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缺氧但不缺信仰】

慈心向善

<p class="ql-block">【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车头刚转过最后一道山梁,整个世界仿佛被抽走了声音。</p><p class="ql-block"> 不是预想中的几簇寺庙,也不是零星散落的僧舍。是满坑满谷,从脚下一直铺到天际线的绛红色木屋,密密麻麻,依山而筑,层层叠叠,像一片汹涌澎湃的、凝固了的红色海洋,直接撞进我的眼底。那一刻,呼吸真的停滞了,大脑一片空白,只剩下一种近乎疼痛的震撼。这就是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p><p class="ql-block">一、 坛城之下,活佛讲经</p><p class="ql-block"> 顺着蜿蜒的小路向上,脚步不由自主地被一种低沉而宏大的声浪牵引。那是诵经声,成千上万遍六字真言的汇集,如同大地深沉的呼吸。声音的源头,是那座在阳光下金光夺目的坛城。</p><p class="ql-block"> 坛城下方的讲经堂,坐满了绛红色的身影。一位年长的活佛端坐高台,面容慈和,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他并不高声疾呼,声音平稳而清晰,通过麦克风,流淌在每一寸空气里。讲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关于出离心,关于菩提心。</p><p class="ql-block"> 我听不懂藏语,但那声音的韵律本身,就是一种开示。它时而如溪流潺潺,抚平躁动;时而如金刚杵击,直指人心。我看到前排一位老喇嘛,布满皱纹的脸上,眼神清澈如孩童,随着活佛的话语,时而颔首,时而默默擦拭眼角。周围的僧众,有的凝神静听,手指不住地拨动念珠;有的微闭双目,似在反观自心。那一刻,时间仿佛放缓,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强大的、安详的力场,将世俗的烦扰隔绝在外。信仰,在这里不再是虚无的概念,而是这万余人汇聚成的、可感可知的能量洪流。</p> <p class="ql-block">二、 击掌辩经</p><p class="ql-block"> 午后,讲经暂歇,另一场更具动态的智慧交锋开始了——辩经。</p><p class="ql-block"> 走入辩经场,仿佛瞬间踏入了一个古罗马的演说广场,只不过这里没有政治诉求,只有对佛法真谛的探求。数十位喇嘛两两一组,一方稳坐,抛出问题;另一方站立,神情激昂。</p><p class="ql-block"> 只见站立的喇嘛猛地高高扬起手臂,随即“啪”地一声,双掌在坐着的同伴面前清脆击响!那响声干脆利落,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挑战意味。紧接着,一连串逻辑严密、语速极快的藏语问题如连珠炮般迸发。他身体前倾,目光如炬,每一个手势,每一次跺脚,都凝聚着全部的精神力量,试图在逻辑上攻破对方的立论。</p><p class="ql-block"> 而坐着的喇嘛,则必须在这种疾风骤雨般的诘问下,保持内心的澄明与思维的敏捷,见招拆招,稳固自己的论点。周围,此起彼伏的击掌声、辩论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气氛热烈如火。这并非争吵,而是一种经由千年传承的、锤炼智慧的特殊方式。在这一次次的问难与破解中,僵化的教条化为鲜活的理解,信仰的基石在理性的锤打下愈发坚固。我看着他们年轻而专注的脸庞,在那响亮的击掌声里,听到的是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灵魂呐喊。</p> <p class="ql-block">三、 红房小径,觉姆的背影</p><p class="ql-block"> 在佛学院,身着绛红色僧袍的,不仅有喇嘛,还有为数众多的觉姆(藏传佛教对女僧人的尊称)。她们的身影,构成了这片红色海洋中另一道沉静而坚韧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从辩经场的喧嚣中退出,我漫步在狭窄的僧房小巷里。这些木屋大多仅能容身,低矮、简陋,但它们的主人,却拥有着无比富足的精神世界。一位年轻的觉姆正背着水桶,艰难地走上陡坡,红色的僧袍下摆沾了些泥土,她的脸颊带着高原红,呼吸有些急促,眼神却平和坚定。擦肩而过时,她对我微微一笑,那笑容里,有一种与年龄不甚相符的淡然与超脱。</p><p class="ql-block"> 在另一处转角,一位年长的觉姆正坐在自家小屋门口,就着天光专注地阅读着厚厚的经书,阳光勾勒出她宁静的侧影。风吹动她花白的鬓发,也翻动着泛黄的书页,那一刻,时间仿佛在她身边静止。</p><p class="ql-block"> 她们远离世俗繁华,选择在这海拔四千米的高原,过着清苦、简朴甚至单调的生活。日复一日的诵经、听课、劳作,支撑她们的,是那份对信仰极致纯粹的追寻。她们的背影,在这些密密麻麻的红色小屋间,显得如此单薄,又如此强大。她们用最沉默的方式,诠释着一种惊心动魄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四、这里缺氧,但不缺信仰</p><p class="ql-block"> 海拔四千米的色达,空气稀薄,却从不缺少信仰的浓度。</p><p class="ql-block"> 坛城旁,一位藏族母亲正带着她蹒跚学步的孩子练习磕长头。孩子约莫两三岁,他模仿着母亲的动作——合十、举过头顶、触额、触口、触胸,然后笨拙地扑倒在地,伸出小小的手臂。每一个动作都摇摇晃晃,却出奇地认真。</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目光始终温柔地追随着他,那双被高原阳光洗礼过的眼睛里,有慈爱,更有庄严。她不时伸手扶正孩子摇晃的身子,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一朵格桑花。</p><p class="ql-block"> 为捕捉这动人的一刻,我俯身趴在地上,镜头与孩子的视线平行。取景框里,孩子清澈的眼眸正好奇地望着这个世界,望着他正在学习的朝圣方式。在快门声中,我突然明白——信仰不是突然的顿悟,而是这样代代相传的呼吸,是母亲手把手教会孩子的,与天地对话的第一语言。</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最稚嫩的心灵,正以最古老的方式,触碰永恒。</p> <p class="ql-block">  夜幕缓缓降临,万千僧舍的灯火次第亮起,宛如星河倾泻在山谷。白日的讲经声、辩经声都已沉寂,融入这片无边的夜色与灯火之中。我站在寒风里,最后望了一眼这片红色的信仰之海。它带给我的,已不再是初见的窒息感,而是一种深沉的洗礼。在这里,我看到了理性与虔诚的交融,看到了知识如何被敬畏地传递,被激烈地辩论,被沉静地践行。色达,它并非远离人间的彼岸净土,它正是无数颗寻求觉悟的心,在此岸,用最坚韧的方式,构筑起的一个精神的奇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