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恒山:表里山河的千年风骨 <p class="ql-block">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4公里处,东跨太行山,西衔雁门关,南障三晋,北瞰塞外心。</p><p class="ql-block"> 其历史源远流长,四干多年前,舜帝封恒山为北岳;秦时奉名山十二,恒山为“天下第二山”。汉武帝、唐太宗等多位帝王封北岳为王为帝,明太祖尊北岳为神。在历史变迁中,北岳的祭祀地点曾有过变动,汉代及以前在河北大茂山,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朝廷正式将北岳祭祀移至山西浑源的天峰岭。</p> <p class="ql-block">恒山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来之前,一直没有抢到悬空寺登临票,今天张游客中心,12点放800张登临票,排队中!</p> <p class="ql-block">拿到登临票后,坐景区摆渡车上山,中间还要换乘一次!</p> <p class="ql-block">沿路的易落石段,都做了防护</p> <p class="ql-block">乘坐摆渡车来到恒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雄伟壮观的山门</p> <p class="ql-block"> “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当我踏上恒山的土地,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诗的意境。恒山,这座被誉为北国万山之宗主的壮丽山峰,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带来了一场难忘的旅行体验。</p> <p class="ql-block"> 走进悬空寺,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寺内的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殿楼的分布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小巧玲珑。</p><p class="ql-block"> 站在栈道上,脚下是万丈深渊,云雾缭绕,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李白曾登临悬空寺,留下了“壮观”二字,我想,这两个字正是对悬空寺最好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真武庙</p> <p class="ql-block">行进中</p> <p class="ql-block">在“人天北柱”稍作休息</p> <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103级陡阶考验着虔诚,也通向恒山的核心—恒宗殿。这座明代古殿供奉着北岳大帝金身,殿前古松苍劲,碑刻林立,皇家气派与道教威严在此交融。</p> <p class="ql-block"> 殿西的“苦甜井”堪称奇景,两井相邻却滋味迥异,传说曾得唐玄宗赐匾“龙泉观”,一口井水便藏着半段传奇。</p> <p class="ql-block">排队经过这个狭窄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500里群峰如涛,108座山峦似骨,主峰天峰岭以2016.1米的海拔撑起“人天北柱”的威名,将山水的壮阔与历史的厚重揉进每一寸岩峰。</p> <p class="ql-block">终于接近山顶了</p> <p class="ql-block">稍作休息</p> <p class="ql-block">俯瞰</p> <p class="ql-block">排队一个半小时拍照</p> <p class="ql-block">下山途中</p> <p class="ql-block"> 果老岭的青石上,驴蹄印依稀可辨,那是张果老骑驴访仙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也想给大家分享一些恒山旅行的建议:一定避开高峰期,你看,排队都要好几个小时!另外,自带干粮和水,以备不时之需,要穿防滑鞋,那103级台阶,着实太滑!也可以备一个防滑手套,因为有些地方需要抓着铁链攀爬!</p> <p class="ql-block">恒山之行,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智慧。它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部历史,一首诗,一幅画。我相信每一个来到恒山的人,都会被他的魅力所征服,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p> 应县木塔:千年榫卯,一塔风华 <p class="ql-block"> 在山西朔州的苍茫大地上,矗立着一座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的“世界三大奇塔”—应县木塔。 </p><p class="ql-block"> 它的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辽代清宁二年,由萧皇后推动修建,不仅是佛教圣地,更是辽代统治者凝聚人心的政治象征。在40多次地震与200多次炮弹袭击中巍然不倒,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塔前广场</p> <p class="ql-block">互动</p> <p class="ql-block">木塔高67.31米,吉尼斯纪录世界最高的木塔,我们在外面看到的是五层,实际内部有九层,“明五暗九”。</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第一眼看到它时,立刻写信给林徽因“真不知你见到它时,要几体投地的倾倒。”</p> <p class="ql-block">木质结构容易腐烂毁灭,它能保存下来的原因:1.地基好。地基由黏土和夯石组成,地上4.4米,地下2米,木塔2600吨,主要承重柱子32根,内圈8根,外圈24根,筒套筒设计,平均一根柱子承重80吨!(当地流传一种说法,外圈的24根柱子,每隔2小时就有一根柱子在休息。)2.抗震性能好。上方54种斗拱层层叠叠,一簇簇斗拱像一朵朵莲花,古人叫“百尺莲开”,他们能把梁枋柱组合在一起受力,在地震和大风来的时候,斗拱里面的榫卯可以活动错位,形成一种阻尼器装置,通过斗拱的榫卯间的摩擦错位,可以消耗外来巨大能量对塔身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3.在塔的顶端,有一个金属的塔刹和8根铁索,这是一个典型的伞型避雷器。</p> <p class="ql-block">4.木塔材质是红松木,都说“湿百年,干千年,不干不湿一两年。”木塔最下方有小孔,主要一是为了通风干燥,二是会有人定期在这个小孔用烟熏,会把塔内的虫子老鼠给熏出来。</p> <p class="ql-block">麻燕在天气回暖的时候,会栖息在屋檐下,吃掉一些害虫。麻燕就好像木塔的守护者一样。</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受到了很多的赞誉,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峻极神功”是明成祖朱棣题写的,“天下奇观”是明武宗朱厚照题写的。“释迦塔”这个是应县木塔最早、也是最朴实的一个名字,最早发现并保护应县木塔的是梁思成先生,当时他连夜赶往大同,再搭乘驴车才赶到,看到木塔,心生震撼,夸他“好到令人叫绝”</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看到木塔,写给他妻子林徽因的信</p> <p class="ql-block">900年之后,因为一次错误的修缮,拆除了木塔里面的泥夹墙,导致木塔开始出现不可逆的倾斜,如今木塔以每年2毫米的速度倾斜,30年来还未能找到办法解决,未能找到办法解决,不知何时也许不知何时也许就会轰然倒下,正如梁先生当时说的那样:“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便是永诀。”</p> <p class="ql-block">打卡结束游玩</p> <p class="ql-block">风铎声传来了,所愿皆所得!</p> <p class="ql-block">如今,木塔因保护需求仅开放第一层,让每一次探访都成了“看一眼少一眼”的珍贵相遇。它如一位沉默的老者,用斗拱记录匠心,用榫卯承载历史,在岁月中诉说着华夏文明的坚韧与璀璨。正如诗句所赞:“斗拱层叠云中立,榫卯精工世所骄”,这份跨越千年的智慧,终将在时光中永远闪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