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 · 徐家镇游家村天主教堂120周年庆典花絮

邓立强

<p class="ql-block">  前几年随游安民医生去过徐家镇游家村,那里的老徐家中学、天主教堂、龚墩桥和大山深处的文星桥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但关于天主教堂及老徐家中学的深厚的历史渊源,直到这次教堂120周年庆典才了解了几分。</p> <p class="ql-block">  南城县游家村建村已有700多年。1616年,葡萄牙籍传教士罗卢旺和中国籍传教士邱永等人在南城开展传教活动,并在游家村修建教堂发展教徒。1905年,教会修建了修道院,取名 “文珊书院” ,文珊一词来自法国神父圣· 文珊的名字。1914年,该处修道院迁至县城。解放后,这里先后办过徐家小学和徐家中学。2000年,徐家中学搬至荆竹山。</p><p class="ql-block"> 书院大门上方曾有精美的石刻牌匾,门口有石刻对联:洪世游人其诸晨日;课道律学窃在今朝。但对联在十几年前被人盗掘。</p><p class="ql-block"> 9月27日庆典日,我和杨老师先沿村口凉亭左转至书院,屋顶已经全换了硫璃瓦,院墙黝黑沧桑,院内树木郁葱,石阶深深。曾经的琅琅读书声都消失在时光的风里了。</p><p class="ql-block"> 途中著名的官印石、官印桥还是当年模样,走过的人却已跨过几个年代。</p> <p class="ql-block">  游家村圣味增爵教堂分为礼堂、办公楼和生活楼,曾是赣东、赣中地区主要的传教中心。礼堂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未进行过大修缮,至今保存完好,办公楼在2005年被拆除改建为游家村委会。</p><p class="ql-block"> 教堂位置颇为独特,沿坡而上,居全村最高点,与民居若即若离,坡下是潺潺流水和平坦肥沃的稻田。</p><p class="ql-block"> 天空湛蓝,白云游弋,九时许,教堂门口已经聚集了来自各地的参加庆典的信徒。</p> <p class="ql-block">  生活区内有古井,有苍劲的古树,有长满青苔的石阶,人们在择菜,布置聚餐场地。</p><p class="ql-block"> 在餐厅对面青草蔓生的小院内,开着几朵芙蓉花,送来缕缕清淡的香味。</p> <p class="ql-block">  我不是教徒,此次前来只是想增加一些自己的见闻。我喜欢卢梭的 “天赋人权” 和 “社会契约论” ;喜欢梭罗的个体自由与精神独立;喜欢胡适的宽容与自由;也喜欢梁实秋的不为无为之事,何以度有生之年?但我也不排斥各种信仰,存在即是合理。每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程度、贫富差异乃至大环境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性。天主教的原罪论我也觉得有一定道理,亚当和夏娃面临的诱惑便是全人类的诱惑。人都是有两面性的,所以常说生命就是一场修行,所以常说“慎独”,所以才有道家、儒家、墨家等百家争鸣,说到底,这些都是有智慧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无限生命的思索和探询。</p><p class="ql-block"> 我尊重所有的仪式感。当轻缓的音乐响起,《圣经》里某些场景再现时,我的内心被轻轻触动。但我又总会被吴宇森导演的暴力美学所影响,会突然想起一只白鸽闯入神圣的会场,扑打着洁白的翅膀扑向红彤彤的蜡烛。我会想起李商隐的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会想起倪萍主演的流泪的红蜡烛;也会想起单依纯的独自跳舞。</p><p class="ql-block"> 所以从骨子里来讲,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用图片记录下教堂120周年庆典的一些花絮,只是证明曾经我来过。</p> <p class="ql-block">  这次庆典活动很是隆重,爆竹声此起彼伏,人们相互祝福祈祷。洁白的云朵在蓝天上自由飘浮。</p><p class="ql-block"> 我却眷恋风中自由的呼吸,我想赤着脚奔跑在田间树林,我想捧本书安静地坐在树荫下,我也想举杯邀明月,低吟一首雨霖铃。</p><p class="ql-block"> 这原本丰沛饱满的生命啊。</p> <p class="ql-block">  去年正月初三,寒风凛冽中,我曾独自来到游家村,站在村头枯树下,俯瞰冬日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在新春接连不断的爆竹声中,我闭上双眼,张开臂膀,拥抱新的生命自由的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