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禧年跨“圣门”(一)

碧空远影

<p class="ql-block">2025年,是天主教的禧年,Jubilee Year,这特殊的圣年,怎么能不来罗马呢?</p><p class="ql-block">5月31日,我从意大利南端“靴子根”上的城市巴里Bari,坐火车到了罗马。</p><p class="ql-block">Termini中央车站人山人海,出站的队伍浩浩荡荡,堪比高峰期的北京地铁,等出租车的人也是里三层外三层,在欧洲极为少见。罗马旅游局与多家机构预测,今年将有3500万游客来到这座城市,是往年的两倍。罗马,注定要在这一年被推向极致的热闹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禧年的概念最早见于《旧约·利未记》:“每隔七个安息年后的下一年(第50年)为禧年,在赎罪日吹响羊角号,向全国宣告禧年。” 在旧约传统中,这一年象征着归还土地、释放奴隶、免除债务、休耕田地,是一次全面的更新。</p><p class="ql-block">1300年,教宗博义八世(Boniface VIII)第一次宣布了天主教的“禧年”。自此,信徒们在圣年里通过朝圣与祈祷、慈善与和解,可以获得完全赦罪。最初的禧年是百年一度,后来缩短为五十年、二十五年,让每一代人都有机会亲历圣年。</p><p class="ql-block">除了常规禧年(Ordinary Jubilee),教宗还可以宣布特殊禧年(Extraordinary Jubilee)。例如,教宗方济各宣布2016年为“慈悲禧年”,以“宽恕与接纳”为核心,以告解、慈善与宽恕获得赦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禧年最独特的仪式,莫过于开启“圣门”。圣门(Holy Door)平日紧闭,唯有在禧年才会打开,象征着通向救恩、赦免的道路。罗马的四大宗座圣殿——圣彼得大教堂、拉特朗圣约翰大教堂、圣玛利亚大教堂和城外圣保罗大教堂——都会在禧年开启圣门。2025年更首次在雷比比亚监狱(Rebibbia Prison)设立圣门,让慈悲与希望穿越高墙,临及囚徒。</p><p class="ql-block">禧年的序幕,由教宗开启圣彼得的圣门拉开,其余圣门由枢机主教开启:2024年12月24日平安夜,教宗方济各推开了圣彼得圣门;12月29日,拉特朗圣约翰圣门开启;2025年1月1日天主之母节,圣玛利亚大教堂圣门打开;1月5日,城外圣保罗大教堂圣门开启,以纪念圣彼得与圣保罗同为罗马教会的奠基使徒。而那扇独一无二的监狱圣门,则在12月26日圣史蒂芬节由教宗亲自推开。</p><p class="ql-block">‍2025禧年,还因为一场新旧交替而显得极为特殊:慈祥仁爱的教宗方济各辞世,年轻坚定的利奥十四世接任,这一年,不仅是一个禧年的刻度,更是跨越两位教宗的时代分野,特殊的历史际遇,注定让2025禧年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网上图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罗马的当天下午,我便前往拉特朗圣约翰大教堂(Basilica of Saint John Lateran)。十二年后重游罗马,当年的记忆已十分模糊。从Termini车站上车,地铁车厢被游客挤得满满。作为世界第一的旅游城市,罗马实至名归。在San Giovanni站,大量乘客涌出车厢,沿着小路奔赴同一个方向。街道上,车流滚滚,人群熙攘,旅游团与朝圣团不断加入,警察与志愿者穿梭其间,勉强维持着秩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月下旬,烈日已然刺眼,天空却纯净湛蓝。教堂外的队伍绵延不绝,人们神色安详,没有拥挤推搡。我前面有一位年轻修士,东方面孔,灰色僧袍被汗水浸透,仍耐心为人签名。在门口,几位身穿白袍绿背心的志愿者热情迎候参观者,他们是虔诚的平信徒,积极活跃,熟悉教会礼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特朗大教堂,是罗马最古老的主教座堂。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化,并将家族在拉特朗的宫殿赠予教宗。十余年后,大教堂落成,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公开、合法建造的基督教大教堂,也是罗马主教(教宗)的驻座堂。教堂门楣上的拉丁文写着:“至圣的拉特朗教堂,罗马城与全世界一切教堂之母与首。”</p><p class="ql-block">‍ 1929年,梵蒂冈与意大利王国签订《拉特朗条约》,确认拉特朗圣约翰大教堂及其周边属教宗领地,不受意大利法律管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人流进入大门,教堂内的壮丽气象扑面而来。中殿高阔,博尔罗米尼改造的巨型壁龛中,十二使徒昂然而立,衣褶翻飞,仿佛猎猎作响。十三世纪的马赛克地面,在午后光影中泛着温润的光泽,镀金的文艺复兴木质天花板映着圣坛烛火,极其华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殿尽头,是高耸的哥特式华盖,华盖覆盖主祭台,下方的祭坛内有两只银匣,据说珍藏着圣彼得与圣保罗的头骨。半圆形后殿的马赛克壁画,传递着千年的色彩记忆,中央宝座象征着教宗“罗马主教”的身份。