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南疆深度游7》 嘉峪雄关今又至

周锡章

<p class="ql-block">   9月7日下午离开高台,午后的阳光已为祁连山镀上一层金边,沿着连霍高速向嘉峪关疾驰,奔赴那座横亘在河西走廊西端的“天下第一雄关”。</p> <p class="ql-block">   车程约两个多小时,当导航提示“距离嘉峪关关城景区还有5公里”时,窗外风景已从苍茫戈壁切换为热闹的街景,嘉峪关到底是座旅游城市。</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多,阳光依旧炽烈,透过车窗望去,远处嘉峪关关城如一位沉默的巨人,静静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城墙的轮廓在光影中愈发清晰。</p> <p class="ql-block">   心中泛起一阵熟悉的悸动,八年前我与爱人曾踏上过这片土地,彼时关城的模样还停留在记忆深处,如今故地重游,不知会有怎样的新遇。</p> <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份期待很快被一阵“寻觅的烦恼”取代。驶入景区周边,便陷入“找门难”的困境。记得以前关城大门在国道旁,下车步行便能抵达。</p> <p class="ql-block">   可如今,道路两旁的指示牌一会儿指向“游客集散中心”,一会儿标注“景区交通车换乘点”,连高德导航都被这混乱的指引搞得不知所措。</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绕着景区外围的环路转了两圈依然没有头绪,车窗摇下时,便能听到其他游客的抱怨声:“这路是怎么设计的?绕来绕去找不到入口!”</p> <p class="ql-block">   折腾了近半个小时,终于找到了隐藏在集散中心背后的景区交通车换乘点。此时的我们早已没了初到时的兴致,只剩下满身的燥热与疲惫。</p> <p class="ql-block">   排队登上景区交通车,沿新修公路向关城驶去,沿途成片花海绚烂、树木葱郁,微风带花香,绿意满眼,这段路的景观改造道是用了点心思。</p> <p class="ql-block">   八年时光,景区那份直抵历史的便捷与纯粹,似乎被这些新增的“配套”给稀释了。车到关城停车场时,那熟悉的城楼终于再次映入了眼帘。</p> <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关城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城墙表面布满沟壑,却依旧透着一股雄浑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   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大将军冯胜主持修建,因地处嘉峪山麓而得名,是西域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这里既是军事要塞,也是商旅通道,见证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马可·波罗东行,都曾从此关隘经过。</p> <p class="ql-block">   2017年我们来此时,游客不太多,可伫立在城楼下,细细打量城门上“嘉峪关”三个鎏金大字,触摸城墙表面粗糙的黄土,感受那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而如今,城楼下的广场上挤满了游客,导游举着小旗穿梭其间,扩音器里的讲解声、游客的喧闹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关城原有的庄重静谧。</p> <p class="ql-block">   随人流拾级而上,登上内城城墙,城墙宽约五米,可供两匹马并行,墙面用青砖铺就,部分砖块上能看到烧制的文字,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沿着城墙向西走,便能看到“柔远楼”与“光化楼”,两楼遥相呼应,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因这里游人少,几位女旅友在此落座休息多时。</p> <p class="ql-block">   城楼垛口处摆着几尊古炮,楼内阵列甲胄、兵书与沙盘。几位女旅友起初怯于楼高,经动员方才登楼,凭栏远眺,尽览雄关内外风光。</p> <p class="ql-block">   关城西北的“角楼”也值得一看,因它是关城制高点。八年前我曾在此驻足良久,远眺中感受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意豪情。</p> <p class="ql-block">   在关城游览了一个多小时,夕阳开始西沉,将城墙的影子拉得很长。我们沿原路返回,再次乘景区交通车离开,此时景区里依旧有很多游人。</p> <p class="ql-block">   当离开景区时,我回头再望了一眼暮色中的嘉峪关关城。它依旧雄浑,在岁月流转里褪去几分凌厉沧桑,多了些与人间烟火相融的温润。</p> <p class="ql-block">   下午五点半,我们抵达嘉峪关市区,在导航上搜索到“瑞景宾馆”的住宿点,晚餐在酒店点了一桌丰盛的菜肴,以缓解一下几天来的疲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