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运河第一庄记:当桨声灯影吻过英雄痕</b></h1><h1><b> 这是9月4日傍晚,青岛飞鲨航拍大队镜头下,山东运河的第一帧初见,也是我们第一次试着用脚本,去打捞一座城的千年脉络——尽管时间仓促未能尽善,但那些定格的画面,早已把台儿庄的魂,揉进了光影里。</b></h1><h1><b> 踏入古城时,最先撞进视野的是全景里铺开的江北水乡:青石板路带着岁月磨出的温润,每一道纹路都像运河水浸过的年轮;斑驳的城门牌匾褪了色,却仍挺着当年的风骨;标志牌坊立在巷口,水道如银带般在街巷间缠绕,连那座标志性的楼阁,都像从明清的画里走出来,静静守着运河的晨与昏。</b></h1><h1><b> </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邹建军摄 李维林摄 邹建军摄 邹建军摄 李维林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转进深处,非遗的烟火气最是动人。训小白鼠的老艺人指尖翻飞,小生灵在他掌心辗转腾挪,镜头拉近,能看清游人眼里的惊叹,也能捕捉到艺人袖口磨出的毛边——这是古城鲜活的非遗密码,在快门声里代代相传。</span></p> 李维林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当目光触到那面弹孔墙,周遭的喧闹便骤然静了。墙面上密密麻麻的弹痕,像这座城永远醒着的记忆,每一道都是台儿庄大战里不屈的印记。不远处的烈士雕像凝望着远方,基座上的鲜花带着露水,是今人对英雄最温柔的告慰;烈士的目光里藏着对家国安宁的无限期许。如今,这份期许早已化作眼前生动的图景——孩童将谷物轻轻撒向地面,成群的和平鸽振翅落下,与人亲昵互动;老人们坐在一旁笑着驻足,年轻人举起手机定格这人与生灵和谐共处的瞬间。微风拂过,鸽哨声与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每一寸光影里都浸透着安稳与惬意。这便是他们用生命守护的人间烟火,是后辈们安然享有的平和幸福,更是对烈士在天之灵最妥帖的告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里的展陈,更是把那段烽火岁月铺展开来,让“英雄之城”四个字,不再是书本里的符号,而是能触摸到的滚烫过往。</span></p> 李维林摄 李维林摄 李维林摄(刘守玟,湖南省汉寿县军刘村人,1935年考入长沙女子中学,抗战暴发后,瞒着父母参加战地服务团。1938年5月在台儿庄战役中为抢救受伤连长,中弹流血牺牲。经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和社会好心人多方寻找,66年后魂归故里。) 翟慧格摄 <p class="ql-block">李明光拍摄</p> <h1> <b> 待到暮色漫过古城,桨声灯影便成了主角。摇橹人的木桨划开水面,碎了满河的灯光,恍若秦淮河的温柔落进了江北。五彩的灯串缠上古桥,汉服姑娘举着团扇立于桥头,衣袂翻飞间,竟分不清是今人入了古画,还是古画活成了眼前景——这哪里还是战时的焦土,分明是运河水滋养出的新生,是“江北水乡第一庄”该有的璀璨模样。</b></h1> 李维林摄 李维林摄 李维林摄 邹建军摄 <h1> <b>因经验不足,时间短暂,我们终究没能按分工,把脚本里的每一个点都拍全,但这座城早已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场更生动的叙事:它是运河千年流淌出的“水韵之城”,也是战火淬炼出的“英雄之城”。如今,桨声里飘着非遗的调,灯影里映着游人的笑,纪念馆的庄严肃穆与古城的热闹鲜活相拥,这便是台儿庄最动人的模样——带着历史的厚重,却始终向着新生,在运河岸边,绽放出属于新时代的活力。</b></h1> 李维林摄 <h1><b>这一程,是开端,也是序章。镜头里的砖石、水波、弹痕与灯影,终将拼成我们对运河、对英雄之城最深情的注脚。(图中未进行影调,色调统一,均保留原作)</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