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

二哥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来到甘肃省博物馆,相比第一次来时人员较少的场景,随着“博物馆热”,现在预约博物馆参观都很难,馆内又如同农贸市场一样人多、嘈杂,但是想再看看“国宝”的心情促使着又在馆内转了近一天。</p> <p class="ql-block">  甘肃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占地面积108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山”字形,融合现代与地域特色。</p><p class="ql-block"> 核心藏品涵盖甘肃从史前至近代的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国家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伟大气质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铜奔马是一件在三维空间中展开的有体积和重量的物件,而且动感强烈,呈三足腾空之势,在其足下加上鸟形底座以固定,显然经过精心设计,即合力学原理。又使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得到了完美解决,体现了其高超之处。具体而言,鸟形底座平、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鸟的头、双翅、尾呈现伸展状,正如三角支架,增大了稳定性。所有这些使马的重心通过足踏于飞燕背上而能保持平稳,构思之精巧无出其右。</p> <p class="ql-block">  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例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 <p class="ql-block">  铜奔马铸造工艺为分范合铸,即分别铸造马身、马尾、马腿、蹄下飞鸟等部件,再合铸完成整体造型。同时在马腿内夹入铁芯,以增强马腿的支撑力和强度。铜奔马石前踏底可见残留的锈蚀铁芯,马臀上一左一右还有两块锈蚀铁质垫片(又戏称为桃芯)。</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之后,根据国家珍贵文物保护相关规定,铜奔马真品于每年5月1日至10月15日代替复制品,在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展出,其余时间在库房维护保养。(这里告诉你个秘密,马肚子下有支架的为真品,为了保护文物增加了一个支架。)</p> <p class="ql-block">  这是第一次在甘肃省博物馆参观时拍摄的,是复制品。2021年前在甘肃省博物馆看到的铜奔马基本上都是复制品。想看到真品,请你每年5月1日至10月15日来此参观。</p> 铜奔马与马踏飞燕的名称演变 <p class="ql-block">  命名争议的溯源:1971年郭沫若参观时认为所踏为燕子而取名“马踏飞燕”,但后续研究发现鸟类尾部无分叉,喙部钓状,更符合隼或龙雀特征。</p><p class="ql-block"> 学术规范调整:因鸟类未定论,且“奔马”更能体现青铜材质与动态美感,1984年官方文件统一使用“铜奔马”。</p><p class="ql-block"> 公众认识差异:“马踏飞燕”因诗意传播更广,现用于旅游标志;“铜奔马”则用于学术场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铜奔马展现了天马的卓越形象,其马蹄下的飞鸟姿态和整体动态,体现了(顺拐步态)。为什么呢?下面在介绍张骞时会有详细解释。</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内古代丝绸之路路线图:</p><p class="ql-block"> 红色线路:南方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罗马,是连接中国与南亚、西亚及欧州的主要陆路通道。。</p><p class="ql-block"> 黄色线路:茶马古道,最远延伸至圣彼得堡,以茶叶和马匹贸易为主。</p><p class="ql-block"> 绿色线路:北方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塔甘罗格,途径草原地带。</p><p class="ql-block"> 蓝色线路:海上丝绸之路:(瓷器)最远抵达开罗,涉及海洋贸易。</p> <p class="ql-block">  甘肃在丝绸之路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作用及对世界文化交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甘肃是丝绸之路的关键通道与咽喉要地。