一张宝座,使这座大殿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制度与信仰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大殿,见证了基督教合法化的曙光。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与教宗西尔维斯特一世在这里举行奉献典礼,自此,“拉特朗”成为罗马教会的心脏。中世纪,五次拉特朗大公会议在这里召开,其中第四次会议确立“圣体圣血”教义,呼吁十字军东征,深刻影响了欧洲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朝圣的人流络绎不绝,游客与朝圣团一批接一批涌入教堂,人们神情既庄重虔诚,又轻松愉快。出乎我意料,有许多亲子朝圣团,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在酷热天气中坚持同行,堪称“硬核”信徒。教堂空间宽阔,孩子们兴奋奔跑,偶尔喧闹,神职人员和工作人员也并未干涉。</p><p class="ql-block">下午五点半,弥撒开始。即便在仪式进行中,游客仍能参观,大家自觉放低声音,大殿氛围既虔敬,又祥和宽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满意足地结束了第一个宗座圣殿的参观,我走出教堂正门,发现门口很多人排队,指示牌上赫然写着 “Holy Door”,原来圣门在这里啊。带着欣喜与神圣感加入队伍,平信徒志愿者跟每一个人问好,面带微笑。圣门是浅色大理石的门框,上方的大理石浮雕,描绘了耶稣在约旦河受洗,青铜门扇上是耶稣受难与圣母子的浮雕。人们走近圣门,放慢脚步,静心祈祷,轻抚浮雕,手画十字,有的人跪地祷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成禧年赦罪,信徒要跨越圣门、在恩宠状态下告解、领圣体、祈祷、摒弃一切罪恶。禧年里,神父们一定是开足马力上班的,因为每间小小的告解室外,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告解的人以中老年人为主,基本上是女性,看来女性更愿意表达,更需要寻求宗教的安慰与和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特朗教堂外,耸立着一座公元前15世纪的埃及方尖碑,原立于卡纳克神庙。公元357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将它运至罗马。方尖碑被分为两段,经尼罗河运至亚历山大,再横渡地中海至奥斯提亚港,最后溯台伯河而上抵达罗马。碑身四面刻着古埃及象形文字,歌颂阿蒙神与法老的功绩。它是世界最高的方尖碑,即使在“方尖碑之城”罗马,也格外震撼。方尖碑伫立在拉特朗大殿前,象征基督信仰取代旧日异教神祇,宣示基督教对帝国与世界的精神主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拉特朗大教堂出来的人,大多会穿过马路,前往对面的圣阶(Scala Sancta)。这座外观如教堂的建筑里,保存着一段古老台阶,是罗马另一处重要的朝圣地。</p><p class="ql-block">据天主教传统,这28级台阶,正是耶稣在耶路撒冷彼拉多公堂受审时走过的阶梯。相传在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圣海伦娜将它从耶路撒冷运至罗马。虽然没有直接考古证据,但台阶石材确为古代巴勒斯坦地区的大理石,自中世纪以来便是重要的朝圣之所。圣阶的现有外观,是由著名建筑师多梅尼科·丰塔纳在16世纪改建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圣阶,眼前场景令人震撼:三座楼梯并排向上,中央的那座阶梯上,朝圣者匍匐前行,以双膝跪地登阶。闷热而狭窄的空间里,气氛肃穆。有人低声呻吟,有人体力不支而倒下,工作人员在一旁守候。数百年来,这28级大理石台阶一直被木板覆盖保护,今年4月的圣灵降临节才重新开放。</p><p class="ql-block">我们从旁边的参观楼梯登上二层,但见完成圣阶朝圣的人们大汗淋漓,满脸通红。信徒以膝行登阶,在身体的痛苦中体验谦卑与受苦,是一种公开的补赎,许多人在每一级台阶停下祈祷,默想《苦路十四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阶尽头,是Sancta Sanctorum小圣堂,这是教宗的私人小堂,供奉着一幅珍贵的救世主圣像 Acheropita,被称为“拉特朗的救世主”。传说这幅圣像起源于公元一世纪,由《路加福音》作者开笔,后由天使补绘,或完全是奇迹显现,因此被尊为罗马最神圣的基督圣像之一,中世纪时被视为城市的守护。</p> <p class="ql-block">网上图片</p> <p class="ql-block">网上图片</p> <p class="ql-block">网上图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点的钟声敲响,教堂即将关闭。圣乔万尼广场上,音乐声四起,家庭节与守夜祈祷(Family Festival and Prayer Vigil)正热烈进行。作为禧年“家庭、儿童、祖父母与老年人日”的活动之一,这场祈祷庆典将在玫瑰经声中落下帷幕,也为五月圣母月画上句号。</p><p class="ql-block">朝圣第一日,满满的神圣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