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月三日,与母亲和妹妹同游晋南,一场穿越历史与自然的旅程悄然铺展。我们行程有铁牛博物馆、鹳雀楼、风凌古渡口和永乐宫,每一处风景都很新奇,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永济市唐铁牛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永济唐铁牛博物馆中的铁牛,就是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怀丙和尚捞的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轴头有纹饰,各轴不同,分别有连珠饰、菱花、卷草、莲花等。铁牛造形生动,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牛体矫健强壮,尾施铁轴,以系浮桥。盛唐时期为了防水患使桥更坚固,举全国四分之三的铁1100吨来加固浮桥。尽管如此,最终还是埋于泥沙之中,于89年考古发掘出土。</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是全国四大名楼之一,原为打仗时瞭望之用,元代被烧毁,后根据古籍资料逬行重新修建。楼高六层。我们拾级而上,巍峨的鹳雀楼耸立于苍穹之下,飞檐挑起层层云影,仿佛仍回荡着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吟诵。这座始建于北周、历经战火与重建的文化名楼,于1997年重现昔日风骨。石碑静立,楷书工整地记述其千年沧桑,字里行间皆是文明的回响。登楼远眺,极目之处落日余晖洒满天地,心随景动,恍若与古人共赏同一轮斜阳。</p> <p class="ql-block"> 石碑上的文字清晰如昨,讲述着这座楼阁的前世今生。从北周军事瞭望台,到唐代文人雅集之地,再到今日游人如织的文化地标,它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看尽王朝更迭、山河变迁。我轻抚碑面,指尖划过“重建于丁丑年”几个字,忽然明白:有些记忆不会随风而逝,只要有人还记得,它就能一次次重生。</p> <p class="ql-block"> 母亲站在观景台上,手指远方,轻声对我和妹妹说:“你看,那条蜿蜒的公路,前边就是黄河。”我举起手机,镜头对准她们定格了下来。我们望着同一片苍茫大地,心中涌起一种奇妙的穿越感——此刻我们所见的山河,竟与王之涣当年所望如此相似。一千多年前,他是否也站在这里,看夕阳熔金,听风穿檐角?那一刻,盛唐的风,真的吹到了我脸上。</p> <p class="ql-block"> 栏杆旁立着一块橙红圆牌,写着“登鹳雀楼极目 落日余晖”,下面还俏皮地缀着三句小字:“捕捉落日”“看王之涣看过的落日”“收藏浪漫”。我不禁笑了。古人登楼赋诗,今人打卡拍照,形式变了,但那份对壮丽山河的悸动,却始终未变。那只卡通鹳雀歪着头,仿佛也在凝望远方,它可曾见过当年诗人提笔时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 走进鹳雀楼六楼大厅,十分开阔,游人如织。一旁陈列着编钟与古筝,11点,乐师开始演奏,宫商角徵羽在空气中轻颤。我仿佛听见盛唐的乐声从地底传来,穿越时空,在耳畔低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出鹳雀楼,我们看下面广场上卖的爆炸果怪稀罕,买来品尝,软糯清甜,就是籽太多。在去风凌渡途中,在一处温室妮娜皇后葡萄园驻足,阳光透过薄膜洒落,紫玉般的果实垂挂枝头。我们亲手采摘品尝,一致说:“甜,香,味道不错。”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所谓盛唐,并不只是史书里的辉煌,更是此刻——家人并肩,笑语盈盈,微风不燥,气温正好。</p> <p class="ql-block"> 风凌古渡口的黄河水水域开阔,挺壮观的,因为汛期里面的水就如同黄泥汤,含沙量很大。看岸边风起,遥望大河奔流,不禁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离开风凌渡行车三十多公里,就来到了永乐宫。绿瓦红墙在晴空下熠熠生辉,歇山顶如展翅欲飞的巨鸟,门前石狮威严守望,古木参天,遮出一片清凉。这里原名“纯阳万寿宫”,为纪念吕洞宾而建,是元代道教艺术的巅峰之作。走进大殿,壁画铺天盖地而来——神将列阵,仙乐缥缈,衣袂翻飞间尽显笔力精妙。我仰头凝视,恍惚间似见仙班降临,云气缭绕中,有道人抚须微笑,有玉女捧莲缓行。这哪里是墙壁?分明是一扇通往仙界的门。</p> <p class="ql-block"> 在永乐宫前,蓝天映衬下的红墙碧瓦格外庄严。歇山顶下,“永乐宫”匾额高悬,石狮守门,古木参天。步入殿内,壁画中的神祇冠冕华服,祥云缭绕,人物列阵森然有序,笔触细腻如生,尽显元代道教艺术巅峰。这不仅是建筑的遗存,更是信仰与美学交融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永乐宫壁画</p> <p class="ql-block"> 永乐宫鸱吻</p> <p class="ql-block"> 一天的行程饱含山水之韵、人文之深与家人相伴的暖意,亦可谓是美好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