河西走廊地处甘肃西北部,连接中原与西域,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为东西方商队、使者、僧侣等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通行路线,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其次,甘肃是商品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张掖、武威、敦煌等城市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资经此运往西域及欧洲,西域的良马、玉石、香料等也在此中转进入中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交流。再次,甘肃是文化交流的核心平台,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这里成为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播的重要枢纽。佛教艺术、建筑技术、天文历法等从西域经甘肃传入中原,中原文化也通过甘肃影响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文化遗产,融合了中国、印度、希腊、波斯等各种文化元素,其壁画、雕塑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的艺术成就,更反映了中国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总之,甘肃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积淀,在丝绸之路上即是交通要塞、商贸中心,更是文化融合的溶炉,对推动东西方物质与精神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张骞骑马铜像 <p class="ql-block">  甘肃博物馆内的张骞骑马铜像,该铜像展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场景。你看出来这匹马同你看过的马有什么不同吗?首先是张骞所骑的马没有脚蹬(东汉时期还没有脚蹬),另外铜像的马匹采用了特殊步态设计,“顺拐步态”(即走马步法)。这种步态是马匹经过特殊训练后形成的平稳、交替的行走方式,与普通的奔跑不同。</p><p class="ql-block"> 走马步态的意义:马匹在走马状态下,四蹄落地顺序独特,例如左侧前后蹄同时抬起并落地后,右侧前后蹄再交替进行。这种“顺拐”步法使马匹在飞驰时保持身体平稳,减少颠簸。</p><p class="ql-block"> 古代战士打仗时,双手用来挥舞兵器,如果马跑动不稳很难战斗,马(顺拐)步法也是古人在实践中经专门训练而成。</p> 铜车马仪仗队 <p class="ql-block">  甘肃省博物馆的铜车马仪仗队是汉代文物中的瑰宝,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汉基墓(东汉晚期,约公元186——219年)被誉为中国考古史上最完整的汉代车马仪仗队之一。</p><p class="ql-block"> 该汉墓墓主人被认为可能是破羌将军东汉张绣。共38匹铜马、1头铜牛、14辆铜车、17件手持矛戟的铜俑,28件奴婢俑等,共计99件青铜器。包括著名的“马踏飞燕”及主车、斧车、轺车等仪仗车队。</p><p class="ql-block"> 仪仗队规模宏大,反映了东汉时期武威作为河西走廊军事重镇的显赫地位,以及贵族“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p> 铜牦牛 <p class="ql-block">  铜牦牛: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天视藏族自冶县“天视县”境内的中国国宝级文物。曾经从废品收购站救回来的该文物,尽管知名度不及闻名遐迩的铜奔马,但其历史文化价值却丝毫不逊色于前者。</p><p class="ql-block"> 铜牦牛,是中国讫金为止出土的唯一一件以牦牛为原型的青铜器,也是以牛为造型的青铜器中个头最大的一件。整只牦牛脊峰高61厘米,体长118厘米,腹径30厘米,重75千克。</p><p class="ql-block"> 这件铜牦牛是分段铸造而成,但器身光滑如初,严丝合缝,看不出任何焊铸时留下的铸线或打磨痕迹。但在牦牛的尾部、腹部、颈部等都有大小不一的孔洞,整个牦牛是空心的,由此可推断应是从其内部浇铸完成。</p> <p class="ql-block">  铜牦牛头部双角圆润光泽且弧度优美,双耳竖立,眼睛睁的又大又圆,睫毛根根分明,鼻孔圆开,嘴颌半张,下齿外露,整个牛头的刻画与草原上牦牛吼叫时的形象特征如出一辙,说明当时手工艺者是以牦牛吼叫的动态铸造而成。</p> <p class="ql-block">  铜牦牛脊峰高高隆起,头微微往前倾,还顶着大幅弯曲的牛角,整个造型明显是重心前倾,变形夸张的尾巴设计则起到了点晴之笔,让整只牦牛找到了平衡,显得更加协调统一。</p> <p class="ql-block">  牦牛的尾巴的造型圆润饱满,像是吸足了墨水的毛笔头一样平稳垂吊在身后。