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嘉应观始建于1723年,是雍正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建造的淮黄诸河龙王庙,建筑布局效仿故宫,集宫、庙、衙署为一体。观内有雍正亲自撰文并书写的铜碑,立在一河蛟身上,意在镇恶。</p> <p class="ql-block">雍正手书:“勅建嘉应观”</p> <p class="ql-block">雍正登基前(时为雍亲王)负责武陟河工,承诺若堵口成功则建总龙王庙。即位后拨银288万两,命河道总督齐苏勒仿故宫修建,1726年竣工并赐名“嘉应观”,取“嘉瑞长应”之意,寄托黄河安澜之愿。</p> <p class="ql-block">雍亲王督工与河神显灵:康熙末年黄河决口,雍亲王亲临武陟指挥筑坝。堵口时河水湍急难合龙,雍亲王掷土许愿建庙,河神显灵助土固定,终堵决口。后雍正建嘉应观并命名“御坝”,形成御坝村。</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内“中华第一铜碑”为铁胎铜面,雍正御书碑文,现代工艺无法复制其技术。</p> <p class="ql-block">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四渎者,何谓也?江、淮、河、济也。”又据《雅尔·释水》载:“江、淮、河、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江、淮、河、济均为独流入海的大河,故自古被称为“四渎”。</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皇帝两次在祭告黄河神的文中,都称黄河为“四渎称宗”,把黄河列为天下“四渎”的首位。武陟嘉应观作为皇家敕建的官式建筑,不论从历史意义、建筑规模、结构特点还是科学、艺术研究价值上,都是其他河神庙所不可企及的。</p> <p class="ql-block">同时就整个黄河流域来说,不论青海省境内的黄河河源庙还是山东济南的黄河河神庙,其建筑气势、规模及工艺水平都不能与之相比。所以,嘉应观不仅是黄河第一观,也是中国内河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龙王庙,其修建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p> <p class="ql-block">1991年9月1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考察嘉应观时指出:“嘉应观集古代官式建筑艺术之大成,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实为罕见,是黄河流域第一龙王庙。观内供奉的河神均为彪炳史志的历代治河功臣,蕴涵了中华五千年治河经验,是全国唯一展示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王景治河,是指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奉诏对汴渠和黄河的综合治理。</p><p class="ql-block">王景依靠数十万人的力量,一方面修筑从濮阳城南到渤海千乘的千余里黄河大堤,另一方面又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了汴渠水门。不但使黄河决溢灾害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汴渠的水力水利资源。王景治理后的黄河河道,大约穿过东郡、济阴郡北部,经济北平原,最后由千乘入海。总的来讲,河道流经西汉故道与泰山北麓的低地中,距海较近,地形低下,行水较浚利。由此,黄河决溢灾害明显减少,出现了一个相对安流时期。自此,黄河800年不曾改道。</p> <p class="ql-block">贾鲁,字友恒。河东高平(今属山西)人,是元代著名的河防大臣,也是一位在治理黄河上卓有成效的水利专家。廿八岁时,任东平路儒学教授,又被选为丞相东曹椽、户部主事。后又奉诏专修辽、金、宋三史,担任宋史的局官。贾鲁担任中书省检校官后,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改革时政的长达数万言的主张。元惠宗任命贾鲁为行都水监。贾鲁领受任务后,绘出了精细的治水图,同时提出了两个治河方案:“一是就决口以下新河道北岸筑堤,限制决河横流,工程量小;一是堵塞决口,同时疏浚下游河道,挽河回故道。”后来采纳了贾鲁的第二个方案使河复归故道,南流合淮入海,治河大功告成。公元1351年,贾鲁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序二品,授以银章。郑州境内的贾鲁河就是因他治河有功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英(1356年—1419年),字节之,山东汶上颜珠村人,后迁居汶上彩山,明初著名农民水利家。</p><p class="ql-block">白英是运河上的一位“老人”(10余名运河民夫的领班,不是指上年纪的人),治水、行船经验相当丰富,十分熟悉山东境内大运河及其附近地势、水情。因治河有功,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被追封为“功漕神”,建祠于南旺。清雍正、光绪皇帝追封他为“永济神”和“大王”,受到人民敬仰。</p> <p class="ql-block">贾让(生卒年不详),中国西汉时期筹划治理黄河的代表人物,因提出治理黄河的上、中、下三策而著名。</p><p class="ql-block">西汉末年,黄河频繁决溢,灾患严重。朝廷征集治河方案,汉哀帝时二年(公元前7年),贾让应诏上书。内容包括:</p><p class="ql-block">上策:主张不与水争地,“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这是针对当时黄河已成悬河的形势,提出人工改道,避高趋下的方案。他认为,实行这一方案,虽要付出重大代价,“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但是可以使“河定民安,千载无患”。</p><p class="ql-block">中策:是开渠引水,达到分洪、灌溉和发展航运等目的。他认为这一方案不能一劳永逸,但可兴利除害,能维持数百年。</p><p class="ql-block">下策:他又认为如果保守旧堤,年年修补,劳费无穷,是最下策。</p> <p class="ql-block">恭仪亭,位于嘉应观北部,为王公大臣祭拜禹王前整理衣冠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治理黄河指挥部旧址,位于嘉应观西北端,为傅作义和原苏联专家治理黄河指挥部旧址,第一任水利部长傅作义曾在这里办公,同住于此的还有首任黄委会主任王化云、苏联住中国首席水利专家布可夫、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地质学家冯景兰。</p> <p class="ql-block">现在为嘉应观黄河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嘉应观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群,御碑亭、严殿等主体建筑都体现了清代建筑风格,唯独禹王阁并排西侧的小院却不一样。那是为筹建新中国第一个引黄济卫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而建。</p> <p class="ql-block">1950年,新中国首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以及首任黄委会主任王化云,苏联专家布可夫,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冯景兰等多次到武陟,勘察确定渠首闸位置,实地视察指导工程建设。当时傅作义一行就在院子里办公、居住,现场研究解决施工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p> <p class="ql-block">人民胜利渠是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济卫灌溉工程。它的建成,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中下游水沙资源的序幕,被誉为“新中国引黄第一渠”。</p> <p class="ql-block">人民胜利渠是黄河下游首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位于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秦厂村,始建于1951年3月,1952年4月建成通水。该工程原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建成后灌溉范围覆盖新乡、焦作、安阳等3市12个县(市、区),设计灌溉面积148.84万亩,承担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及生态补源功能。</p> <p class="ql-block">齐缝墙,禹王阁墙体垂直互不衔接(“齐缝墙”),历经地震屹立,违反建筑常规。</p> <p class="ql-block">河道衙署,位于嘉应观东院,是雍正治理黄河的办公衙署,设议事厅、2间执事房、马厩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