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铁一中四兄妹

女兵讲历史/王民立

<p class="ql-block">1965年,在柳铁一中,有一桩美谈:有一家姓王的兄弟姊妹四人都在柳铁一中读书。</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柳铁一中是柳州市最好的完全中学(既有初中部,又有高中部),又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点中学,还是清华大学的生源学校。一家有一两个孩子,能够考上柳铁一中,已经是让大家很艳羡的了,一家四个孩子都考上了柳铁一中,确实大家都觉得有些稀奇!</p><p class="ql-block">在柳铁中心医院的家属区里,这四个孩子也是其他家长给自家孩子树立的典范:你看人家爸爸在部队上,家里只有妈妈,妈妈还要上夜班,人家四个小孩都考上了柳铁一中!人家四个小孩从来不吵架,那么团结,都主动帮妈妈做家务事,家里的事都不用妈妈操心!总之,这四个孩子就是“别人家的孩子”!</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王文波1947年至1950年在柳州铁路局工务处工作,后来参加抗美援朝当了铁道兵,1965年的时候是铁道兵第十师的总工程师。</p><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刘季勉,1950年至1971年,在柳铁中心医院妇产科工作,上世纪50、60年代,柳州铁路局的很多孩子都是她接生的。</p> <p class="ql-block">(一)自我管理</p> <p class="ql-block">1963年,后排右一大哥王民宇,在读柳铁一中高一;后排右二二哥王民信在读柳铁一中初三;我考上了柳铁一中初一;前排中间老四王民苏在铁五小读四年级。</p><p class="ql-block">由于父亲在部队上,我们一年最多能见一次面。母亲在医院妇产科工作要值夜班,要接生要做手术,也很难顾及到家庭。我们四个孩子学会了自我管理。</p><p class="ql-block">每天早上5点钟,我们就起床,我负责揉面,蒸馒头,馒头蒸好了,我就到马路对面的小菜场买菜,把菜放回家才能去上学。</p><p class="ql-block">天不亮,我们四个孩子每人拿着一个大馒头就上学了。</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我们家住在中心医院宿舍长大楼,距离柳铁一中比较远,要经过一个村庄。天还没有亮,村里的狗听到脚步声就会一个一个地叫起来,很吓人,所以我上学总是哥哥们领着我经过那个村庄。</p><p class="ql-block">到了铁一中和所有的同学们一样,在大操场跑两圈800米,然后进教室早读。</p><p class="ql-block">早读的时候会有体育委员一个个地登记。刚才跑步了吗?跑了多少米?</p><p class="ql-block">同学们都很自觉,不用老师监督。</p><p class="ql-block">早自习结束第一堂课开始,这时候老师才出现。</p><p class="ql-block">中午放学,我们四个孩子,谁先到家,谁就先捅开煤炉子做饭,后到家的做帮手,配合默契。</p><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都会利用课间休息把作业做完,这样放学的时候我们只带两本书回家:一本当天需要复习的课本;一本第二天要新学习的需要预习的课本。两个课本卷起来分别插在两个裤兜里,我们的书包就放在学校的课桌抽屉里,不用担心会丢东西。</p><p class="ql-block">晚饭我们七手八脚合作,饭后四个孩子就坐在四方桌子旁边学习功课,先学完的先洗漱,有条有理。</p><p class="ql-block">一般9点钟全部都上床睡觉了,没有人熬灯守夜读书。</p><p class="ql-block">那时候过周末只过星期天。周日我们可能一起去粮店买米或者去大鹅山下的煤场买煤。买煤回来后四个孩子一起在楼下打煤砖,把买来的煤粉掺水搅和,做成一块块长方形的煤砖,在水泥地面上晒,上面还要画成小格子。等煤砖干了,把煤砖敲成一个个小方块,大哥负责挑上4楼。家里的重活累活都是大哥抢着干!四个孩子互相配合,从不互相推诿,邻居都夸奖我们。</p><p class="ql-block">1964年,母亲由于长期在手术室工作,手术前医务人员的双手都要浸泡在酒精桶里消毒,双手赤裸,尤其是冬天,酒精是非常凉的,因此,患上了双侧肩周炎,到北京301医院住院治疗,家里只有我们四个孩子。</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晚上写作业的时候,二哥说起有的同学穿上有翻领的短袖T恤,露出很羡慕的表情。