</p> 铜连技灯 <p class="ql-block">  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的十三盏铜连枝灯是汉代青铜灯具的杰出代表,1969年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与铜奔马同为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通高146厘米,呈树形结构,由三段套插式主干与十字交叉枝桠构成,现存9盏灯盘(原为13盏)。灯座饰瑞兽纹与云气纹,分枝处透雕火焰纹花叶,顶端为仙人骑鹿造型托举灯盏。</p><p class="ql-block"> 采用失蜡法与范铸法结合,主干分段锻造后榫卯套接,透雕叶片厚度仅0.3毫米,仙人衣阴线刻与鹿身浮雕工艺精湛。</p><p class="ql-block"> 该灯被誉为“汉代灯中之最”,其模块化设计,仿生艺术与科技融合,展现了东汉青铜工艺的巅峰水平。</p> 人面柄首青铜匕 <p class="ql-block">  人面柄首青铜匕是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一级文物。列表看它只有14.3厘米长、2.2厘米宽,而且锈迹斑斑,看似甚不起眼,但它在文博界却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原因即在于其史前文化属性和独特的纹饰。匕身片状、平直、握手处较窄,无明显柄部,向下渐宽,底端收分作弧形,呈长舌状。上部为一圆形浮雕人面,双目圆睁,两耳外耸(一耳断佚),鼻梁高直仲裁至发际,厚唇突出而微张,轮廓分明,表情神秘。</p> 西周人头形青铜戟 <p class="ql-block">  西周人头形青铜戟是1972年出土于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葬的青铜兵器,为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该器物长25.5厘米、宽23厘米、重275克,由立体人头刺刃、弧形援部和方内三部分构成,造型融合中原与北方草原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 戟身采用立体人头造型作为刺刃,面部特征具有北方游牧民族(如猃狁或鬼方)的浓眉深目、高鼻披须等特征,腮部饰火焰纹,颈部设椭圆形銎孔,可固定木柄,援基部装饰牛首纹样,方内末端刻有牛头徽识。</p><p class="ql-block"> 其面部特征与波斯波利斯浮雕中的朱底人形象相似,可能源于欧罗巴人种战俘;颊部纹饰与北方草原族群纹习俗相关,印证了西周与北方游牧部落的军事接触。</p> 鼎形铜行灯 <p class="ql-block">  鼎形铜形灯是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时期青铜器,由盖、键、平、身、四部分组成闭合状态呈扁圆形鼎形态。展开后,通过双键支撑形成灯盏。该器物采用双键扣合结构实现密封与功能转换,鼎盖可翻转倒置为灯盘,器腹用于储油且封口严密不益溢油,专为贵族出行设计。1974年出土于甘肃平冯提莫庙庄战国秦墓。高16.7厘米(闭合状态),支起高度达30.2厘米,其部件密合度与灵活性历经2000佘年仍保持完好。展现了秦国青铜铸造工艺品标准化水平。</p> <p class="ql-block">动态展示</p> 莲花形玻璃托盏 <p class="ql-block">  莲花形玻璃托盏为元代文物,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1999年出土于定西市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属国宝级文物。该器由普蓝色半透明玻璃制成,胎内含气泡,由盏与托组成;盏高4.9厘米、口径8.9厚米、底径3.4厘米,呈七瓣莲花形,配饼形足;托高1.2厘米,口径15.2厘米,托口平口、腹壁正八角形,外沿八瓣莲花形,平底。整套器物造型华美,工艺精湛,为迄今出土最完整的元代玻璃托盏,反映了元代官办手工业发展水平。</p> 甘肃彩陶 <p class="ql-block">  甘肃彩陶自80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发端,经仰韶文化的发展,至距今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达到顶峰,形成世界上延续最久的彩陶文化序列。</p> 东方维纳斯 齐刘海少女 <p class="ql-block">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仰韶文化半山类型彩陶,高32.3厘米,1973年出土于秦安大地湾遗址。瓶口为女性头像,腹部饰飞鸟纹与三角茎叶纹。</p><p class="ql-block"> 这件文物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的崇拜,其“人神合一”的造型被认为是史前艺术与原始信仰融合的实证。