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江城之 从大禹神话园看起

肖道林

<p class="ql-block">  国庆长假第三天,我们选择了去看晴川阁。崔颢笔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诗句,如古琴余韵在心头萦绕不去。作为武汉三大名胜之一,晴川阁(包括大禹神话园、禹王宫、铁门关)于我这个旅居江城的退休闲人而言,竟成了未曾踏足的"秘境",想来着实有些愧对这大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  大禹神话园占地约2.5公顷,包含12组大禹治水神话群雕和中国洪水文化展示馆。其景观分为上、中、下三区:</p><p class="ql-block">上区‌:展示大禹父亲鲧治水失败后,大禹继承治水重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中区‌:以圆形九鼎广场为中心,通过“剖鲧禹生”“搏杀相柳”等铜雕展现治水过程;</p><p class="ql-block">下区‌:以镇江柱、散点链式石雕等元素收尾。 ‌</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神话园,我心里直犯嘀咕:大禹治水不是在黄河流域吗?怎么跑长江边来了?建这么大个神话园,莫不是搞错了地方?回家后赶紧上网查证,嘿,还真和武汉有渊源!</p><p class="ql-block"> 原来大禹治水足迹遍布华夏,《尚书 禹贡》里明确记载他"导汉水,南入于江"。武汉地处汉江与长江交汇处,正是当年大禹疏通河道的关键节点。传说他在龟山劈山导水,还在蛇山留下"禹功矶"遗迹。汉阳江滩的大禹神话园,正是依托这些历史传说,把治水故事和武汉地理巧妙结合起来。</p><p class="ql-block"> 更有意思的是,武汉地方志记载,明清时期汉阳民众为纪念大禹,自发修建禹王宫。如今神话园里"禹定九州""禹会诸侯"等雕塑,既传承了中原文明,又融入了楚地文化特色。看着江滩上嬉戏的孩子和散步的老人,突然明白:大禹治水早已超越了地理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战胜自然、追求安居的精神象征。这长江边的神话园,不正是这种精神的当代回响吗?</p> <p class="ql-block">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地处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黄鹤楼夹江相望,互为衬托;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薛禹稷行宫(禹王庙)时增建,重建于1984年。</p><p class="ql-block"> 晴川阁总占地面积386平方米,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充分体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造楼阁”的雄奇风貌,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禹稷行宫,又名大禹庙、禹王庙、禹王宫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p><p class="ql-block"> 禹稷行宫采用梁柱式砖木结构和带有墀头的硬山布瓦屋顶,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组成。禹稷行宫的建筑形式,充分表现了南北结合的清式建筑风格,是武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据《明一统志》载:“铁门关,左倚大别山,右控禹功矶,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年间,历经多次攻守激战,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p> <p class="ql-block">  走出景区,夕阳正为长江镀上金边。几个小时的游览虽短暂,大禹治水的传说与武汉三镇的变迁却在脑海中交织成画。江风掠过耳畔,恍惚间仿佛听见千年的涛声与现代的汽笛共鸣。</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晴川阁景区、汉阳江滩,孩子们在雕塑间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长椅上闲话家常,年轻人举着手机记录晚霞。这看似平凡的日常,何尝不是大禹"凿龙门,通大夏"所追求的太平景象?从黄河到长江,从传说到现实,中华民族对安居乐业的向往从未改变。</p><p class="ql-block"> 暮色渐浓,回望晴川阁飞檐上闪烁的灯笼,突然明白:所谓幸福,不过是脚下这片土地给予的稳稳当当的安全感。生逢其时,能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感受文明的温度,何其有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