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墨宝

常琼

<p class="ql-block">走在九华山的石板路上,山风拂面,耳边是钟声与诵经的余音。转过一处回廊,迎面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佛”字,墨色浓重,笔力沉雄,仿佛一笔落下便镇住了整座山的灵气。那字不单是写在纸上,更像是从山中长出来的,带着千年的禅意与静气。右侧几行小字写着“智慧慈悲 广结善缘”,像是对来者的轻声开示。我驻足良久,忽然觉得,这一笔一划,不是书法家写的,而是山林间某种无形力量借人手落下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山门之内,一扇古旧的门框上悬着一幅书法:“来如见如”。字迹流畅自然,不拘一格,像是在说,你来了,便是相见;相见,便是如是。不必追问前因,无需执着后果。旁边一尊金佛静坐,面容低垂,似笑非笑,与这四字相映成趣。阳光斜照进来,落在纸面与佛身之间,光影交错,仿佛时间也停了下来。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墨宝,不只是笔墨的技艺,更是心境的流露。</p> <p class="ql-block">又见一“佛”字,独占整幅宣纸,墨色如潮,笔势奔涌,仿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底喷薄而出。那字有重量,压得空气都安静了。右下角落款与印章简洁有力,不喧宾夺主,反倒像是一声轻叹后的落定。这字不在纸上,而在人心上刻下了痕迹。九华山的“佛”字,各有姿态,有的庄重,有的狂放,有的静谧,有的磅礴,却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内心的觉醒。</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一幅“禅”字挂于白墙之上,墨色厚重,笔锋如刀,像是劈开了喧嚣,直指本心。旁边是一块展板,上面是一位僧人的照片,他穿着橙色袈裟,笑容温和,眼神清澈。展板上的文字不多,却道尽一生修行的轨迹:从少年出家,到云游四方,再到驻锡九华,讲经说法。他没留下多少言语,但那一笔“禅”,已足够让人沉思良久。禅不在深山,而在这一笔一划之间,在每一个当下。</p> <p class="ql-block">两幅竖轴并列而挂,左边写着“灵山闲九华”,右边是“妙有分二气”。行书如行云流水,字与字之间气息相连,像是山风穿林而过,不留痕迹却处处有声。左边那幅字旁有小字落款,墨色稍淡,像是多年后回望时的一声轻语。这两句话,一句写景,一句论道,合在一起,竟成了九华山的注脚——既是人间灵境,也是心性妙地。</p> <p class="ql-block">墙上一幅“勇猛精进”格外醒目,笔力遒劲,如剑出鞘,仿佛在提醒每一个路过的人:修行不是逃避,而是迎难而上。右上角一方红印,像是一颗跳动的心。下方另有一幅小字竖排,内容更复杂些,字小却神完气足,像是在细说修行路上的种种关隘。这些字不只为观赏,更像是山中僧人日日面对的镜子,照见自己是否懈怠,是否迷失。</p> <p class="ql-block">三幅作品并列墙上,从左到右写着:“善恶在心间不离善恶”“天之道利而不争”“人之道为而不争”。字迹各异,却都透着一股平和的力量。一位背着背包的游客站在前面,久久未动,像是在与这些字对话。我悄悄走近,听见他低声念着最后一句,嘴角微微上扬。这些话,不是教条,而是生活的提醒——在这纷扰世间,如何守住本心,如何行而不争。</p> <p class="ql-block">另一组对联般的作品静静悬挂:“正身止意结跏趺坐,无他馀念系心鼻头”“莫道人间多烦恼,知足便是清闲时”。前者是修行的方法,后者是生活的智慧。两幅字风格不同,一肃穆,一洒脱,却都指向同一个归处——内心的安宁。站在这里,仿佛听见了打坐时的呼吸声,也听见了山外尘世的喧嚣,而这两者,在墨迹之间,竟达成了某种和解。</p> <p class="ql-block">“将此身心刹,是则名为佛恩。”这句诗般的话写在竖轴上,笔意沉稳,墨色温润。它不像在说教,而像是一声感恩的低语。在这山中行走,每一步都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托着,而这一笔一划,便是对这份恩情的回应。书法在这里,不只是艺术,更是一种修行的记录,一种心灵的供奉。</p> <p class="ql-block">“静坐常思过,闲谈莫论人。”十个字,简简单单,却如清泉洗心。装裱在白框里,挂在浅色墙上,像是一位老僧的日常叮嘱。它不追求气势,却自有力量。在这个人人都急于表达的时代,这十个字像是一记轻敲,提醒我们:少说一句是非,多省一次己过,便是修行。</p> <p class="ql-block">一条走廊,两壁挂满书法,黑框白纸,整齐排列。地面是灰砖,灯光柔和,脚步声轻轻回荡。这里的字不张扬,却处处透着文化的沉淀。走过这一段路,像是穿越了一段静默的时光。每一幅作品都像在低语,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却都与这座山有关——关于放下,关于坚持,关于觉悟。</p> <p class="ql-block">“地藏本尊”四个大字,雄浑厚重,墨色如铁。地藏菩萨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而这四个字,便如他誓愿的化身,沉甸甸地压在人心上。右下角一方红印,像是一滴血,也像是一颗心。在九华山,地藏信仰深入骨髓,而这幅字,不只是对神明的礼敬,更是对慈悲精神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一面墙上,左右两幅作品形成奇妙对照:左边是一个大大的“佛”字,粗犷有力,墨色浓重;右边则是红底黑字,“现幻身说佛法结世因缘”,楷书工整,如经文般庄严。一动一静,一简一繁,却都指向同一个真理——佛法不离世间,墨宝亦不离人心。</p> <p class="ql-block">“皆大欢喜”四字楷书,笔画匀称,墨色平和,像是节日里的祝福,又像是修行圆满的回响。旁边一幅“和为天下孝是人间”,行书流畅,带着人间烟火的温度。这两幅字挂在一起,既有出世的清净,也有入世的温情。九华山的墨宝,从不避世,反而深深扎根于人情之中。</p> <p class="ql-block">“能舍者天不弃,既得者无于心。”这句写得刚劲有力,字里行间透着豁达与超脱。它不劝人贪,也不劝人苦,只是淡淡地说:能放下,就不会失去;真得到了,反而不执着。这或许是九华山墨宝最深的智慧——不是教你如何获得,而是教你如何安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