</p> <p class="ql-block">  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反映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崇拜。</p> <p class="ql-block">  瓶口塑成少女头像,齐额短发,鼻梁挺拔。被誉为“六千年前的齐刘海少女”。</p> 髻发红陶俑首 <p class="ql-block">  髻发红陶俑首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的代表性文物,其独特的造型和工艺展现了远古先民的审美与技艺。</p><p class="ql-block"> 比例夸张、五官以简洁的孔洞和线条刻画,眼睛深邃、鼻梁高挺、嘴角微张。似在诉说远古故事。</p><p class="ql-block"> 高耸的盘发造型、发髻以扁平锥刺纹整齐排列,颠覆了“原始人披头散发”的刻板印象,反映了当时的审美需求。</p> <p class="ql-block">  大家都说这个是6000年前的陈佩斯老师</p> <p class="ql-block">  戏说这位是6000年前的徐志胜</p> 二师兄花脸壶 <p class="ql-block">  猪面纹彩陶壶: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代表性陶器,距今约6000年,1973年出土于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遗址。该器物呈葫芦形壶口,通高20.6厘米、腹部饰二方连续猪面纹,运用双关形技法使相邻猪面共享眼睛。其纹样特征印记了史前家畜驯养历史,反映了先民对猪形象的抽象艺术表达。</p><p class="ql-block"> 该陶壶为泥质红陶质地,整体造型呈葫芦形壶口,小圆口直径约2.3厘米,颈部内收形成明显束径,腹部最大径15.3厘米,向下渐收至平底。器表经打磨后施黑彩,口沿处绘四组等距三角形纹饰,腹部主体纹饰带环绕器身一周。底部直径6.8厘米的设计使器物重心下移,展现新石器时代陶工对器物稳定性的把握。胎体厚度均匀,最薄处仅3亳米,反映出成熟的制陶工艺水平。</p><p class="ql-block"> </p> 5000多岁的“陶二妮” <p class="ql-block">  一级甲等文物(国宝级),高38.4厘米,泥质橙黄陶,小口、溜肩、平底、腹部两侧有对称双耳、颈部饰附加堆纹。</p><p class="ql-block"> 腹部以黑彩绘鲵鱼纹,头部拟人化,(圆眼、露齿、四肢带爪),身躯卷曲呈首尾相接状,兼具写实与抽象风格。</p><p class="ql-block"> 鲵鱼纹可能反映伏羲人首蛇身的传说,或为早期龙图腾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作为盛酒容器,其存在表明5000年前甘肃已具备较高农耕生产力。</p> 神人纹彩瓮 <p class="ql-block">  神人彩瓮是甘肃省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出土于兰州市土谷台,属马家窑文化马车类型(距今约4000年)典型彩陶器。</p> <p class="ql-block">  该器物高44厘米、口径19.4厘米,底径10.8厘米,以土黄陶为胎,施红褐色陶衣、腹部通体饰对称变体神人纹与圆形网格纹组合图案,颈部饰折角纹、中腹偏下饰一周水波纹。</p> <p class="ql-block">  此瓮为新石器时代先民宗教信仰与艺术创作的实物见证,其变体神人纹以抽象化手法表现人兽合一神灵形象,躯干呈直线,四肢以大折线勾勒,变折处及肢端饰指爪纹,兼具写意与象征特征。反映出马家窑文化先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精神世界表达,是研究史前彩陶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p> 堆塑龙纹红陶罐 <p class="ql-block">  堆塑龙纹红陶罐是齐家文化时期的代表性文物,出土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距今约4000年,被誉为“西北第一龙”。</p><p class="ql-block"> 陶罐高15.6厘米,腹径17.3厘米,采用轮制与手工堆塑结合工艺制成。器腹上部环绕一条浮雕龙纹,长度约占腹径三分之二,主体呈蛇形躯体,通身印八字形纹痕模拟鳞甲,头部近似蛇首,中段延伸出三爪肢体结构。</p> 葫芦形网纹单耳彩陶罐 <p class="ql-block">  该器物高12.6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5.9厘米,属小形彩陶容器,器形呈单平罐形制,具有马家窑文化陶器特征。</p><p class="ql-block"> 纹饰分四层布局:口沿饰锯齿纹,颈部以平行条纹与大锯齿纹组合,肩部装饰四组贝纹、构成几何化自然图案装饰体系,纹饰通过抽象化处理展现马家窑体系,纹饰通过抽象化处理展现马家窑文化彩陶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体现新石器时代先民对自然形态的符号化诠释。