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奶蜜盐读书会留守儿童父母共读群第115期主持词:</p><p class="ql-block">撰稿人:彭澎</p><p class="ql-block">尊敬的主分享嘉宾,尊敬的夏莹会长,各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蜜友,大家国庆中秋双节快乐!欢迎走进奶蜜盐读书会留守儿童父母共读群第 115期线上分享会,我是主持人彭佩珍,坐标湖南长沙。</p><p class="ql-block">说实话,我自己都挺佩服这些七八年来,我们周四周五读书分享活动从不打烊。</p><p class="ql-block">长沙的国庆假之夜,因了中秋的临近而成《诗经》的注脚。当我推开窗棂,小区桂香如《楚辞》的"纫秋兰以为佩"扑面而来,月光在桂枝间织就《兰亭序》的飞白。无疑,桂花是天地间最温柔的悖论。它选择在国庆中秋绽放,让《齐民要术》的农时与《周易》的"兑卦"共振。仿佛《沁园春.长沙》凝练成的鹅黄花蕊豪迈穿越三十八万公里链接吴刚伐桂的斧声,每一朵都蕴藏着"月中桂子落天香"的谶语。当夜风拂过枝桠,飘落的不是花瓣,而是广寒宫檐角悬着的《霓裳羽衣曲》的音符。那月圆、那桂香,酿成“共读群”的分享仙露,将家庭教育的"奶蜜盐生命和同"之美写进夜空,诚如《考工记》的"天有时,地有气"。</p><p class="ql-block">本周精读探讨的原文话题出自《奶蜜盐2》第五章:孩子的作业,父母到底要不要帮?</p><p class="ql-block">核心思想原文表述十分清晰:“孩子在低年级的时候,家长耐心地关心、帮助、指导、督促,有时候还要帮孩子代劳一些很琐碎的事情,其实也都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孩子学习的起始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p><p class="ql-block">张文质老师的观点也非常笃定:低年级家长的陪伴与引导确实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基石。</p><p class="ql-block">由此我得到的认知有三,一是习惯>知识:低年级重点不在作业正确率,而在于建立固定的专注的学习节奏、自我检查流程、时间管理意识。这些才是支撑未来学习的“隐形成长骨架”;二是陪伴≠代劳:家长的角色应是“脚手架”:初期示范(如演示如何整理错题本),中期监督(用计时器培养时间观念),后期放手(逐步让孩子自主安排顺序),关键在观察孩子卡点时给予精准支持,而非全程代笔;三是责任感的浸润式培养:通过每日坚持完成作业的仪式感,让孩子体验“承诺-执行-完成”的正向循环。这远比说教更能塑造内在驱动力。</p><p class="ql-block">好了,我的抛砖引玉结束了,下面首先隆重请出的是今晚的主讲嘉宾尹红艳校长!</p><p class="ql-block">1.尹校,就职深圳市宝安区兴围小学,喜欢思考小学语文教学和家庭教育的问题。她是一个典型的学习与践行做到同频的“质粉”,不愧为全国奶蜜盐共读最早的导读师、文质写作研修班学员,张文质家庭教育指导师第一、三期成员。她曾多次莅临奶蜜盐读书会为我们赋能,她的分享,让我记忆深刻感触颇深。今晚她又将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话题:教育路上,别忘记了他们。好期待呀,掌声有请!</p><p class="ql-block">每次聆听尹红艳校长分享,我都有“做足功课”的感动,一帧帧精美的ppt课件,在她娓娓道来的加持下,我们看到的是尹校她闪耀着生命成长睿智的光彩和充满着家庭教育创造的快乐。这其实就是一名能把《奶蜜盐》化作精神营养融入到了灵魂中的智慧母亲和智慧教师。今晚从尹校得《教育路上,别忘记了他们》我又一次被感动到那细腻、周到的教育情怀与格局。尹校讲小玉和小静的故事,是因为这两个女孩都是相貌平平,成绩一般,又乖巧听话,胆子比较小,在教育的路上很容易被遗忘。尹校说:“我们总是容易被那些比较闪耀的孩子所吸引,因为他们是我们的骄傲,他们是我们证明自己的最有力的证据。我们要么就是被那些最调皮捣蛋、最让人头疼的孩子所牵绊,因为他们总是会给我们惹来麻烦,不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就没办法安心做别的事情。但是像小玉这样的孩子不一样,他们听话,懂事,乖巧,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关注,会自觉地做好自己的一切,他们不会给我们惹麻烦,也不会让我们在人前感觉到骄傲,他们学习不好,但是也不要我们操心,他们会自觉完成作业,会自觉地学习,不会让老师叫家长。因为这样,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常常会忘记了他们,忘记了他们其实也跟那些优秀的孩子一样需要发光,忘记了他们也跟那些调皮的孩子一样需要关注,或者应该说,他们更需要被看见,被关注,被理解,被尊重。”