴角带着点没藏住的笑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拿着画纸,沿着之前查好的路线往高处走,路面的坡度比来时明显些。走了大概十分钟,眼前突然开阔起来。圣心大教堂撞进了我的视线,纯白的穹顶在阳光下像一块融化的奶酪,周围的台阶上坐满了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晒太阳,还有人抱着吉他弹唱,歌声顺着风飘下来,刚好能传到山下的画家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找了个空地坐下,从这里往下看,能看见小丘广场的全貌。那些彩色的画架像撒在石板上的糖果,画家们的身影在阳光里流动,连带着整个广场都像一幅风景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夕阳西下,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蒙马特。坐地铁返程的路上,手里攥着那张速写,画纸边缘已被手心焐出了温度。蒙马特是景点,更是浸着烟火的生活。虽然没有埃菲尔铁塔的宏伟,没有卢浮宫的厚重,却有画家笔下的每一道光。画家们画的是蒙马特的灵魂,是来来往往的人,是巴黎骨子里的温柔。而我攥着的这张纸,不仅印着今天的“广场笔触”,更裹着我摸到的巴黎温度。没有惊艳的风景,却有一幅能记一辈子的画,画里有我,有画家,有阳光,还有整个巴黎的春天。</span></p> 谢谢赏读、欢迎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