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1)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抗美援朝纪念塔,位于辽宁省丹东市英华山上,是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核心建筑,与朝鲜新义州市隔江相望。该塔始建于1991年,199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40周年)与纪念馆新馆同期落成,是中朝友谊和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纪念塔高53米(寓意1953年战争胜利),采用灰白色花岗岩建造,正面镶嵌邓小平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鎏金大字,背面刻有详细记载战争历史的铭文。</p><p class="ql-block"> 塔文明确记载志愿军以劣势装备歼敌109万余人,自身伤亡36万人的史实,并镌刻183,108名烈士姓名。雕塑群像展现跨过鸭绿江出征、支前运动、空军空战等场景,西侧国防教育园陈列米格-15战斗机等实物装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毛泽东的题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p> <p class="ql-block">  塔基四周有四组大型群雕,分别展示战争场景、群众支前、空军作战和钢铁运输线,台阶设计寓意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10月25日)。</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纪念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中国建成开放的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位于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畔的英华山上,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新义州市隔江相望。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10月,1993年7月27日,新馆落成并正式开馆。</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纪念馆园区总占地面积18.2万平方米,由纪念馆、纪念塔、全景画馆、国防教育园组成,馆藏抗美援朝文物2万余件。其中,纪念馆建筑面积2.38万平方米,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基本陈列主题,设置了序厅、抗美援朝战争厅、抗美援朝运动厅、中朝友谊厅、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厅、纪念厅等,全面、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历史。2017年12月,该纪念馆入选中国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纪念馆馆藏398套(558件)抗美援朝革命文物被定级为国家珍贵革命文物。</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毛泽东与彭德怀雕塑。</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前身,是1953年8月成立的辽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主要是征集历史文物和抗美援朝战争文物。</p><p class="ql-block"> 1954年,改为安东市历史文物陈列馆,面积1200平方米,其中展室8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1957年,开辟了“抗美援朝纪念”专室,开始陈列抗美援朝文物。</p><p class="ql-block"> 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途经安东时,陈列馆从志愿军手中征集到一大批前方文物,包括武器装备、生活用品、奖章锦旗等,还有朝鲜军民委托志愿军赠给中国人民和安东人民的纪念品。之后,又从中国各地征集到一批后方支前的文物和文献资料等。同年9月29日,经辽宁省文化局报请国家文化部批准,安东市历史文物陈列馆改名为安东抗美援朝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1960年,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会长郭沫若亲笔题写“安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馆名。</p><p class="ql-block"> 1965年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安东市改名为丹东市,安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随之改名为“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1966年上半年,共接待中外观众100多万人次;同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闭馆。</p><p class="ql-block"> 1972年,丹东市委决定恢复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1979年,纪念馆曾两次恢复抗美援朝历史陈列,但由于内容问题和馆址不断变动,均未正式对外展出。</p> <p class="ql-block">  1990年10月24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抗美援朝纪念馆扩建工程奠基,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率中央代表团专程亲临丹东,参加工程奠基典礼。经过2年9个月的紧张施工和陈列布展,在英华山新建了抗美援朝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塔、全景画馆三大主体建筑,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扩建后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是中国国家性质的抗美援朝专题馆,已不属于地方性纪念馆,因此将原馆名中的“丹东”二字去掉,更名为“抗美援朝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1993年7月27日,新馆落成并正式开馆。邓小平亲笔题写“抗美援朝纪念塔”塔名,江泽民为开馆题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时任国务委员、军委委员迟浩田,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参加开馆典礼。胡锦涛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抗美援朝纪念馆开馆剪彩。</p> <p class="ql-block">  2002年,经中央批准,抗美援朝纪念馆进行了二期改扩建。新建国防教育园50000平方米,对馆内园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修复完善,对陈列馆进行了陈列改造。</p> <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美国空军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时投掷的定时炸弹。</p><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1950年8月27日美军飞机扫射辽东省(现吉林省)临江机务段时击穿的铁轨。(徐国臣捐赠)</p><p class="ql-block"> 图中上是美国空军飞机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地区时使用的机关枪子弹、弹壳。</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15日,杜鲁门飞抵威克岛与麦克阿瑟会谈,讨论中国出兵的可能性和在感恩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高泉创作的油画《决策出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急,不了我们时间,如要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急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p><p class="ql-block"> 摘自金日成、朴宪永联合签名的求援信函。</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签署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手稿。(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中美双方在朝鲜战场上的装备对比。</p> <p class="ql-block">  情景再现。</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志愿军缴获的美军第7师31团(“北极熊团”)团旗。</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缴获美军的吉普车。</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美军第2工兵营营旗。</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里展示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一角。</p> <p class="ql-block">  锦旗。</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展示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纪念馆里展示了大量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志愿军使用的步骑抢。</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使用的76毫米加农炮。</p> <p class="ql-block">  参加抗美援朝的飞行员。</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志愿军炮兵使用的潜望镜。</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钢铁运输线的情景再现。 </p><p class="ql-block"> 1951年8月18日,美国空军发动了以摧毁朝鲜北方铁路系统为主要目标的“绞杀战”,企图切断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运输补给线。</p><p class="ql-block"> 在美机的疯狂轰炸下,志愿军空军、炮兵、铁道兵、工兵、防空部队、公安部队、后勤部队等各军兵种协同作战,在长达10个月的反“绞杀战”中,采取了加强防空力量、抢修重点目标、突击抢运物资等措施,运用非凡的智慧与勇气,创造出“分段倒运”、“顶牛过江”、“片面续行”、“抢22点”等运输方法,做到路断而运输不中断,保障了物资顺利运到前线,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形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从而改变了战场上运输一直被动的局面,解决了作战物资补给的重大战略问题。</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高炮部队, 使用的单管37毫米高射炮。</p><p class="ql-block"> 在反“绞杀战”作战中,志愿军高炮部队4个野战师、3个城防团和50个独立营全部用于掩护铁路运输。在美机的疯狂轰炸下,志愿军高炮部队以卓有成效的机动作战,取得了辉煌战绩。单管37毫米高射炮在志愿军高炮部队中被广泛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情景再现。</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慰问志愿军的文工团使用的乐器。</p> <p class="ql-block">  情景再现。</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英雄黄绿光雕塑。</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一角。</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美军的臂章。</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一角。</p> <p class="ql-block">  山西省太原市抗美援朝分会赠给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的毛泽东主席像章。</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总团长贺龙赠给志愿军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司令员刘居英的毛泽东主席半身雕像。</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给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杨迪的基辅牌照相机。</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志愿军四五部队独立支队为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制作的炮弹壳礼品。</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将景德镇市抗美援朝分会赠给他的瓷盘转赠给志愿军装甲兵主任赵杰。</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给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委员李志民的新疆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