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县实验小学“蔬香园”种植记:让成长在泥土与童趣间扎根

东辽县实验小学劳动教研组

<p class="ql-block">  当四月的春风吹软东辽的土地,东辽县实验小学的“蔬香园”便成了孩子们的“自然课堂”。这方菜园里,没有课本上的生硬文字,只有沾着泥的小手、憋红的脸蛋、雀跃的呼喊,以及藏在每一个种植细节里的,关于付出、等待、合作与成长的鲜活故事。</p> 四月蔬香启垄 <p class="ql-block">  春风送暖,东辽县实验小学的“蔬香园”种植活动正式拉开序幕。孩子们扛着锄头、握着锹,在菜田里开始了“拓荒”。小头攥紧锄头柄,一下下敲碎板结的土块,再顺着田垄慢慢“背垄”,规整出一条条弯弯的土脊,指尖沾着湿润的泥香,完成了与土地的又一次郑重对话。</p> 五月播撒新绿 <p class="ql-block">  终于盼到五月,东北的春天才算真正扎下根——阳光晒得“蔬香园”的泥土暖融融的,用手一攥能捏出湿润的小泥团,连风里都带着要冒芽的气息,播种的日子总算到了。</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捧着种子袋、端着小苗盆围在田垄旁,小脸上满是雀跃。老师先示范着用小锄头在垄沟里刨出浅浅的小穴,孩子们跟着学,有的力气小,刨几下就胳膊发酸,便换了小铲子一点点挖,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有的蹲在穴旁,小心翼翼捏起菜种子——生怕力气大了捏碎,指尖轻轻一放,两三粒种子就落在穴底,再用旁边的碎土慢慢盖回去,拍得轻轻的,像给种子盖了层小被子;还有的负责栽小苗,双手捧着带着土坨的小苗,连土一起放进穴里,再用手指把周围的土拢过来,摁一摁。</p> <p class="ql-block">  播完种,“浇水守护”就成了各班小组的日常。每天早上,孩子们拎着小水壶,按小组排班往菜园跑——壶里的水要提前接好,拎着走的时候还得小心晃洒。到了垄沟旁,有人蹲下来,把壶嘴对准种子穴旁的泥土,慢慢倾斜水壶,看着水流细细渗进土里;有人拎着壶绕着小苗转,生怕水浇多了淹着根。浇完水,没人急着走,都蹲在田边瞅半天,有的扒开一点土缝悄悄看,有的对着土垄小声说“快点长呀”,连课间都要跑过来瞄一眼,恨不得把“盼着发芽”的心思全融进泥土里。</p> 六月护苗盼果 <p class="ql-block">  进入六月,阳光把“蔬香园”晒得暖洋洋,小苗们舒展着油绿的叶片,有的刚冒出星星点点的花苞,有的茎秆间已挤得满满当当,孩子们的“守护行动”也跟着聚焦在“浇水”、“间苗”与“搭架”三件事上,小身影在田垄间转个不停。</p><p class="ql-block"> 浇水时,孩子们更小心更仔细,连藏在叶片底下的土缝都要浇到,确认每一株都喝到水才放心。</p><p class="ql-block"> 间苗则是个“细活儿”,孩子们蹲在地上,轻轻捏住瘦弱小苗的茎秆底部,慢慢往上提,连带着根须旁的小土块一起拔出来,再小心放进旁边的小竹篮里,生怕力气大了碰倒旁边的壮苗。</p><p class="ql-block"> 黄瓜、豆角藤要“爬高”,孩子们抱着竹竿往土里摁——踮着脚、身子往下压,脸憋得通红,连腮帮子都鼓起来,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松手时还会晃一晃杆,盼着能稳当些。</p> 八月归园拾秋 <p class="ql-block">  暑假结束,“蔬香园”里部分藤蔓已透着枯黄——豆角藤尖卷着干叶,黄瓜架下落着碎黄的叶片。孩子们拎着小垃圾桶走进菜园,踮着脚把垂下来的枯藤轻轻扯下,直接丢进桶里;遇到贴在土上的干叶子,就蹲下来一片片捡,指尖沾了泥土也不在意。</p> 九月清园收垄 <p class="ql-block">  九月末的菜园渐显萧索,中年段和高年段的孩子一起动手清园。有人蹲在垄间拔玉米秆、茄子秧,攥着茎秆底部轻轻一拽,连带着根须拔起;有人负责撤架,小心解开豆角架、黄瓜架和西红柿架上的绳子,再把竹竿一根根归拢到旁边。