尹校对平凡的小玉小静伸出扶持的手,不仅是情感的连接,更是和成长的共舞,让孩子在挑战与挫折的迷惘中看到方向。其实在教育这场漫长的旅程中,绝大多数属于平凡的孩子都是这样长大。如果爸爸妈妈和老师把目光也能投向关注到这些平凡孩子,理解他、接纳他、肯定他、鼓励他,他们不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产生被抛弃的感觉。他们或许会走向另一个充满关爱的光亮人生。</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热烈的掌声欢迎今晚第二位出场嘉宾,她就是来自湖北恩施的向东进老师。</p><p class="ql-block">2.向东进,恩施市高旗实验小学高级教师,也是一名奶蜜盐家庭教育指导师,今晚她就主题思想分享的话题是:作业陪伴中,父母如何把握尺度。我们一起听听她怎么说。</p><p class="ql-block">感谢向东进老师精彩分享。提起孩子的作业,不少家长陷入两难:不管,怕孩子跟不上;管多了,又怕养出依赖。所以东进老师说,这从来不是“帮不帮”的单选题,而是“如何把握度”的智慧题。这份“度”的背后,藏着孩子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影响着他们长期学习力的生长。</p><p class="ql-block">真正有效的作业陪伴,应当是“按需支持,不越边界”。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刚接触学习,需要的是“习惯引路”,此时的“帮”,是扶孩子学会“自己走”,而非替他“背书包”。随着孩子年级升高,作业陪伴的重点更要从“扶”转向“放”。高年级孩子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家长要学会退到“观察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不再逐题检查对错,而是让孩子自己核对答案、整理错题;此时的“不帮”,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给孩子留出试错和反思的空间,让他在自主纠错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当孩子在作业中学会规划时间、主动思考、对自己负责,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更是受益终身的学习力——这,才是作业陪伴最珍贵的意义。</p><p class="ql-block">第三位压轴出场的分享嘉宾是:来自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家有二宝的在职妈妈马宝玲老师。</p><p class="ql-block">3.马宝玲老师秉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的教育理念,深知成长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格的塑造。在育儿过程中,用包容之心对待孩子的每一个过失,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积极的态度赞许孩子的进步。学习“奶蜜盐”,应用“奶蜜盐”,为孩子的成长提供 “奶蜜盐” 般恰到好处的滋养。今晚她分享主题是亲子关系瓶颈期的自我突破,大家掌声有请!</p><p class="ql-block">感谢宝玲老师精彩分享。她以经历育儿故事讲述了当遇到亲子关系瓶颈期时怎么去实现自我突破。那就是:时间不会因为争执变慢,孩子的情绪只会更抵触,我自己也没法以好状态开启新一天。而做个小小的改变,反而让亲子间的紧张感烟消云散,也让我重新找回了和孩子相处的轻松与温暖。</p><p class="ql-block">每一个奶蜜盐故事的背后都是眼神穿透屏幕直击人心的一个个热辣滚烫的生命体。当我们触动、共鸣,意犹未尽,时间就来到我们说再见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亲爱的蜜友,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其中情感缺失和教育引导不足尤为突出。所以守护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的路径就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上。今晚的分享,与其说是学习了方法,不如说又是一次心灵的滋养。它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的路上,极致的重复才是真正的实力,孩子就是父母一生的命业。