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古砚堂</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140153</p><p class="ql-block">照片来源:自藏品</p> <p class="ql-block"> 所谓砖砚,就是用古砖改制为砚,改制的古砖,多是采用秦汉魏晋时所制的砖,砖上有模印年款、吉语和各种图案花纹,基本上都是宫庭和贵戚的建筑制砖,而非当时一般百姓的建房用砖。这种古砖的制砖工艺多是采用澄泥之法,选取数万年形成的高黏土,又经过半年以上的风吹日晒,然后粉碎和淘滤数十遍,取最细密的纯土,再锤打制坯烧造,所以砖的质地极为坚硬细腻不渗水。例如曹操当年在漳河边建铜雀台时烧造砖瓦,罗土澄泥后还要加入胡桃油等添加剂再烧造,砖瓦如石般坚实。用这种古砖改制的砚,具有研墨细腻和储墨不渗的功效。</p> <p class="ql-block"> 用古砖改制砚是从唐宋时开始,当时的文人雅士多有怀古风气,对古意盎然的古砖稍加磨琢,即可成砚,放置书斋案头则古风拂面,古香古色,深受唐宋文人喜爱。世传著名的铜雀台瓦砚,就是在此时兴起。北宋初年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一书中记述此事:“魏铜雀台遗址,人多发其古瓦,琢之为砚,甚工,而贮水数日不渗。”由此可见当时以古砖瓦改制砚的风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唐宋砚工以澄泥法制砚工艺的发展。历史上真正把古砖改砚推到巅峰的是从清代中期开始,原因一是乾嘉时期金石考据之风盛行,大量的历史实物搜证考据的书籍文章倍出,为古砖提供了明确详实的史料证据;二是“乾嘉学派”的历史文化研究在文坛上引发了复古主义风潮,所以文人学者到处搜寻古砖瓦,嗜砖者甚众,特别是对古砖上的古文字情有独钟,即便是残砖破瓦,仍不惜重金购得,而有文字年款和吉语的古砖本来就不多,以至当时金千难求。</p> <p class="ql-block"> 在此展示的这方“太和四年”模印款的砖砚,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太和四年”在中国史上有五个朝代,分别为魏明帝曹叡,十六国后赵石勒,东晋废帝司马奕,北魏孝文帝元宏和唐文宗李昂,他们都有“太和”年号。从砖上印模字体的书法特点看,是隶书中带有楷书意,字形清秀俊朗,参考书体形式和上述各朝的砖砚形制尺寸,对比之下,此砚最近东晋江南制砖形制和印模文字特点,基本上可以确认为东晋废帝司马奕太和四年,即公元369年制造。</p> <p class="ql-block"> 此砖砚长16公分,宽11公分,高4.6公分,是从一块整砖中切割而成,一般是为了躲避古砖的残部。左后两侧打磨光滑,“太和四年”款下面应该还有其它字迹,但已不可知。制砖工艺采用澄泥制法,质地坚硬沉重。砚堂为长方形,前高后低,堂池一体。改制方法为手工开堂,再用砂石打磨精细,又经烤腊处理表面,使砚堂极为光滑细润,抚手有滋,堪比端歙石砚。砚堂久用磨墨残留点点墨斑,砚沿处也墨沁斑斓。从制作工艺和残存墨斑中推断,此砖砚系清代时改制,改制形式在清代砖砚中也常见。</p> <p class="ql-block"> 天津市博物馆有一方馆藏“永和九年”砖砚,清代梁同书在砚上有诗铭:“顽物千年遂不磨,不知荡蹫几沧波。昭陵玉匣今安在,断甓犹传晋永和。”而“太和四年”仅比“永和九年”晚16年,砖式相同,书体相近。鉴赏之余,信口为此砖砚吟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晋砖古意砚事多,乾嘉皓首执金磨。</p><p class="ql-block"> 建康夜雨洛阳梦,淝水兵戈南北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