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过于谨慎,毛主席说过:“诸葛一生惟谨慎。”因为谨慎,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计。不过诸葛亮不采用这个计谋也是有道理的。有的人认为,诸葛亮胆小怕事,其实诸葛亮有自己的想法。他非常清楚当时的魏国皇帝曹睿至少不是昏君,司马懿也是多谋善断的帅才,很多魏国将军都是人才,没那么容易被消灭。</p><p class="ql-block"> 二,曹魏非速亡之国,益州非进取之地。益州这个地方的特点是易守难攻,周边是崇山峻岭,中间是成都平原,四季常青,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所以你到了这个地方避难可以,守成可以,出击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你的军队出不去。所以刘备当年在荆州的时候,他是不可不取益州。因为他在荆州,他是“三明治”。北边有曹魏,东边有孙吴,夹着他,发展空间小,他的发展只能往西走,只能取益州,这是没有选择的,不能说他选错了,但是他进了益州,又丢了荆州以后,他就等于既进了保险箱,又进了死胡同。崇山峻岭把他围起来了。这个时候关起门来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是可以的。冲出门去图天下,那是没有胜算的。所以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说了十六个字:“刘备出峡,全军覆没;诸葛北伐,积年无成。”就是蜀国只要出兵,就肯定是失败。刘备出去,全军覆没;诸葛亮不停地北伐,什么事都没有做成,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所以蜀汉政权命中注定是偏霸,不是偏安,也不是称霸,偏霸就是偏于一隅而霸。在这个问题上,温廷筠的诗,说得很准确:“中原得鹿不由人。”由不得你,这是客观条件的限制。</p><p class="ql-block"> 三,诸葛亮非将略之才。关于诸葛亮的才能 ,其实是有定论的,没有什么必要来争议。《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得很清楚;“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陈寿对诸葛亮的能力非常准确的评价。把诸葛亮说成神机妙算的神人,那是小说《三国演义》的虚构和夸张。诸葛亮的政治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治军的能力,高于用兵的能力。这是比较客观的评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