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杜集五七干校是历史的记忆

陆凤喜

<p class="ql-block">那面红旗下,风仍在猎猎作响。木栏上“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几个字,仿佛从岁月深处传来,低沉而坚定。我伫立凝望,它让每一个五七干校的学员在回忆,像一段未说完的历史。眼前浮现出几十年前的身影——他们身着旧衣,背负行囊,踏过泥泞小路而来。那时的杜集,贫瘠而闭塞,交通不便,却有一群城市里的知识分子,放下笔杆,扛起锄头,在田埂上写下另一种人生。他们以知识为种,以土地为纸,悄然点燃了杜集的思想火光。</p> <p class="ql-block">合肥市五七干校,是时光深处的一枚印记。它不仅铭刻在石碑之上,更藏于每一片树叶的轻语中,藏于那条被雨水浸润的林荫道上。我踏着脚下的石板路,仿佛走进了他们的日常。两旁树木早已参天,枝叶交错如岁月的年轮,无声诉说着那段虽远犹存、未曾褪色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那栋老建筑静静矗立,浅棕的墙、深灰的瓦顶,红窗红门,仍是当年那座气势恢宏的大礼堂。这里曾洒下我们搬砖运瓦的汗水,也封存着永不褪色的记忆。每逢星期天夜晚,礼堂热闹非凡,学员们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生动精彩,为这片沉寂的土地注入欢笑与生机。它曾是课堂,也是田头;是反思之地,更是心灵栖息之所。大礼堂,是历史的产物,更是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这个游泳池是后来补建的,当年在食堂后面有一排平房,平房最西边有一个锅炉房洗澡堂和一个冰棒厂</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红围栏依旧鲜艳,像一道提醒,也像一种守护。雨后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白线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格外清晰。远处有人驻足,举起手机定格这一刻。现代生活的节奏悄然渗入这片静谧,可我知道,这片土地的记忆,不会因时代的更迭而模糊,反而在时光中愈发清晰。</p> <p class="ql-block">林荫大道笔直延伸,树冠交织成绿色的穹顶。雨后路面泛着微光,映出灰白的天色。我缓步前行,仿佛走入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时没有车水马龙,只有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与朗朗书声在风中飘荡。这条路,曾承载思想与劳动的重量,也承载过青春的沉默与理想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废弃的建筑群被树木温柔包围,墙皮剥落,窗框空荡。蓝白杆子孤零零立着,不知是测量仪还是某种标记。我走近一栋屋子,门框歪斜,藤蔓攀满墙壁。可就在这片荒凉之中,生命力却格外顽强——野草从砖缝中钻出,鸟儿在枝头低鸣,仿佛自然正以最温柔的方式,收容这段被遗忘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拱门上的五角星依旧鲜亮,石板路通向幽深,两旁绿树成行。门后那几栋红房子,曾住着来自城市的教师、干部与医生。他们在这里种菜、挑粪、开会、学习,把理想一寸寸种进泥土。如今小路依旧整洁,仿佛仍有人清晨列队走过,肩上扛着时代的重量,脚步坚定,目光沉静。</p> <p class="ql-block">凉亭藏在竹林深处,深瓦翘角,木椅斑驳。我坐在其中歇脚,听风吹竹叶沙沙作响。这里曾是午休的角落,有人读书,有人写信,有人望着天空发呆。如今长椅空着,却仿佛还留着体温。这片绿意,是当年亲手栽下的吧?几十年过去,竹子成林,人已白头,唯有风记得那些低语与梦想。</p> <p class="ql-block">通往老屋的小径铺着灰石板,阳光穿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尽头那座红顶房,曾是礼堂。我仿佛听见广播声响起,通知开会或放电影。那时的夜晚没有霓虹,只有煤油灯与满天星斗,人们围坐一起,谈天说地,把苦日子过得有声有色。那是一种朴素的温暖,一种在艰难中开出的花。</p> <p class="ql-block">“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标志立在草地中央,彩色波浪形图案在阴天下依然醒目。如今的孩子们来这里插秧、割稻,笑着闹着,像当年的他们一样踩进泥水里。不同的是,我们已懂得这段历史的意义——不是惩罚,而是沉淀;不是遗忘,而是传承。泥土中的脚印,正被新的脚步轻轻覆盖。</p> <p class="ql-block">“播下科学的种子,收获文明的果实”——那座红橙交织的雕塑,在绿草间熠熠生辉。它不像纪念碑那样沉重,却更有力量。我想,当年那些人来此劳动,并非只为改造思想,更是把知识的种子埋进了土地。如今这些种子,早已在别处生根发芽,长成一片看不见的森林。</p> <p class="ql-block">教育展示牌上写着“万物复苏”“春分”“秋分”,还有“寒来暑往”。落叶铺地,字字句句却透着生机。我蹲下身,看着“春暖花开”四个字,忽然明白:五七干校不只是冬天的故事,它也有春天。那些人在最冷的季节里,依然记着节气,守着希望,像农人一样相信土地,相信时间。</p> <p class="ql-block">“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的牌子立在林边,菱形展板讲述植物与果实。落叶满地,秋意正浓。我忽然想起,当年他们也曾在这里辨认野草,记录物候,用知识分子的方式与土地对话。知识从未真正离开,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留存,在树影间,在泥土里,在每一片新叶的脉络中。</p> <p class="ql-block">“校园飞鸟生态园”的立体字立在草地上,红白相间,像一句轻快的诗。远处树影婆娑,鸟鸣隐约。我笑了——当年这里或许赶走过麻雀,如今却欢迎飞鸟归来。时代变了,人心也变了,但这片土地始终安静地承载着一切,像一本沉默的书,记录着来路与归途。</p> <p class="ql-block">金黄的田野静静躺着,作物倒伏,收割已毕。云层低垂,却不压抑。这是丰收后的宁静,是劳作后的安详。我站在田埂上,想起那些弯腰插秧的身影。他们种下的,不只是粮食,还有一段不会被风吹散的记忆。泥土记得,风也记得。</p> <p class="ql-block">杜集五七干校,不是终点,也不是伤疤,而是一本打开的书。风一页页翻过,树影作注,雨水润笔,我们只需静静读它,然后,把它讲给下一个春天听。</p>