父母要把孩子正常地带在身边,看得见,听得进,抱的着,永远站在孩子身后相信支持他们。实在不行,也做好远程陪伴,拿起手机每天和孩子视频,听听孩子的声音,看看孩子的气色。孩子的成长黄金期只有几年,来日虽方长,但再多的金钱和物质,都弥补不了孩子曾经缺失的爱的陪伴。我们奶蜜盐读书会留守儿童父母共读群也会始终陪伴在您身边,让您每一次的倾听与分享,收获满载而归,不仅仅是您的家庭教育思维拾阶而上,更是提供生生不息的排忧解难力量。</p><p class="ql-block">亲爱的蜜友,今天的奶蜜盐留守儿童父母第115期共读会就分享到这里了。再次由衷感恩夏校创建的这个平台;感谢向尹红艳、向东进、马宝玲三位老师精彩分享,也感谢长久以来坚持在群里共读陪伴积极互动的蜜友们,更感谢热心热情一路推动的最美志愿者们。</p><p class="ql-block">最后,热烈祝贺奶蜜盐读书会留守儿童父母共读群第115期线上分享会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下周五我们再见哦!</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是颁奖领奖时刻!</p> <p class="ql-block">教育的路上,别忘记了他们</p><p class="ql-block">主讲嘉宾:尹红艳</p><p class="ql-block">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高三孩子的故事。这个孩子叫小玉,是我十年前的学生,那时候她上小学二年级,我担任她的综合实践课。她是一个特别普通的孩子,成绩平平,相貌平平,平时连话都不会多说两句,甚至还有点沉默寡言,就是这么一个孩子,跟我保持了近十年的联系,特别是上高中以后,跟我的联系更加频繁,几乎每周都要给我打几次电话。每次打电话也没有什么特别紧要的事情,无非就是讲讲她每天的学习生活,全是细细碎碎的无关紧要的事情。虽然每次她说的都是小事,但是我从来没有不耐烦,也从来不会打断她,都是认认真真地听她讲,时不时地回应两句,尽量开导她,帮助她纾解情绪。因为我知道,她需要我。那个时候,她正经历一场心理危机。她上高中前跟我见了一面。那一天,她兴高采烈地跟我谈论着她暑假的所见所闻,谈她的猫,她的中考成绩,她的高中学校。她是带着憧憬去上的高中。上学后,按学校规定,她住校。四个人一间宿舍,但是她跟舍友在相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小玉是一个三观很正的孩子,为人善良真诚,但是有两个舍友不像她这样,她们不太愿意打扫卫生,还晚上经常聊天到深夜。小玉刚开始只是默默地忍受,也委婉地提过意见。但是两个舍友非但不接受,还在背后说她,她很苦闷。可是,当她回到家里,跟爸爸妈妈诉说这一切的时候,爸爸妈妈让她不要理那两个舍友,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她也向老师反映过情况,可是老师批评过后,她们非但没有收敛,还在宿舍里孤立她,她心里非常委屈。她再向妈妈倾诉这些的时候,妈妈也开始批评她:“叫你不要理她们,你干嘛要去理她们?”“每周回来就是说这些,烦不烦啊?”甚至有的时候说:“为什么人家就是针对你?你自己难道不应该反思反思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文质老师在《奶蜜盐》里有一个章节“孩子为什么会闭上倾诉的嘴巴?”他说:“在亲子之间的沟通中,父母总是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导致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其实这个时候小玉跟妈妈谈起这些事情,不仅是在沟通,更是在寻求帮助,但是妈妈不理解她,也不尊重她的感受,所以小玉非常苦恼,因为她没有办法自己去解决跟舍友之间的这个矛盾。因为成绩平平,她还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她是一个上进的孩子,也很想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但是从小成绩一般,到了高中阶段,学习更加吃力,频繁的测验一次次打击她的自信心。虽然唯一喜欢的英语学科给了她一些安慰,但是因为别的学科都很弱,英语成绩便常遭遇同学们的质疑。她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自己。但是爸爸妈妈对她的态度让她更加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小时候成绩不好,爸爸妈妈一直对她的学习没有什么要求和期待,进入高中以后,爸爸妈妈一方面强调对她的学习没有什么期待,另一方面又希望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因为跟舍友和同学的关系不那么融洽,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她害怕上学,有了抑郁倾向,但是即使医生给出了轻度抑郁的诊断,爸爸妈妈还是觉得她“矫情”。