</p> 壁画砖 <p class="ql-block">  壁画砖;甘肃酒泉和嘉峪关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魏晋时期的壁画墓,因墓葬内墙面上饰有诸多反映当时当地生产、生活活动的壁画,所以这些壁画墓被誉为“地下画廊”。</p> <p class="ql-block">  壁画形式有的一砖一画,有的多砖一画,有的直接画在墓室墙上。</p> <p class="ql-block">  与同时代中原地区刻石类文物相比,内容更多的是包括农耕、狩猎、出行、宴享等生产、生活场景,反映了东汉晚期至魏晋时期,在中原地区陷入战争动荡背景下,甘肃河西地区依旧保持相对的稳定和繁荣,是人民生活的乐土。</p> 驿使图画像砖 <p class="ql-block">  魏晋时期壁画砖,1972年出土于嘉峪关新城墓葬。画面描绘信使持文书策马疾驰,面部无嘴唇象征着古代邮驿保密制度,1982年成为中国邮政储蓄卡主图案,记录丝绸之路文书传递场景。</p> 金饰片 <p class="ql-block">  金饰片是春秋时期秦公墓地出土的祭祀装饰器物,采用锤鍱工艺将金片加工成矛形轮廊,文体纹饰由相背的“C”形勾曲纹构成。器物表面装饰鸷鸟图腾纹样,周边分布钉孔,兼具礼仪器具功能与图腾崇拜内涵,反映了秦人尚武精神与黄金加工技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  1990年代因盗掘活动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流失海外,2015年在中法政府合作框架下完成追索。共有32件金饰片回归中国,包括含鸱鸟形、目云纹窃曲形、口唇纹鳞形等类型,经国家文物局划拨后由甘肃省博物馆收藏。</p> 甘肃佛教艺术展 大云寺五重舍利宝函 <p class="ql-block">  大云寺五重舍利宝函是唐代延载元年(694年)瘗埋佛舍利的容器组合,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该套文物由石函、鎏金铜匣、银椁、金棺及玻璃金利瓶五层嵌套组成。内藏14粒穿孔舍利,外层石函阴刻“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铭文延载元年纪年。</p> 高善穆石造像塔 <p class="ql-block">  高善穆石造像塔是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十六国时期北凉佛教文物,造于承玄元年(公元428年)。这件黑色武岩雕刻的覆钵式石塔通高44.6厘米、由宝顶、相轮、塔颈、覆钵、经柱、基柱六部分组成,塔身刻有《增——阿含经、结禁果》经文及发愿文。其独特之处在于融合佛教艺术与道教元素;塔顶阴刻北斗七星,基座刻有四男四女供养人像及八卦符号,体现了佛教东传过程中与本土文化的交融。该文物作为现存最完整的北凉石塔,为研究佛教艺术本土化及“凉州模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实证。</p> 彩塑胁侍菩萨像 <p class="ql-block">  彩塑胁侍菩萨像出土于武威市天梯山石窟的唐代佛教造像。该造像通高170厘米,呈高髻长发,身形修长的造型特征,双手合十立于双层莲台之上,低首垂目的姿态传递出虔诚安祥的宗教意蕴。其衣纹线条流畅自然、通过轻薄贴体的袈裟雕刻出唐代造像“其衣出小”的典型技法,造像面部刻画细腻,嘴角微扬的神大态既体现了佛教艺术超凡脱俗的庄严感,又融入了世俗人物的生动表情,印证了唐代佛教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p> 窃窃私语 <p class="ql-block">  佛教艺术馆复制的麦积山石窟121窟泥塑造像。其弟子与菩萨的面部表情呈现双眸微闭,嘴上扬的特征,形成“窃窃私语”的生动场景。这种细腻的微笑风格被文创团队提炼为“东方微笑”。</p> 东汉彩绘木独角兽 <p class="ql-block">  东汉彩绘木独角兽,汉代木雕文物,出土于武威市磨嘴子汉墓,通长57厘米。该文物外形粗犷,头和身躯为刚健的长方形体,彩绘以深蓝色为底,用白、黑二色绘出相同的弧条纹。独角兽作为汉代镇墓神兽,具有“能触邪佞,性别曲直”的象征意义。</p> 汉绣禽鸟纹花边 <p class="ql-block">  汉绣禽鸟纹花边,是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汉代刺绣文物,长70厘米、宽2.5厘米,采用辫绣技法在丝绢边缘的三角形空间内绣制多次水鸟图案,展现了汉代刺绣工艺的高超水平。</p> 琥珀老虎饰 <p class="ql-block">  琥珀老虎饰;东汉时期的文物,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该文物以琥珀为材质,雕刻成虎形饰物,展现了东汉时期西北地区的虎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这里介绍了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宝贝”的一小部分,如果你喜欢国宝,就到博物馆来看看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