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滨江已有几年没去了,现在媒体人把它叫作“西岸”,觉得蛮有味道。在西岸穹顶艺术中心观赏了光影秀之后,暮色正缓缓沉降,光影秀流动的色彩还在眼底晃荡,我没有顺着人流走向地铁站,只信步一拐,便走进了那条熟悉的滨江通道。 风从江上吹来,带着水汽特有的、微凉的清润,才走了几步,便被一片汹涌的芦苇迎住了。记忆里模糊的工业轮廓,如今已被错落的绿意与现代建筑织成新的图景。 沿着栈道慢慢走,右侧的亲水平台延伸至浦江面,江水拍打着堤岸,人们倚着栏杆谈笑风生,情侣在频繁示爱,远处的货轮拖着长长的水痕,一片繁忙的景象。 走到一处的观景台,停下来靠在栏杆上。远处世博园区的建筑轮廓隐约可见,与徐汇滨江的景致连在一起。想起曾听人说这里从 “工业锈带” 变身 “生活秀带” 的故事,似乎与杨浦滨江如出一辙,此刻才真正读懂其中的深意,让旧时光与新活力共生。 天色渐暗,沿江的路灯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洒在散步的人们身上。情侣手牵手低声说着话,老人推着婴儿车慢慢走,晚风拂过,把这片刻的宁静与生机,细细揣在心里。 徐汇滨江遇上光影节,绝美。街巷阡陌化作光的河流,迎接着每一位追寻美好的市民游客驻足感受。 晚风拂过黄浦江,“汇光启新”光影节的夜悄然被点亮。 今天,从艺术场馆到商业街区,从滨江岸线到历史风貌区,光影艺术与多元业态碰撞出新的火花,呈现一个更具创意、更富魅力的徐汇。 算来竟有几年没踏足这里了,变化真大啊!西岸文化走廊,工业遗存活化:如油罐艺术公园(原码头油罐改造)等,结合灯光设计与现代艺术装置,成为亮点之一。 徐汇滨江(又称“上海西岸”)是徐汇区沿黄浦江岸线打造的世界级滨水空间,北起日晖港,南至徐浦大桥,总面积约9.4平方公里。工业遗存活化与生态景观融合,转型为集文化、科创、商业、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更新典范。 不远处的西岸梦中心集群,玻璃幕墙反射着云影,与一旁保留着锈色钢架的旧厂房形成奇妙的呼应。 偶尔能看见写生的人支着画板,笔尖下的滨江,既有浦江的开阔,又有草木的细腻,还有工业遗存里藏着的历史温度。还有人坐在长椅上望着江面发呆,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游人熙熙攘攘,日闹非凡。那些生锈的管道成了绿植的支架,废弃的码头成了人们休憩的角落,工业的硬朗与生活的柔软,在这片滨江土地上,交融得如此自然。<br><br> 这边,新建成的西岸梦中心与那些文化场馆连成一片,玻璃幕墙折射着清冷的光,那斑驳的钢铁结构上,曾经轰鸣的机器早已退场,如今成了艺术装置的背景,偶尔有孩童围着钢架下的雕塑奔跑,笑声落在风里,清脆得像刚绽开的花。 顺着亲水的栈道往前走,暮色降临,灯火映照,碎金似的波光,拍打着堤岸。对岸楼群轮廓被灯光勾勒得通明,线条极简而流畅,是另一种属于未来的叙事。而历史的影子,必将穿插在这崭新的叙事里。 道旁的花丛正是热闹的时候,这是沿江铺展的绵长花带。灯光映衬,芦苇成一片朦胧的云霞,风一吹便轻轻摇曳,沾着傍晚的露水,在暮色里仍显得格外鲜活。江风大了些,有夜跑的人从我身边经过,脚步轻快;也有情侣依偎在长椅上,望着江心偶尔滑过的游轮,喁喁私语。 岸边,那座庞大的不再转动的龙门吊,如今成了一个地标。曾几何时,它的脚下堆满木材与煤炭,响彻着码头工人的号子与轮船的汽笛声。此时,游人以浦江为背景,拍下了笑着的照片。工业时代的筋骨,被巧妙地编织进生活秀带的肌理里;粗粝与精致,往昔与当下,在此处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动人的和解。 我停下脚步,凭栏远眺。这一段的西岸,是闲适的,是充满人间烟火的;这繁华的、充满生机的浪漫,与记忆中那个灰扑扑的“工业锈带”,实在衔接不上了。可稍稍凝神,从风中辨出那钢铁的骨架里传来了历史的沉重呼吸。 回来的路上,在西岸大剧院的幕墙上,看到了建没者的身影。正是有了他们,徐汇滨江才有了华丽转身。在国庆节到来之际,向他们致敬!致敬最美奋斗者!<br> 此时眼前的西岸,灯火蜿蜒如一条璀璨的珠链。我来时,是为看江景的浪漫;离去时,带走的却是西岸的故事。这故事,写在江水与步道之畔,沉静,而充满力量。<br><br> <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摄影 国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年10月3日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