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行记:红房与暖流

建雄

<p class="ql-block">  6月12日,晨光初漫炉霍山巅,清冽的高原风裹挟着独特气息拂面而来。我们迎着这份凉意启程,车轮碾过蜿蜒山路,窗外景致由翠绿渐变为苍茫。正午时分,色达洛若镇的轮廓终于在视野中清晰,原以为能即刻奔赴心心念念的佛学院,却因“下午观光车票售罄”的消息止步,遂暂居洛若镇色达牧心缘大酒店。这场意外停留,反倒让对夜晚的期待,多了几分沉甸甸的分量。</p> <p class="ql-block">  驱车至洛若镇购票处,确认晚间有余票,我们当即购票,生怕错失机会。夜幕降临,攥着车票快步登上观光车,车辆沿崎岖山路颠簸近一小时,终在山顶泊车点停下。沿景区道路向观景台行进,两旁山坡渐被红色浸染,抬头望去,漫山红房缀满山脊,暖黄灯光透过窗棂洒落,将红色晕染成流动的海洋。这般壮阔与静谧交织的震撼,远超文字承载之力,唯有任心跳随眼前景象加速,让这片红深深烙进记忆。</p> <p class="ql-block">  顺着石阶缓行向上,隐约诵经声从红房深处飘来,似细碎星光落于耳畔,浓厚的宗教氛围如温柔纱幔,轻裹每一位来访者。我们在观景台驻足,有人举相机定格夜景,有人静立感受宁静。正当沉醉之际,同行老大哥突然身子一晃,扶住栏杆,脸色骤变苍白,呼吸急促——高反,这一高原旅行中令人忌惮的状况,毫无预兆地降临。</p> <p class="ql-block">  慌乱瞬间蔓延,众人迅速围拢,七嘴八舌询问情况。有人急忙取出备用氧气罐,奈何数量有限,片刻便耗尽。情急之下,我们向周围游客高声求助,声音因紧张发颤:“有人高反了,急需氧气,有没有人能帮忙?”出乎意料的是,话音刚落,游客们纷纷行动:有人递来未开封的氧气罐,有人翻出随身葡萄糖片,我们也及时拨打了120。</p> <p class="ql-block">  人群中,一位看似90后的年轻人格外醒目。他未多言语,默默从登山包中掏出5瓶氧气罐塞进我们手中,还协助调整老大哥的吸氧姿势。短短几分钟,近30瓶氧气汇聚而来,冰凉的罐身仿佛还留存着陌生人手心的温度,成为绝境中的坚实支撑。</p> <p class="ql-block">  老大哥吸氧后呼吸渐稳,可十余分钟后状况突然恶化,头部歪斜,呼吸再度困难,甚至一度几乎摸不到脉搏。同行者急得眼眶泛红:有人让老大哥靠在自己身上;有人蹲在一旁,持续按压氧气阀确保供氧;有人脱下厚实冲锋衣裹住他,仔细拉好拉链;有人忆起急救知识,颤抖着掐住老大哥人中;还有人用手反复揉搓其胸部与手心,大家口中不停呼喊:“大哥,坚持住,救护车马上就到!”近半小时的营救里,每一秒都似被无限拉长,直至老大哥缓缓睁眼、虚弱哼声、意识渐清,众人紧绷的神经才稍缓。此时,远处救护车的鸣笛声传来——它从色达县城穿越夜色山路而来,成为我们眼中最耀眼的光。</p> <p class="ql-block">  等待救护车期间,好心游客始终未离去。有人分享自身高原经历轻声安抚,有人不时用手背试探老大哥体温;救护车抵达后,大家又一同小心翼翼将老大哥扶上担架,轮流抬着走下陡峭石阶,生怕颠簸加重病情。直至将人稳稳送上救护车,见老大哥吸氧后脸色渐有血色,人们才慢慢散去,离去前还不忘叮嘱:“有消息了记得在群里说一声,大家都惦记着。”</p> <p class="ql-block">  返回酒店后,众人的心依旧悬着,目光紧盯着手机,反复刷新与陪同前往医院同伴的聊天界面,连饮水都无心顾及。深夜,“脱离危险,情况稳定,已能说话”的消息弹出,屏幕前的我们终于松了口气,有人甚至红了眼眶——那份后怕与庆幸交织的情绪,唯有亲历者方能体会。直至凌晨四点老大哥平安回店,我们的心才彻底放下。窗外红房依旧亮着灯,此刻望去,却比先前多了几分暖意,仿佛连那些灯光,都是善意的延续。若没有这些素不相识的好心人,这场色达之旅或许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6月13日,因前一晚的意外,我们放弃前往若尔盖的行程,即刻向海拔较低的成都平原进发。</p> <p class="ql-block">  6月12日的色达,红房是惊艳的风景,是视觉的震撼;而陌生人的善意,是比风景更动人的光,是刻进心底的温暖。它让我深刻领悟,旅行的意义从不只在于抵达目的地、欣赏美景,更在于旅途中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它们如同高原的阳光,驱散意外带来的阴霾,照亮前行的路,也暖透往后漫长岁月,使得每一次回忆起色达,都会先想起那片红,再忆起那片暖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