</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动作不算快,却干得认真——拔秧时会抖掉根部的泥土,撤架时没让竹竿磕碰着旁边的田垄,清完一片就往下一片挪。等最后一缕枯藤被收走、竹竿码放整齐,原本杂乱的菜园渐渐变得平整利落,孩子们看着眼前规整的田垄,摸了摸手上的泥,隐约懂了:认真收拾过后,这方土地里藏着的,不只是劳动的痕迹,还有实实在在的规整感。</p> <p class="ql-block">  东辽县实验小学的“蔬香园”,顺着东北的季节脉络,把“生长”的秘密藏进了孩子们的日常。他们在日日守望里懂了“耐心”,在细致浇灌中学会“责任”,在见着花果时尝到“欢喜”,更在合作清园时懂得“团结”。那些沾着露水的小水壶、盯着花果的期待眼神、分享果实的雀跃笑声,都成了“蔬香园”最珍贵的印记——这里不仅长出让人惊喜的蔬果,更长出了孩子们慢慢成熟的模样,让“春种秋收”从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指尖能触到、心里能记住的温暖成长。</p> 蔬香园小趣事卡片 <p class="ql-block">1. “吃奶劲”搭歪架:六月搭黄瓜架豆角架,孩子们攥着竹竿底部,小胳膊绷得直直的,踮着脚往泥土里“怼”,脸憋得红扑扑,连腮帮子都鼓起来,嘴里还小声“嘿咻”发力。绑红绳时,有人踮脚举着绳,有人扶着晃悠悠的杆,搭完一看:竹竿歪歪扭扭往菜苗那边“靠”,但孩子们拍着手上的泥,仰着头一脸得意地笑!</p><p class="ql-block">2.小黄瓜不见了:书香园种植活动里,最有意思的要数黄瓜架下的小插曲——自打黄瓜架上开出小黄花,冒出颗指节大的小黄瓜扭,老师和同学们就像约定好了似的,每天路过都要蹲下来瞅两眼,连课间都有人凑过去盯着看。直到有天早晨,最先发现小黄瓜不见的科学老师急乎乎地喊大家,语气里又惊又懊恼:“这瓜咋没了?肯定是被摘了!”这话一出口,其他老师也都围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琢磨——有人回忆着昨天还见小瓜好好挂着,有人念叨着孩子们平时多宝贝这小黄瓜,一来二去,“被摘”的猜测慢慢松了口。大家凑在一起再仔细想想,又顺着孩子们总忍不住摸一摸小瓜的模样一琢磨,才笑着定下结论:哪是被摘了呀,准是小家伙们太稀罕,天天伸手轻轻碰,把那嫩得一掐就出水的小黄瓜扭,给慢慢摸“化”了。后来这事成了种植园里的小笑话,每次路过黄瓜架,老师都会笑着跟孩子们说:“咱们下次看小瓜,就用眼睛‘抱一抱’,别用小手碰啦。”小家伙们眨着眼睛点头,架下的小黄花,好像都开得更热闹了。大人小孩藏在眼神里、指尖上的在意,才是这段小事里最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3. 龇牙咧嘴拔玉米秆:九月末清园,三四个小胖墩围着玉米秆,手指头抠着秆子底部,嘴巴抿成一条线,腮帮子鼓得像塞了小皮球,憋得眉头都皱起来,还不忘齐声喊“拔萝卜呀拔萝卜”。猛地一起使劲,“噗”地把秆子拔出来,几个人顺着劲儿往后趔趄,攥着玉米秆咧开嘴笑。</p><p class="ql-block">​4. 追着老师“问不停”:六月末快放暑假,孩子们追着劳动老师,小脑袋凑过来连环问:“老师,放假了谁给小苗浇水呀?”“小黄瓜会不会长不大?”“等开学,西红柿能变红吗?”问完还扒着菜园盯着刚冒头的小果子叹气,走的时候一步三回头,生怕漏看最后一眼。</p><p class="ql-block">​5. “合作搬架”小团队:拆豆角架时,高年段孩子四人一组,有的攥着架杆顶部,有的扶着底部,喊着“一二起”把架子从土里拔出来,再四个人抬着架子两端,像抬“小轿子”似的往草地挪,脚步迈得整整齐齐。到了草地拆绳时,还特意把缠在杆上的干藤扯下来,连绳结都解得慢慢的,生怕弄坏竹竿。</p> <p class="ql-block">  这些藏在泥土里的小趣事,没有轰轰烈烈,却满是孩子的模样——是使劲时憋红的脸,是牵挂时皱起的眉,是合作时凑在一起的小身影。原来劳动里的快乐,成长里的认真,都藏在蔬香园这方小天地里,轻轻浅浅,却记得扎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