看出两个哥哥都很喜欢,能不能少花钱,又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呢?</p><p class="ql-block">我去买来很便宜的做蚊帐的纱布,请邻居柳大姐帮我剪裁了两件T恤,然后在柳大姐的指导下用缝纫机做好了两件T恤。担心两个哥哥会不会嫌弃是蚊帐纱布做的不高级不穿?没想到两个哥哥还表扬我做得好,他们高高兴兴穿着上学去了,还很骄傲地告诉同学,这是我妹妹自己做的!那一年我十三岁。</p><p class="ql-block">为了节约伙食费,我们四个孩子在楼下的空地开荒种菜,辣椒、茄子,红薯。有一天我们放学回来,发现地里的菜都没有了,回到家邻居仇老太说是她给收掉了,已经吃完了。我们四个孩子都没有做声,吃了就吃了吧!半年后爸爸妈妈回来了,我们也没有说这件事,为的是不让他们为我们操心。</p><p class="ql-block">1965年,老四王民苏也考上了柳铁一中,我们四个孩子都成了柳铁一中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1965年柳铁一中初58班初中毕业合影,后排左三是王民信。</p> <p class="ql-block">(二)主动式学习</p><p class="ql-block">母亲在医院里要上夜班,接生做手术,休班的时间就要为我们煮饭、做衣服,她忙的根本没有精力管我们的学习,全靠我们自己主动式学习。</p><p class="ql-block">为了省钱,我们基本不买课外书,要看书都是到柳铁工人文化宫的图书馆去借阅,或者在柳铁一中图书馆借阅,或者到新华书店免费阅读。</p><p class="ql-block">1966年,大哥王民宇上高三,进入向大学迈进的冲刺阶段。</p><p class="ql-block">因为他学习成绩好,老师交给他的任务就是不但要自己的成绩好,还要把班上的成绩带起来。那时候每个年级有四个班,高三的四个班中,他当过三个班的学习委员,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高三和初三结成了学习对子,高三的同学负责辅导初三同学的学习,大哥除了要辅导他们自己班上同学的学习,还经常要到初三去辅导初三同学的学习。</p><p class="ql-block">经常是他到了初三给某个班讲解数学,其他班的同学也会围在课堂外面的走廊上听讲。</p><p class="ql-block">他们班的男生女生都感到很奇怪,问我和弟弟:你大哥每天自习课都在辅导别人,他是什么时候复习的呢?是不是每天都在家里悄悄的复习到很晚呢?</p><p class="ql-block">我们回答:我大哥每天晚上和我们一起学习到九点就睡觉了!</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我问过大哥,他说,他在辅导其他同学的时候就是在复习呀!如果他回答不出来,就是他没有学懂,就需要重新学习弄懂。</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我参加了他们高28班的同学聚会,他们班的同学对大哥的印象就是“学霸”。</p><p class="ql-block">梁材毅同学说你大哥学习成绩非常好,尤其是数学。他们班主任曹德荣老师是数学老师,特别器重王民宇。翟汉生同学说大哥的成绩有多好,那时候大哥自学微积分,根本不用上课的,上课就在自学微积分,然后给他讲解微积分,听得他云里雾里,不知道微积分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同学们都说王民宇肯定会上清华北大的。他们说的不错,1966年高三同学已经参加了毕业会考,大哥王民宇成绩名列前茅,柳铁一中已经确定了保送大学的学生名单,当时是要把王民宇保送上清华的,可惜文革开始了,所有大学停止了招生。</p><p class="ql-block">1968年初,王民宇入伍到了铁道兵。1970年,王民宇从部队自己的“草棚大学”毕业,任见习技术员。1970年11月底,王民宇在襄渝铁路爆破施工中牺牲,安葬在陕西省旬阳县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高28班的蔡纯朋同学说,王民宇学习成绩非常好,肯定会上清华的,没有想到班里最先走的会是王民宇!这不仅是你们家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因为这样聪明的人是很难遇到的。同学们都赞同他的说法。</p><p class="ql-block">二哥王民信是67届高32班的学生。他的特点是非常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是柳铁一中广播站的播音员,一到下课就能听到他在播放广播的声音。校庆的时候,他们班演出的舞蹈是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那个在队伍前面挥舞着大红旗,舞出各种花样的就是他!