她只好重新缩回自己的世界里,更加不爱说话,不爱跟人交往了。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她给我打了那么多的电话,在电话里跟我说的。那段时间,她几乎每个上学的日子都要给我打电话,周末还偷偷给我发微信,就是絮絮叨叨地就讲这些,我每次都是非常耐心地倾听,给予她安慰,疏导她的情绪。我鼓励她勇敢表达自己,不要太在意爸爸妈妈的态度,因为他们自己的认知有局限。我不断告诉她,不管遇到什么,我一直都在。我想我给她的这些理解、接纳与安慰大概治愈了她吧,她现在已经完全走出了自己的心理危机,并且会告诉她的朋友,是她的老师陪着她走过了那段难熬的日子。后来,她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跟她有一样经历的同学小静,小静跟她一样,也是相貌平平,成绩也不好,跟她一样在学校遭遇了同学的冷眼嘲讽甚至霸凌,同样也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她告诉小静说,你去找尹老师吧,我就是在她的陪伴和支持下走出来的。我让她把我的微信推给了小静,同样告诉她只要有需要,我一直都在。之所以要讲小玉和小静的故事,是因为这两个女孩都是相貌平平,成绩一般,乖巧听话,胆子比较小,是大家都不会关注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往往很容易在教育的路上被我们的遗忘。我们总是容易被那些比较闪耀的孩子所吸引,因为他们是我们的骄傲,他们是我们证明自己的最有力的证据。我们要么就是被那些最调皮捣蛋、最让人头疼的孩子所牵绊,因为他们总是会给我们惹来麻烦,不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就没办法安心做别的事情。但是像小玉这样的孩子不一样,他们听话,懂事,乖巧,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关注,会自觉地做好自己的一切,他们不会给我们惹麻烦,也不会让我们在人前感觉到骄傲,他们学习不好,但是也不要我们操心,他们会自觉完成作业,会自觉地学习,不会让老师叫家长。因为这样,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常常会忘记了他们,忘记了他们其实也跟那些优秀的孩子一样需要发光,忘记了他们也跟那些调皮的孩子一样需要关注,或者应该说,他们更需要被看见,被关注,被理解,被尊重。如果从小爸爸妈妈对他们的学习没有什么要求,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很笨,产生自卑的心理,产生被抛弃的感觉。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内心里是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和帮助的,也渴望获得价值和成功,他们跟所有孩子一样,需要有一个充满关爱的光亮人生。</p> <p class="ql-block">作业陪伴:父母的“度”,藏着孩子学习力的未来</p><p class="ql-block">分享嘉宾:向东进</p><p class="ql-block">提起孩子的作业,不少家长陷入两难:不管,怕孩子跟不上;管多了,又怕养出依赖。其实,作业陪伴从来不是“帮不帮”的单选题,而是“如何把握度”的智慧题。这份“度”的背后,藏着孩子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影响着他们长期学习力的生长。</p><p class="ql-block">真正有效的作业陪伴,应当是“按需支持,不越边界”。低年级孩子刚接触学习,需要的是“习惯引路”:比如和孩子一起制定简单的作业时间表,用“先完成数学口算,再读15分钟绘本”的清晰规划,帮他建立时间观念;当孩子卡壳时,别急着给答案,而是用“这道题里,哪个信息是关键呀?”“你觉得第一步可以先做什么?”的提问,引导他主动思考。此时的“帮”,是扶孩子学会“自己走”,而非替他“背书包”。</p><p class="ql-block">可现实中,很多家长却把“陪伴”变成了“包办”。就像我班上一位孩子,从幼儿园起便在父母的精心安排下学英语、练写字,补集体课、上一对一,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他不会自己规划作业时间,甚至记不清当天的作业内容,凡事都等着妈妈提醒。过度的干预,让孩子失去了自主探索的机会,逐渐养成了“惰性思维”:他觉得作业是妈妈的事,而非自己的责任,遇到难题第一反应是“等妈妈来教”,而非“我试试自己解决”。