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简称麻省理工,<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以理工科为主的世界顶尖综合性研究型私立大学,</span>现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立于1861年,</span>创始人为弗吉尼亚大学自然哲学系教授威廉·巴顿·罗杰斯(William Barton Rogers)。<span style="font-size:18px;">罗杰斯认为,波士顿的先进知识和工业氛围能够孕育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1853年,他离开弗吉尼亚,迁至马萨诸塞州。</span>1861年,罗杰斯筹集资金先在波士顿建设了简单的校园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继续扩大规模,1913年,麻省理工选择了剑桥校址,开始建设新校区。1916年,麻省理工从波士顿迁到了剑桥市。上世纪中叶,校园又进行了大规模扩建。</span></p><p class="ql-block">学校成立的1861年正遇美国爆发南北战争(1861-1865年),很多适龄青年都被卷入战争,1865年才开始招收少量学生。麻省理工完整的翻译名应为“马萨诸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的译名源自清朝,后人沿用至今。截至2024年6月,麻省理工主校区占地168英亩,设有6个学院,有本科生4576人,研究生7344人。2024QS世界大学排名第1位。中国“两弹一星”奠基人钱学森毕业于该校。</p> <p class="ql-block">大圆顶前面的基利安方庭(Killian Court)大草坪,面对查尔斯河</p> <p class="ql-block">基利安方庭以麻省理工学院第10任校长詹姆斯·R·基利安(James R. Killian)的名字命名。基利安校长在任期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8-1959年</span>),极大地加强了人文学科在MIT的地位,并领导了学校获得了大量的联邦研究资助,将学校从一所杰出的工程学院提升为世界顶级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最重要的庭院,是对其贡献的最高致敬。</p> <p class="ql-block">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圆顶(Great Dome)是MIT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设计灵感来源于古罗马的万神殿,正式名称是麦克劳伦大楼(Maclaurin Building ),建于1916年,是MIT于1916年从波士顿迁至剑桥时建造的第一批建筑之一。大楼内部的“无尽长廊”连接着各个主要建筑,圆顶下方是巴克图书馆(Barker Library )和巴克工程图书馆(Barker Engineering Library )的阅览室。与大圆顶相连的建筑都是麦克劳伦群楼的组成部分。麦克劳伦的楼名以MIT的第三任校长Richard Cockburn Maclaurin的名字命名,他领导并完成了MIT从波士顿迁至剑桥现址的宏伟计划。</p> <p class="ql-block">大圆顶正面的巨大的科林斯柱廊营造岀庄严的学术殿堂氛围</p> <p class="ql-block">大圆顶下方的巴克图书馆阅览室通常对MIT师生开放,游客也可以安静地进入参观,感受其内部的宏伟和学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MIT教学楼及工程推广项目办公室等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丹尼尔·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The Daniel Guggenheim Aeronautical Laboratory ),建于1928年,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由丹尼尔·古根海姆基金会捐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部充满了最前沿的工程实验设备,在这里,诞生了无数航空领域的开创性研究。</span></p> <p class="ql-block">朱利叶斯·亚当斯·斯特拉顿大楼(Julius Adams Stratton Building ),建于1965年,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现是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和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所在地。大楼以MIT第11任校长(任职于1959-1966年)Julius A. Stratton 的名字命名,他是塑造了现代MIT面貌的关键人物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和电气工程师。他极力主张在技术主导的学院加强人文学科、艺术和社会科学的教育,认为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至关重要;他领导了MIT在查尔斯河剑桥一侧校园的显著扩张;他是MIT从一所杰出的工程技术学院向一所世界顶级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过程中的核心领导者。</p> <p class="ql-block"> 数学楼(麦克劳伦群楼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数学楼</p> <p class="ql-block"> 物理楼(麦克劳伦群楼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基利安方庭(Killian Court)大草坪</p> <p class="ql-block">基利安方庭大草坪西南角的抽象雕塑:披衣的斜倚人像三部件(Three Piece Reclining Figure, Draped ),20世纪著名英国雕塑大师亨利·摩尔(Henry Moore)的作品,创作于1975年,他将人像分解成三个巨大的、光滑的青铜部件,与草地、天空形成对话。</p> <p class="ql-block"> 基利安方庭大草坪东南角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克雷斯吉礼堂(Kresge Auditorium ),建于1955年,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具有极强的几何表现力,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巨大的八分之一球体穹顶,看起来像一个被切掉一部分的球体,仅由三个支点支撑在地面上,由著名建筑师埃罗·沙里宁设计,是MIT最重要的大型公共活动场馆,如举行毕业典礼、大型学术活动和讲座、音乐会与演出、学生活动(招聘会、迎新会等)。礼堂以慈善家Sebastian S. Kresge(S.S. Kresge百货公司创始人,也是凯马特的前身)的名字命名,其创立的基金会捐赠了建造资金。</p> <p class="ql-block">格林大楼(Green Building ),官方名称是Ralph Landau Building ,以化学工程师和企业家Ralph Landau的名字命名,共21层,是剑桥市最高的建筑之一,有面向21世纪之喻,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I.M. Pei),建于1964年,现代主义巨构,是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所在地。在格林大楼南面的庭院——麦克徳莫特庭院(McDermott Court)草坪南端立有艺术大师毕加索创作的雕塑作品:大帆,法文名La Grande Voile,英文名The Big Sail,落成于1965年,考顿钢材质,12米高,抽象风格。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个经过精密计算的空气动力学装置,以其独特的弯曲形状,有效地解决了由于格林大楼在地面造成强烈的“风洞效应”,导致的地面风速过大,行人通行受影响的问题,起到偏转气流,显著减弱地面风速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徳莱弗斯大楼(Dreyfus Building ),位于21层高楼(格林大楼)边上,官方名称是Camille Edouard Dreyfus Building ,建于1970年,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由贝聿铭及其合伙人设计,以瑞士化学家和工业家Camille Dreyfus的名字命名,他是塞拉尼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并与他的兄弟Henry创立了Camille and Henry Dreyfus Foundation 。该基金会为化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巨额捐赠,此座大楼就是由其资助,现为化学系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Building 62</p> <p class="ql-block">哈佛桥(Harvard Bridge),也称MIT桥,连接位于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主校区与波士顿</p> <p class="ql-block"> 哈佛桥(MIT桥)</p> <p class="ql-block">从波士顿一侧隔查尔斯河,远望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圆顶、21层的格林大楼</p> <p class="ql-block"> 麻省理工学院隔河远眺</p> <p class="ql-block"> 麻省理工学院隔河远眺</p> <p class="ql-block">麻省理工学院剑桥主校区远眺,查尔斯河上帆船点点,帆船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最具群众性的运动项目之一。</p> <p class="ql-block"> 摄于2019年10月3日和10月2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