他还喜欢打篮球,球场上常常可以看见他矫健的身影。在他的身上充满着一种要用自己的青春之火去点燃大家的热情,于是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些和他一样关心集体热爱公益的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身上有着一种感染力,这种感染力能够辐射出去,带动全班,他们班出现了一种你追我赶,争当先进的良好风尚。</p><p class="ql-block">二哥王民信的长项是写作文,他的作文经常在他们年级和学校的板报上登出来。他作文写得好的诀窍是特别注意收集词汇,他有做笔记的习惯,一看见报纸上或者书上有好的词汇成语,就立刻给记下来,他记下了几大本。他的目标是上北大。</p> <p class="ql-block">(三)四个孩子牺牲了两个</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家四个孩子都是老三届。除了大哥王民宇1968年初入伍之外,我们下面三个孩子都同时下乡插队落户。</span></p><p class="ql-block">1969年初,柳铁一中老三届全部下乡插队落户。王民信下乡在来宾县良塘公社。1969年6月,王民信在生产劳动中因公牺牲,安葬在来宾市兴宾区良江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我叫王民立,柳铁一中66届初68班学生,班主任是李遂武。</p><p class="ql-block">我的弟弟王民苏是柳铁一中初68届学生。</p><p class="ql-block">我俩下乡在鹿寨县龙江公社六往大队,不同的生产小队。</p><p class="ql-block">1969年6月二哥牺牲后,我俩去当了兵,我当了铁道兵,弟弟当了工程兵。</p><p class="ql-block">1970年11月大哥牺牲,父亲不敢告诉我们,直到三个月以后才分别通知了我母亲,我和我弟弟。</p><p class="ql-block">工程兵部队领导知道我们家三个男孩只剩下一个了,感到责任重大,于是把弟弟调回了铁道兵。</p><p class="ql-block">1971年,铁道兵副司令员何辉燕听说了我们家的情况:四个孩子牺牲了两个!于是安排我去四川医学院读书。我以所有功课平均94.5分的成绩毕业。</p><p class="ql-block">弟弟被他们部队推荐去上第四军医大学,他不喜欢学医没有去。</p><p class="ql-block">我们家四个孩子,三个当过兵,都在基层连队,都经历过生命危险,其中牺牲了一个,我是伤残军人。</p><p class="ql-block">我们家四个孩子,三个当过知青,都经过了艰苦的劳动锻炼,其中牺牲了一个。</p> <p class="ql-block">(四)我和弟弟现状</p><p class="ql-block">我在部队退休,职业军人。退休后主要在做铁道兵历史和中国三线铁路建设的研究,是中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国防教育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弟弟王民苏原本只上了一年初中,在部队自学成才,成长为通信技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部队通信教导队任教时被学员称为最会施教的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在青藏铁路一期建设工程中,他负责的通信区段成为青藏铁路建设通信保障典范;</p><p class="ql-block">自部队转业到成都铁路局后经过自学,同时被两所大学录取:四川大学数学系和上海铁道学院通信专业。他选择了上海铁道学院通信专业。</p><p class="ql-block">在地方工作期间,他的多项科研成果被纳入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获得国家技术专利,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对中国铁路通信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他作为第一趟进藏列车的通信保障专家,见证了我家两代人为实现火车开到拉萨去的理想已圆满实现、曾经的奉献终结硕果。退休至今仍继续为国家轨道交通事业发挥余热。</p><p class="ql-block">我家四姊妹都在柳铁小学、中学接受启蒙教育,深深感谢柳铁学校和老师的教诲和培养,使我们能为国家发展做出一份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