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旅”

拾月

<p class="ql-block">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p><p class="ql-block">庄子讲:“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p><p class="ql-block">《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p><p class="ql-block">这些隽语揭露出生命的匆匆与幻灭,人生一世,时光翩跹,岁月倥偬,作为有良知的人,应该如何践行这一旅程呢?</p><p class="ql-block">《易经》第五十六卦——“旅”,给人深刻的启迪。旅卦艮下离上,艮为山,离为火,火在山上。山在下静止不动,火在上四处蔓延,势不久留,故成旅象。空间的转换,心态的弛纵,生命的进化,莫不是变动之象,皆可以“旅”象涵盖之。“旅”可以演绎为生命谋求更好的生存方式而进行的所有时空运动。人生不可不动,不可不行,“旅”即行,行亦旅。人在一生时间内,所完成的空间行旅,对生命质量的提高,对生存环境以及命运的改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刘君祖《破解易经密码》讲:旅卦注定是漂泊的,失时、失势、失位,一天到晚在外漂泊流浪,更惨的是无家无国,没有依托。孔子晚年周游列国,找不到安身之处,他的主张不见容于当时一心只想富国强兵、噬嗑斗争的诸侯,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这个周游列国、一无所获的过程,其实就是旅。旅卦为什么失时、失势、失位?就是因为两脚踩空,只能飘飘荡荡,陷入羁旅漂泊;不能进入权力核心,不能掌权发挥效力,只能到处寻找机会、寻找固定的平台。</p><p class="ql-block">《序卦》讲:“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p><p class="ql-block">人光着身子来,光着身子走,这辈子拥有再多的“丰”,到头来也带不走,这就是旅卦的终极含义。所以旅卦《大象传》强调“不留”二字,过去就过去了,大部分的东西都留不下来。只是人常常犯贪,在“丰”的时候追求这、追求那,永远不满足;到“旅”的时候,才知道什么也带不走。人即使活到一百岁,也一样是过客;即使佛菩萨轮回转世,他的肉身也有生老病死。所以要想得通,“旅”就是不留。丰卦后面是旅卦,其实就是老子所说的“多藏必厚亡”,在不留的情况下,什么东西能留下来?这就是人生要思索的,尤其作为有理想、有良知的人。</p><p class="ql-block">人总是要留住些东西,留在生命里作为支撑,能留住什么,关键在于人的主观意念,在于人的选择或者对人生价值的判定,在于人的价值基点(智慧良知)。</p><p class="ql-block">旅卦第五爻,提出了非常深刻的思想。“旅: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字面意思很简单,即射野鸡,用掉一只箭,最终得到荣誉。好像小学生作文一样,只是简单的记叙,没有一点儿文采。但是我们读一下王船山先生的《周易外传》,会发现这里别有深意。“射而亡,不射而亦亡。不亡因于不射,不射乃同于亡。矢在则射,亡不亡非其所恤,所射在雉,获不获非所期,而后圣人乃真有其矢而固有其雉。”有良知的仁者对待其内在的良知,一定要有信心,不必因为自己的失时、失势、失位而放弃良知良能的持守与践行,“当时存之为忧患,后世见之为文章”,孔子晚年周游列国,找不到安身之处,他的主张不见容于当时一心只想富国强兵、噬嗑斗争的诸侯,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这个周游列国、一无所获的过程,其实就是旅。虽然孔子的良知良能被困顿于他所在的那个时空,但他没有屈服于困顿,没有湮灭于困顿,他的良知穿越了困顿他的时空,永恒地释放人性的光辉。</p><p class="ql-block">《周易外传》讲:“时之盛也,则圣人主时,仁成而功溥,智成而名彰,谷应川流,万物繁然以显其荣泽,功名捷得而不爽,圣人义终不爽其无求功名之志。时之衰也,则时宾圣人,仁无托以成功,智无丽以成名,圣人为物忧患,将爽其志以利用夫功名,然且黯然掩其仁智之荣泽,故勋业寓于文章,文章存乎忧患。此则圣人之难也。”</p><p class="ql-block">“阳逊天位而止乎下,阴非尊贵而丽乎中”,此时若“浮寄以止,则苟于求安而无志于求明”,“则天命将舍而不足与谋”,不如“矢在则射,亡不亡非其所恤,所射在雉,获不获非所期”,“而后圣人乃真有其矢而固有其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