久而久之,看似“赢在起跑线”的知识灌输,反而让孩子输在了“自主学习习惯”这个更关键的赛道上。</p><p class="ql-block">随着孩子年级升高,作业陪伴的重点更要从“扶”转向“放”。高年级孩子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家长要学会退到“观察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不再逐题检查对错,而是让孩子自己核对答案、整理错题;当孩子因粗心或思路偏差出错时,别急着批评,而是和他一起复盘“这次错的题,是没看清题目要求,还是公式记混了?”“下次怎么做,能避免这类问题?”。此时的“不帮”,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给孩子留出试错和反思的空间,让他在自主纠错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p><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作业应当成为亲子沟通的“桥梁”,而非“矛盾点”。很多家长把作业当成“检验孩子学习成果”的工具,盯着对错、分数,却忽略了作业背后孩子的状态:他是否因为知识点没吃透而焦虑?是否因为题目太难而产生挫败感?其实,比起“这道题做对了吗”,一句“今天写作业时,有没有觉得哪部分有点难呀?”更能拉近亲子距离。当家长放下“纠错者”的身份,以“倾听者”的姿态关注孩子的感受,作业便不再是冰冷的任务,而是亲子间了解彼此的契机——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家长也能及时捕捉孩子学习中的困惑,这份情感链接,远比一道题的对错更有价值。</p><p class="ql-block">或许有人会说,有些孩子天生有学习天赋,专注又有方法,是不是就不用家长管了?其实不然。即便是自主能力强的孩子,也需要家长的“隐性关注”:比如偶尔问问“最近学习有没有遇到什么新挑战?”,或者在他完成作业后,和他聊聊“今天这篇作文,你最满意的部分是哪里?”。这种关注不干预、不施压,却能让孩子感受到支持,更有底气面对学习中的困难。</p><p class="ql-block">说到底,作业陪伴的本质,是帮孩子从“依赖父母”走向“自主学习”。家长不必追求“全情投入”,也无需刻意“放手不管”,只需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调整陪伴的方式:低年级帮习惯,高年级重引导,始终守住“不包办、不越界”的底线。当孩子在作业中学会规划时间、主动思考、对自己负责,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更是受益终身的学习力——这,才是作业陪伴最珍贵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亲子关系瓶颈期的自我突破</p><p class="ql-block">分享嘉宾:马宝玲</p><p class="ql-block">亲爱滴彭老师,屏幕前的各位小伙伴晚上好。孩子上小学前,我和两个孩子的关系特别融洽,凡事有商有量,总能顺利达成共识。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加上我自己的事务越来越多,无论是时间协调还是日常活动安排,都变得不再顺畅,曾经轻松愉悦的亲子氛围也淡了不少。</p><p class="ql-block">在我眼里,孩子们似乎也变得更调皮了——总觉得他们不懂事,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就像晚上睡前,我们明明拉了勾,约定好第二天按时起床,可到了早上,孩子还是赖在床上不愿起,任我怎么说都不高兴。每次这样拉锯,我都会又急又气,一整天的心情都被搅得乱糟糟。</p><p class="ql-block">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终于意识到:改变别人终究是徒劳,不如先调整自己。于是我试着换了种方式,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来化解早上的僵局——不再硬催硬叫,而是陪着迷迷糊糊的他们玩些小互动,比如“猜一猜妈妈今天煮了什么早餐”“比一比谁穿衣服更快”。没想到,孩子居然在笑声中清醒过来,不仅开开心心吃了早餐,早读也能顺利开启。</p><p class="ql-block">现在我才明白,之前那种“鸡飞狗跳”的早晨毫无意义:时间不会因为争执变慢,孩子的情绪只会更抵触,我自己也没法以好状态开启新一天。而小小的改变,反而让亲子间的紧张感烟消云散,也让我重新找回了和孩子相处的轻松与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